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它的设计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人设计师贝聿铭。
巴黎卢浮宫的入口,香港中银大厦,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这些都是这位华人设计师的作品。你知道培养一个贝聿铭需要多久吗?答案是500年。
苏州,一个矛盾的地方。它既有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景致,又承载了传统文化之美与现代经济的繁荣。
苏州江南园林的风骨正是人们对苏州人文气质的认知,精致典雅中蕴含着市井商贾人家的烟火气,大俗大雅,风流趣味。
就算是这样的苏州,也要几经风雨才能打造出这样的贝聿铭。传统与现代、商业与艺术,浓浓地融化在他江南文人的风骨里。
我们都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贝氏家族却富了至少15代。
贝家和苏州的故事,要从600年前说起。
贝氏族人是在元末战乱中来到苏州的,他们一家靠卖药行医起家,经营到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四富之一便有贝氏家族一席之地。
乾隆爷几次下江南都会留住的狮子林,便是贝氏家族的老宅,是贝聿铭的叔祖父颜料大王贝润生收购的,尽管贝聿铭少年时代在上海生活,但每年夏天他都会回到苏州狮子林与堂兄弟们玩耍消暑。
贝聿铭的爷爷贝哉安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中国旅行社,父亲贝祖贻承袭父业,成为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贝聿铭的外祖父是清朝最后一位国子监祭酒。
左一是贝聿铭
家世显赫的贝聿铭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是他一直记得父亲贝祖诒说的话,建筑的精髓不仅仅在于构思的伟大,更在于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联合。
1935年,贝聿铭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那一年他17岁,攻读建筑学,两周后他因宾大建筑系传统保守而转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拜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教授为师。
虽然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但是他依然认为“向古典学习是件好事”,他承认自己就有一点老古董的味道。他不认为设计建筑是一件匆匆忙忙的事情,就像古代人总是用很多时间去思考建筑和景观,现代人也应该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的法国卢浮宫入口的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的巅峰之作,但是当法国人知道贝聿铭受邀设计时竟然一片哗然,认为华人不能设计他们最重要的建筑,甚至认为他会毁掉巴黎,甚至是像米兰 · 昆德拉这样的名人也口诛笔伐。
当贝聿铭拿出设计模型的时候,一群专家在卢浮宫改造会议上疯狂批判贝聿铭的设计。不懂法语的贝聿铭并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但他身旁的女翻译却已经含着泪水,哽咽着没有再翻译下去。
而在1989年春天剪彩的时候,人们都为贝聿铭鼓掌,全世界的媒体都为他的作品叫好,法国的游客也都蜂拥而至,以至于已经忘掉了之前对于贝聿铭的争议和对他的羞辱。
1978年,贝聿铭回到祖国,他公开批评那些平庸的,模仿外国的建筑,他呼吁设计师要更多地回顾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他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总说自己是个苏州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我17岁时离开中国,而苏州就是我的根。”1999年,贝聿铭受邀设计苏州博物馆。
已是两鬓苍苍的的贝聿铭仔细走访了苏州的大街小巷,用他的家乡话与街上的老居民唠家常,他希望他设计的博物馆,能把人们留在园中,而不是让他们游荡在园外。
无论市井如何喧嚣,当人们转身进入园内,木石林泉、鸟语花香,在局促中也能怡然自居,逍遥自在。
苏州博物馆选址在拙政园的旁边,地点的限制使设计难度陡然增大。贝聿铭选定了灰白结合的灰泥、石材或者瓦片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建材,粉墙黛瓦正是江南建筑的传统颜色,建筑尺度也符合苏州江南传统民居的状态。
同时,贝聿铭大量运用了玻璃,在光影的作用下,博物馆的陈列更显通透灵动,又利用窗棂、太湖石、竹影与树的造型,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移步换景的苏州园林趣味。
在建造庭院山水时,为了找到合适的石头,贝聿铭跑遍了很多省份,最后才终于选中了山东泰山余脉的石头。这种石头因气候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晴时淡灰色,细雨中便是深灰色,倾盆大雨又会变成黑色,颇有泼墨山水的中国画的意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对苏州的沉醉,不仅是阳春白雪般的精神充盈,还有世俗平凡的庸常感动,活色生香最终都化作平平淡淡的人生哲理,流淌在贝聿铭的家乡苏州人的一花一世界中,而一百年来最荣耀的建筑师,也非贝聿铭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