上个世纪的50-90年代,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并没有富丽堂皇的装修,生活条件的匮乏让人们也无力去改善更好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种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反差的挂画出现并流行在市面上,这些挂画不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憧憬向往的象征,也寄托了人们对美丽未来的期盼。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70年代的经典挂画,让我们重温那个时代:
第一张经典年画:1972年《细雨育新苗》,作者:陈学中、王玉珏这张画的色彩搭配真是太妙了,粉红色的桃花和嫩绿色的植物交相辉映,让人一眼看上去就很养眼,你觉得呢?
第二张经典年画:1972年《当代愚公新图》,作者:程民生、常林这两幅选自户县农民画展的图,取名都叫当代愚公绘新图,也或许是要大家以这个名字来绘制画作,不管怎样,两幅图都很好地展现了人们对建设祖国美好河山的力量。
第三张经典年画:1977年《公社的节日》,作者:阳云、吴炳德、梁招堂、赵卫民这幅公社的节日或许很好的展现了当时运作较为成功的公社的状况,但公社节日这么野的吗?还可以打枪!无论怎样,希望人们真的能够这样欢天喜地吧。
第四张经典年画:1979年《从小学雷锋》,作者:那启明、张煜这幅图的精神,直到80年代90年代我们都在学习,听过老师讲的话以后,恨不得每天都有人遇到困难,然后我们去帮助。正所谓人民群众有困难,我们要帮,人民群众没有困难,我们创造困难,也要帮!
第五张经典年画:1975年《时间就是生命》,作者:张辛国这幅图画的是白求恩吧,相信有眼力见的同学一眼就能认出来。
第六张经典年画:1972年《草原女民兵》,作者:刘生展草原的女民兵,保家卫国也不含糊,骑上飞驰的骏马,保卫祖国的边疆。
第七张经典年画:1973年《志在农村》,作者:徐德元197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选出来的画作,山河新貌,虽然这不是照片,但真的感觉每一张图都能把你带进那个“愚公移山”的年代。
第八张经典年画:1973年《军民团结一家亲》,作者:秦大虎嗯,这个东西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一直做得是很好的,敬礼!!!
第九张经典年画:1979年《淀上渔歌》,作者:张锡武小伙端坐中间拉着二胡,人们在旁边侧耳倾听,小伙子的旋律全是美丽的生活,也许其中的女青年,早已芳心暗许了吧。
第十张经典年画:1977年《妇女新风》,作者:侯德这个全国学大寨的风潮,当时可是席卷了整片中华大地,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环境的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理解人们的激情。
第十一张经典年画:1978年《刘三姐》,作者:张振华哎呀,这幅虽然是画,但是却好像是一比一对着电影刘三姐画出来的,跟电影版的刘三姐简直一模一样。
第十二张经典年画:1972年《永不褪色》,作者:戴松耕永不褪色,对的,我们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永不褪色!
第十三张经典年画:1974年《渤海渔歌》,作者:张恩杰画作很漂亮,但看到这个画作,突然想到现在的渤海,不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捕捞,还能否如同画中一样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第十四张经典年画:1970年《红灯记》 剧照这幅图好像也是根据真人剧画出来的,说他是照片都有人相信。我看过的那个年代的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是如此,正派挑大梁的角色永远都是浓眉大眼,一身正气,妇女同志则很多时候都是一脸的苦大仇深旧社会,而反派角色则永远都是贼眉鼠眼,一身晦气。
第十五张经典年画:1979年《飒爽英姿》,作者:王言昌、刘泽文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就算没有钢铁战舰只有一叶孤舟,但保家卫国的决心都和钢铁长城一样坚硬。
第十六张经典年画:1973年《拔河》,作者:徐寄萍、吴哲夫、金铭孩子们都长得珠圆玉润真的是这个年代的挂画的特色,而这样的特色,我希望多出现在教科书中,对孩子们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第十七张经典年画:1973年《志在农村》,作者:徐德元也许这张人们喜笑颜开的画的背景,正是上山下乡知青的高峰期吧,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过来人,听说有好多知青下乡后,遭遇了许多困难,付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代价”,才最终返回了城市中,是这样么?
第十八张经典年画:1975年《万紫千红》,作者:赵幼华确实是应该万紫千红了,那个年代的特色之一就是人民的服装都非常的朴素,翻来覆去就那几种,不知道是生产条件达不到呢?还是为何?
第十九张经典年画:1977年《长大我也当社员》,作者:黄力生哈哈,等你长大的时候,搞不好体制都结束了,当不了社员咯~不过也要做一个建设祖国的好公民哟~~
第二十张经典年画:1977年《白毛女》,作者:李慕白喜儿,我的喜儿,过年了,爹爹送你二尺红头绳。记忆太深了,万恶的黄世仁和苦命的杨白劳。
当年虽然物质匮乏,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全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作品,说明那时的社会处处充满着向上的正气,否则是不可能创作出这么多的发自内心的优秀作品的。
唉!太想回到从前了
小时候的味道[笑着哭]
清华的人画不出这个!
幸福感满满,条件又不允许!
这画,把我带到了1970年(记忆)。同年9月中旬,我进了剧团,参加工作,那年我十五岁。我领到了半月工资,十几块钱。我约好几个朋友,用我的工资买了罐头下酒菜和酒,在江边,玩了个一醉方休。
怎么画得都是一个画风,都是笑,都是那标配感的笑
这些绘画作品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情表达,不经历那个年代体会不出来真正的感情
万紫千红一片绿
离远了看就是风景
超现实主义的作品。
都是圆脸[笑着哭]
那时的人纯朴善良,社会风气也正!
第十四张是红灯记剧照不是画的
百看不厌[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