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山之战:曹操命悬一线,张辽如何率数千虎豹骑战胜数万乌桓兵

江樵品史啊 2024-12-11 17:41:36

白狼山并不太高,主峰高1140.2米。是个形状呈狭长形、纺锤状的小山脉。这里地形稍微有点复杂,山顶峰峦叠嶂,往下则是一望无际的林海。

虽然风景秀丽,但真正让它名闻天下的,则是一场奇险无比的战斗:白狼山之战。

要说它有多险?有兴趣的话不妨拿它和白登山之围做个比较。白登山,同样是因一场大战而闻名的小山丘。

本来,这些小山就无险可守,搞不好就是千里送人头的绝地。

......

这是一场曹操与乌桓统领蹋顿单于之间的生死对决。

曹操带领着数千魏军已在山路间急行军十几天,疲惫不堪的他们所要迎战的,是数万强悍乌桓骑兵。

还好,魏军有张辽。

曾有人问:为什么三国混战,外族却没有伺机入侵?

正是因为有白狼山之战的巨大胜利。

是役,魏军斩蹋顿及名王,降者二十余万。

乌桓数万骑兵经此一战基本被打光,残余势力逃到了辽东偏远之地,再也没能翻身,族群基本上被打散。

这是乌桓的消亡之战。

曹操是如何以身家性命为赌注,冒险进军、殊死一搏,最终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的?

曹操的豪赌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后不久死去,袁绍长子袁谭和少子袁尚兵败后往北逃到了北逃乌桓。希望借助乌桓的实力,“复图中国”。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曹操想将袁氏势力彻底消灭,从而断绝后顾之忧。

因为这乌桓绝非善类。

乌桓是居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之前是被匈奴人压榨,两汉时期汉军频频打击匈奴,让乌桓得以缓过气来,有了发展空间。他们逐渐强大,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其中有三个郡(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人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他们以柳城(今朝阳袁台子)为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他们还推举了蹋顿为共同首领。

这些游牧民族本就善于骑射,在有了组织后,发挥出强劲的战斗力。乌桓选择了与袁绍结盟,一举联手击败了公孙瓒。

要知道公孙瓒在最强大时坐拥北方三州的地盘,兵强马壮,堪称当时北方最强的枭雄,一度拥有一统天下的实力。

袁绍能够击败公孙瓒,自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乌桓这个强大的外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此后,蹋顿变得更加强大,有人传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檀石槐在北方游牧部落中建立霸权。

冒顿单于,就是那位在白登山,用四十万骑兵围困刘邦二十万汉军,差点让刘邦提前下课的猛人。檀石槐则在东汉灵帝时期将汉军按在地上摩擦,他在177年歼灭三万汉军骑兵,汉军仅有十分之一的人得以逃脱。如果檀石槐不是在45岁就英年早逝,可能东汉北方防线会彻底崩溃,幽、并、凉三州都面临危险。

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随者到来后,蹋顿得以指挥乌桓和汉族人口多达30余万,史称蹋顿“以雄百蛮”。

可以想象,如果蹋顿成为下一个冒顿单于或者檀石槐,三国时期的北方将会陷入怎样的混乱之中?

蹋顿单于

乌桓本来实力就这样强了,还和袁氏兄弟联手,怎不让曹操感到如芒在背?

让人不安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乌桓以为袁尚收回故地为由,数次袭击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

十万户啊,什么概念?后来汉中之战前后,曹操总共从汉中迁走十万户,让汉中几乎成为无人区,后来刘备为了掌控汉中,不得不从梓潼、成都征调10万户到汉中,以充实人口、恢复生产,导致后来上庸、襄樊生变,刘备都难以抽出兵力去救援。

十万户足以影响一国国运了。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曹操把谋臣和将领们召集到一起讨论:现在北方局势糜烂成这样,大家合计合计,该怎样派兵去摆平?

但让曹操没想到的是,他的出兵计划遭到一致反对:

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将领们的意见很明确:那些蛮夷都是些势利眼,袁尚等人已经输得裤衩都没了,蛮夷又不傻凭啥要帮他?并且辽西那地界,离中原是相当之远啊,并且道路还不通畅,那黑山老林跟迷宫似的,魏军去了搞不好就得陷进去,一年半载的回不来。而在这个当口,如果大耳贼刘备劝刘表出兵袭击许都,那不就全完了?

这个建议靠谱吗?肯定靠谱。之前曹操举兵讨伐徐州陶谦时,自己的老巢兖州就被陈宫、张邈勾结吕布攻占了一大半。前车之鉴可不能忘了。

乌桓势力范围图

郭嘉站出来反对,这样安全是安全,但大好的机会就白白浪费了: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凯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意思就是说,虽然袁氏兄弟已经成了落水狗,但他们跟乌桓的关系非同一般,并且袁家在河北的影响还在,如果乌桓南下,袁氏兄弟就是最好的向导。

所以这样看来,刘表和乌桓都不是善茬,无论先打哪家,另一家都可能会捣乱。

但这两家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乌桓话不多,但真敢下手,到时候北方的几个州都保不住。而刘表呢,就只会耍耍嘴皮子,他肯定不会容忍手下刘备抢他风头的。

打乌桓呢,刘表八成不会进攻,即便听从刘备发动进攻,也一定会干些拖后腿的事。但如果打刘表呢,乌桓可就直接带兵上门,抢人又抢地了。

这样一比较,肯定是打乌桓更靠谱嘛。

曹操一听,就觉得郭嘉说得在理。

博弈,博弈你们懂吗?你们得会下大棋啊!

动不动就患得患失,在当今复杂的局势下,不懂战略博弈,那将会寸步难行啊。

曹操最终拍板,讨伐乌桓。

可有时候战略博弈是一回事,实施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就比如说这位鬼才郭嘉,他对南方的信息,对刘表刘备,可以说是了若指掌。但大东北在他的情报网中差不多是片空白区域。

这盲区,差点要了曹操的命。

郭嘉之谋

当然,曹操和郭嘉还是得到了一些有限的情报:

1、路途遥远

郭嘉提到“乌桓恃其边远”,也就是说太远了。路途遥远,补给供应就成为难题。

206年,曹操就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至沧州市。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武清二县境。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粮北上。

2、乌桓骑兵

乌桓的主要兵种是骑兵,更准确地说,是以骑射为主的轻骑兵。

所以此次北上作战,曹操带的都是骁勇的骑兵将领,比如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鲜于辅、阎柔、曹纯等人。可见曹操是做好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准备。

207年五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

紧接着,意外便发生了。

在大军即将启程向辽西进军时,一场大雨就来了,直接就让交通全部瘫痪:

“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傍海道不通”

大军在雨中从五月一直等到了七月。这就说明曹操对当地的气候和交通情况掌握得不充分。

一下就两个月的雨,难道往年就没下过,莫非曹操是雨神不成?

这样一来,郭嘉所说趁乌桓不备的优势就全没了。曹操大军这一呆就是两个月,别说多少人,连每个人叫啥都能被乌桓人给摸得清清楚楚。

乌桓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冒雨施工,堵死了去柳城的所有道路:

遮守蹊要,军不得进。

现在的魏军,就像篮球场上的主力队员,早就被对手摸透底细,并且拿出了多套方案重点盯防。那还怎么打?

看来似乎只有退兵这一条路了?

但是曹操心里那个窝火啊:

早就开始准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和手下还进行了反复论证,难道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无功而返,这对士气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并且这次一出兵,就相当于和乌桓撕破脸了,他们在袁氏兄弟的怂恿下,还不会南下把幽州打个底朝天?这次退了,等袁氏兄弟在乌桓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势力,未来岂不是更难对付?

这一仗,打得这么稀里糊涂,岂不是有损他曹操的英名?

节骨眼上,曹操找到了一个向导:田畴。

隐士田畴

这个田畴有点不简单。他是位隐士。

东汉朝廷曾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但田畴没有接受。后来袁绍、袁尚也曾派遣使者征召他,但田畴都推辞了。

不愿做官,但田畴却对形势看得清清楚楚。他十分看好曹操,居住邺城期间,和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成了好友。

后来田畴到河北徐无山隐居。田畴时常因为乌桓残杀当地士大夫而痛恨,有讨伐他们的心思,但实力不够。

通过夏侯惇这条线,曹操很快就跟田畴联系上了。田畴随军而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对外来侵略,大家态度都一致。

曹操和郭嘉的信息盲点,就全靠田畴来补全了。

果然田畴相当给力,当看到曹操进退两难后,田畴提出了一条极为隐蔽的小道:

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

这是一条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破败断绝近二百年的小路,在群山间颇为隐蔽。

在田畴看来,这条看似难走的小路,不仅通向柳城,而且是通向胜利: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

也就是说,现在乌桓主力部队遇到大雨阻隔,在赶往无终的路上进退不得。那么曹操就可以由隐蔽小路偷袭防守空虚的柳城,让敌人来不及回防,蹋顿就只能乖乖献上自己的首级啦。

听到此言后,曹操精神为之一振,他看到了希望。

在田畴之计的基础上,郭嘉又补充了一条:

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这绝对是一条堪称为双刃剑的绝计:

急行军能够出其不意,打乌桓一个措手不及,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战果。

当下曹操若不想无功而返,仅剩此一招。

但这么做,也包含了两个致命的风险:

1、轻装前进。小路通行不便,行军速度要快的话,就得将所有的辎重都甩掉,破釜沉舟发动致命一击。这样做虽然提高了速度,却导致部队的战斗力和防御力大幅下降。

2、敌情未知。田畴毕竟只是个隐士,他对柳城方面驻军情况肯定一无所知。也就是说,曹操经过小路,到达柳城附近会遭遇什么,将会跟开盲盒一样刺激。

郭嘉之后会发现,虽然自己战略合理,对敌方心理揣摩也很细节,但在实际落实这块却栽了大跟头!

而这个失误,差点要了曹操的命,也最终让他送了命。

你说这些可能的风险,曹操在出发前有没有考虑到?

也许他考虑到了一些,所以在后来在白狼山被围的时候,他能够冷静处置。

心理建设还是做到位了。

但曹操不想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

魏军丢掉所有的坛坛罐罐,经由偏僻的小路,疯狂地向着柳城疾驰而去。

加速!加速!成败在此一举!

曹操进军路线图

这是一次为期近一个月的艰难行军。

在田畴带路下,曹操率军攀越徐无山,经卢龙塞退出中国边境进入滦河上谷,在这片崎岖难行的地区进军五百余里,在平冈转而东向,穿越鲜卑的牧地,再次进入东汉边境的山脉。这么艰险的路途,别说有组织地行军,让那些经验丰富的驴友去玩下穿越也够呛啊。

通过这样一番绕后,曹操军成功越过了蹋顿的那支防御主力军队。

接着曹操又乘虚而入,往海的方向直线前进,试图在沿海平坦地带将军队展开,然后发动对柳城的突袭。

到这里,曹操都十分顺利,但接下来,形势急转直下。

当曹操抵达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时,他感觉有点不对劲。

怎么前方乌泱泱一大片人?

前方斥候来报,这是乌桓的数万骑兵。

不对呀,不是说“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不是说乌桓所有的主力都压到防御前线去了吗?这怎么后面还留着几万人那?老田?小郭?你们人哪去了?

......

且不说当时魏军将士是怎么想的。他们之所以选择退到白狼山附近,就说明大家对敌我形势已经很明了了。

白狼山主峰仅有一千多米高,地形条件也很一般,有什么好守的呀?

这让人联想到西汉初年,刘邦的白登山之围。当时冒顿单于就是率40万匈奴骑兵将20万汉军步兵围到了几百米高的白登山上。

因为当时已经陷入包围,退路都被断了。抬头一看,附近还有这么一个小山包,你说它再矮,也总比呆在平原被敌人骑兵冲击、撕裂要强点吧?

战场条件越差,就越能说明情况有多危急、凶险!

可白登山之围,刘邦有陈平帮忙出了个救命的主意,另外还有樊哙、周勃的大队救援部队。

曹操呢?

而他听郭嘉的,把辎重全丢了,仅率少数精锐沿小路从无终到柳城走了7、800公里,回首来时路,只剩秋风扫落叶。

而郭嘉、田畴,还有其他谋士,在关键时刻全都没了主意。都到了这样的险境了,再纸上谈兵可是要掉脑袋的呀。

难道曹孟德征战大半辈子,如今却要阴沟里翻船,折在这荒凉的辽西?

不能啊!

我们观察那些著名人物,会发现他们有着超强的逆商,也就是越到绝境,越能激发他们无穷的潜力。

人生一世,但凡想做出点成就,你就得“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够沉得住气。

而曹操的这种逆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曾在讨伐董卓的汴水之战被打得溃不成军,讨伐徐州时被吕布抢占了大半个根据地,宛城之败他差点被张绣活捉。

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这让曹操得以收获强大的逆商。

草原上的骑射兵

当时不少曹军将领都感到有点崩溃,“左右皆惧”,乌桓人这么多,就是魏军一个打十个都算不过来啊,不如就缓缓,不急着交战,等后面掉队的重步兵跟上来再说?

但郭嘉不是让把辎重全丢光了吗?拿什么缓缓?到山上打鸟撵兔子去?

等那些步兵大几百公里赶过来,前锋都能在战俘营里会几句外语了。

曹操对此一概不听。他冷静地登上白狼山,观察分析敌军。然后在心中迅速进行了一番敌我对比:

1、论规模。乌桓骑兵有数万人,而魏军可能就数千人。

2、论体力。乌桓骑兵以逸待劳,魏军则是奔袭了近一个月,体力消耗严重。

3、论士气。乌桓人没料到魏军会神兵天降,有些措手不及;而魏军则有点背水一战的感觉。

4、论指挥。乌桓三郡合并时间并不长,数万军队虽多但都是各个部落临时拼凑而成,指挥水平肯定低下。而魏军都是身经百战,指挥水准相当高。

5、论战斗力。乌桓人擅长骑射,单兵作战能力肯定不低。但因资源缺乏,其骑兵多为骑射的轻骑兵,机动性虽强但攻击力和防御力都很一般。而魏军则是以虎豹骑为核心的精锐骑兵,属于机动性一般但攻击力、防御力都拉满的重骑兵,如果让魏军的重骑兵正面硬刚,然后让部分轻骑兵绕后包抄,那几乎就是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存在。

当然还有最后一项,补给。乌桓人估计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而魏军粮草已经所剩无几。

这就决定了魏军不能缓战,否则补给一耗光,体力、士气、战斗力,甚至组织效能都会大幅下降。

但要打吧,凭魏军这点少得可怜的兵力,能有把握赢?

这又是一个死局啊......

但关键时刻,张辽站了出来。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

曹公,现在胡虏阵势不整,我们应该抓住战机立刻出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曹操看了看语气振奋的张辽,又看了看不远处乱糟糟的乌桓军队。

反正已经陷入绝境了,不如奋力一搏?

曹操决定赌一把。

他将指挥权委托给了张辽。

自以所持麾授辽。

《淮南子·主术训》:“军之持麾者,妄指则乱矣”,说明,“持麾”的作用在于“指”。此时,魏军各部的进攻方向、进攻时机全由张辽决定。

这等于曹操把自己的命交到了张辽手上。

精锐的虎豹骑

张辽率军离开了陡峭的山坡,来到了山谷之中。

山谷地带,较为平坦,可以将骑兵充分展开。

张辽发觉乌桓骑兵最大的问题就是指挥散乱,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张辽决定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乌桓人更加混乱。

张辽决定将精锐骑兵分成多个战斗小队,然后坚决地在乌桓骑兵中大胆穿插。

徐晃、张郃、鲜于辅、阎柔、曹纯各领一支队伍,在敌军中奋勇争先。

古代军队,有四大最为勇猛的行为,分别是:先登、陷阵、斩将、夺旗。它们被司马迁称为是重赏之下才有的壮士之举。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张辽正在指挥的作战行动,便是其中的陷阵,意思即为攻入敌人的营垒或阵地。

或许意识到万一失败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魏军将士们迸发出了所有的力量。

张辽和张郃更是达到了巅峰状态,他们就如战神附体一般,冲在了最前面。

(张郃)与张辽俱为军锋。

乌桓骑兵曾经无数次地与匈奴人、鲜卑人、曹魏边军交战过,何曾见过如此勇猛的军队?这些魏军,哪怕就是几十个人,都能组织在一起有序地冲锋,不,他们就是一群视死如归的疯子。

很快,数万人就被数千人冲散了。乌桓人的阵形开始崩溃。

曹操在白狼山上擦了擦汗珠,看来这仗还有希望。

不过冲散敌军只是第一步。

魏军就算再勇猛无敌,要用数千人歼灭数万人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擒贼先擒王,要击垮乌桓人,唯有集中破坏其指挥中枢。

在张郃等人的协助下,张辽直冲蹋顿的帅旗而去。

一片混乱中,神勇的张辽如入无人之境,所过之处只留下残肢断臂,蹋顿毫无抵挡之力,只得乖乖献上项上人头。

张辽一手拎着蹋顿首级,一手砍断了乌桓帅旗,接连完成了斩将和夺旗。

主帅被杀,乌桓人群龙无首。魏军接着将追杀的目标指向各个部落的首领。

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显著。战斗结束后统计,魏军共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彻底将乌桓的指挥体系干熄了火。

这些乌桓人本就是来自不同部落,大家互相不认识。现在主将都被杀了,那还能干啥?不如直接投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曹魏旗帜所到之处,乌桓人纷纷丢掉武器,就地投降。

魏军最终俘虏二十余万人。

张辽奇迹般地将乌桓骑兵全歼。

张辽的反击

白狼山之战,让袁尚等人吓破了胆。

袁尚、袁熙与楼班、乌延等人都逃往了辽东,但辽东太守公孙康也不敢收留他们,很快就向曹操交出了袁氏兄弟的首级。

虽然战争获胜,但接下来的遭遇,才让曹操清楚自己究竟陷入了怎样的险境: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

没有水喝,没有粮食吃。杀了数千匹军马才能勉强充饥,掘地一百多米才看到水。

假如白狼山之战魏军不胜,两军陷入僵持后结局又会变成怎样,曹操不敢想。

也许是环境太过恶劣,郭嘉、张绣都死在了返回途中。

事后,曹操也不得不感叹,这次能够获胜,实在是自己命大。

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夭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到了九月,魏军才缓过劲来。在返回途中,曹操路过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于是留下名篇《观沧海》。最后一句写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何尝不是曹操在侥幸获胜后所抒发的一种感慨?

此战过后,曹操终于消除了外族入侵的隐患,饱经战乱的北方终于迎来了新生。

1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