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中国嘉德香港2025春季拍卖会,“琳琅——亚洲重要私人珍藏历代玺印及铜器”专场拍卖中,一尊不足三厘米见方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两晋时期的黄金印章——西晋"晋高句丽归义侯印",引发拍场激烈竞争。
在数十位藏家的轮番举牌中,价格从300万港元直冲千万关口,最终神秘买家通过电话竞得,以1079.7万港元高价成交,刷新了古代玺印拍卖的世纪纪录。


▲
两晋 “晋高句丽归义侯”马钮金印
2.8x2.3x2.4 cm
印文:晋高句骊归义侯
HKD: 1,200,000-2,200,000
成交价:10,797,000 港元
这一消息瞬间在收藏界和历史文化爱好者中引发热议,而拍卖场外也传来消息:这件珍贵文物被韩国某财阀家族收入囊中!
这件原属日本私人旧藏的金印,如今传闻被韩国财阀家族竞得,倒像是历史轮回的隐喻——1600年前中原王朝赐予边疆政权的信物,如今在全球化语境下再度引发东亚文化圈的关注。

此印马钮,通高2.8厘米,印台高0.6厘米,印面2.4×2.3厘米。印文“晋高句骊归义侯”为刊鑿而成,笔划匀落整饬,线条方起方收,清朗工致,是西晋时代的典型印风。
这方金印背后藏着1600年前的边疆往事。
“高句骊”为汉唐期间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并建立了与其族称相同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义”为效顺归附正义之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是以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便已设立职官管理内附的少数民族。

西晋时期全图节选(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两汉魏晋以来中央政权对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施行册封授印,《汉书•西域传下》:“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和帝永元十二年,旄牛徼外白狼、楼薄蛮夷王唐缯等,遂率种人十七万口,归义内属。诏赐金印紫绶,小豪钱帛各有差。”
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新疆阿克苏地区出土的“汉归义羌长”,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魏率善羌邑长”,甘肃西和县出土的“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内蒙古凉城县出土的“晋鲜卑归义侯”“晋乌丸归义侯”“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印均可为其证。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邑君、邑长皆有丞,比郡、县。”是以归附“四夷”所置职官皆比郡县,现所见“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晋鲜卑归义侯”“晋乌丸归义侯”“晋高句骊归义侯”皆为金印,可见汉晋所授少数民族官印亦比郡国、郡县之制,王侯皆得授金印。


用黄金印章册封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就像现在颁发荣誉证书,刻着"归义侯"字样的金印,正是西晋王朝颁发给高句丽部落的"荣誉证明"。
有趣的是,这枚金印的现身解开了史书缺载的谜团。
虽然《三国志》记载曹魏曾征讨高句丽,但西晋是否继续管辖始终存疑。直到这枚金印与早前出土的"晋高句丽率善邑长"铜印相互印证,专家才确定:西晋确实将东北地区纳入管理体系,甚至深入部落基层颁发印章。

这方印章高价成交让文物界和收藏圈既喜又忧:喜的是古代珍宝重见天日,忧的是重要文物可能流失海外。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枚金印的传奇经历恰是中华文明的生动注脚。正如故宫专家所言:"金印虽小,却是刻在黄金上的中国历史课。无论它摆在哪个国家的展柜里,都在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故事。"
这种印章怎么能让卖出国呢
大马猴
似不见刀錾刻痕
他们看得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