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下午,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授衔仪式,周总理亲自颁发军衔命令状,其中李治被授予少将军衔。
授衔仪式结束后,众人散去,部分同志议论纷纷,认为李治以才干和功绩,授少将衔偏低,且长征途中他曾救多人性命,包括周总理。
李治如何看待此事?他身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都值得探究。
【弃暗投明的医者】
1931年2月,红军苏区正欢庆首次反“围剿”胜利,毛泽东任红军总政委书记时,与贺诚一同探访红军总医院,慰问伤员。
毛泽东远见院中,一高挑白皙青年正忙碌,他嘱咐护士用药,同时拿起绷带,细心为伤员包扎伤口。
此人面貌陌生,我以往未曾见过。
毛泽东边走边向贺诚询问情况,贺诚随即详细回答。
他来此地不足两月,本是随张辉瓒被俘,名李治,毕业于正规医科大学,医术精湛。
毛泽东闻后兴致盎然,嘱贺诚待李治事毕,唤其来谈。李治至大厅,毛泽东亲切示意其就座。
闻悉李治乃江西人士,毛泽东风趣言道:
得知你与我爱人贺子珍同乡,我作为江西女婿,深感亲切,咱们可谓老乡相见,倍感亲切。
毛泽东的一席言语显著减轻了李治心中的紧张,随后两人关系逐渐亲近。
李治乃1899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原名李守镜。28岁自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毕业后,于南昌开设私人诊所,秉持医者仁心,遂改名为李治,致力于救死扶伤。
他到红军部队前一年,因医术精湛被国民党征召为张辉瓒的上尉军医,去年底,他被红军俘虏。
红军总医院领导闻讯有位医术精湛的大学生到来,随即劝说他加入红军队伍。
李治在苏区亲眼见到百姓与红军和睦共处,意识到共产党是救国之道,且自己行医旨在救人,因此,他坚决地加入了红军队伍。
李治成为红军军医后,发现医护人员稀缺。他认为,唯有增加人员数量并提升职业水平,方能救治更多红军战士。
他向领导建议创办红军首所卫生学校,自任校长及教员,日间救治伤员,夜晚教导学生,持续在后方无私奉献。
听完李治的叙述,毛泽东深感欣慰,对李治言道:
选择加入红军是正确的,你现在已是其中一员,无需顾虑,应用医术救治更多战士,助其康复,让他们早日重返战场,如此百姓方能更快迎来好日子。
毛泽东轻拍李治肩头,再三叮嘱,随后对贺诚言及诸多事宜。
李治是位优秀同志,如遇生活困难,我们应给予更多援助。
李治深受毛泽东关怀的鼓舞,此后工作愈发勤勉,多次携医药箱奔赴前线救回伤员。其救人数日增,尤以成功救治罗瑞卿而闻名。
【药到病除得领导赏识】
同年4月,国民党实施第二次“围剿”,红军撤至东固、龙岗区域待命。红四军第11师政委罗瑞卿驻守观音崖,接获前线情报,一股敌军正逼近。
战斗开始后,罗瑞卿在外用望远镜监视敌情,瞬间一枚子弹击中其左脸颊,他随即倒在血泊之中。
叶青山作为11师成员检查后确认,子弹未中罗瑞卿大脑,却穿透了其左脸关节并击中动脉,鲜血喷涌。若不迅速救治,罗瑞卿将即刻丧命。
叶青山医术有限,仅能简单包扎罗瑞卿的伤口,随后立即将其送往后方医院。
李治见到罗瑞卿,发现其已昏迷。鉴于情况危急,李治立即着手安排进行手术。
后方医院条件有限,叶青山与李治合作,为罗瑞卿成功手术取出碎骨。尽管手术顺利,但罗瑞卿术后高烧持续,昏迷不醒。
医院接收众多伤员,李治超负荷工作,一人顶十人,不仅履行医生职责,还常兼顾护士的任务。
常至罗瑞卿病床旁,利用其空闲时间检查其身体状况,并采取辅助性治疗手段。
经数日不眠不休照料,罗瑞卿凭借极强求生意志,终清醒并康复,迅速重返战场。
反“围剿”期间,李治救治红军战士超千人,仅两人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其医术精湛,因此在军中逐渐传开。
李治勤勉谦逊,不慕功名,被誉为性情温和的良医。然而,有一次他却与林彪产生了争执。
林彪患上痢疾,虽非绝症,却严重影响他作战。因此,他寻求李治协助,以期解决病痛对战斗力的影响。
因林彪性格高傲,遇见李治时,他直言不讳地说:
请在一天内治愈我的病症。
李治闻言,一向寡言的他平静地对视对方,不卑不亢地说:
若领袖赋予你一万兵力,命你一日内攻陷驻有十万敌军之城,你能否完成任务?
林彪不假思索地回应道。
这明显不可行,敌我实力差距巨大,如此情况,战斗难以取胜。
确实如此。
李治颔首续言:
疾病康复不仅依赖医生治疗,还受患者体质、疾病类型和程度影响。且药物效果因人而异,反应速度和疗效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李治边言边低头疾书药方,不久便配好数副药,递予林彪并叮嘱道:
回去后,需每四小时服用一次药物,持续三天,疾病即可痊愈。
林彪初得药时心存疑虑,但服药两日后病愈,自此对李治的医术深感佩服,满口赞誉。
彭德怀虽脾气火爆,却对李治医术赞誉有加,并称李治常劝其少怒。由此可见,这位军中名医深得上级领导赏识。
他救助过的人包括罗瑞卿、林彪及周恩来总理等人。
1934年10月,红军踏上长征路,李治时任干部休养所医务主任,肩负两个干休连队的医疗保障职责。
部队行至毛儿盖时,一夜,周总理突发高烧,邓颖超量体温达39.5度,随即紧急召唤医生前来。
李治赶到现场,即刻命警卫员取山上冰块化水,浸湿毛巾为总理冷敷降温。经初步诊断,李治推测周总理可能罹患阿米巴肝脓疡。
红军长征时物资匮乏,幸携显微镜出发,凭此化验出阿米巴原虫。彼时周总理病重,炎症已转移至肝脏。
部队身处草地,手术条件不足,故唯一方法是冰敷。李治决定,将冰块置于总理肝脏上方皮肤,以遏制炎症发展。
次日下午,周总理逐渐苏醒,排出脓液后,精神状态有所好转。
李治复查周总理后,决定采取措施让肠子暂停蠕动三天以排净脓液,并实施特效药物治疗。
期间,为检测生命体态,李治与邓颖超每小时对周总理进行一次体温监测。
数日缓缓流逝,李治细致检查后确认,周总理肝脏大小已近正常,众人闻讯皆松了一口气。
事后多年,邓颖超回忆该事,声音哽咽道:那段经历至今仍让她难以忘怀,情感难以平复。
我尤其感谢李医生对恩来疾病的准确且及时诊断,助他脱险。我对他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实属应当。
那次救命之恩,让周总理与李治结下深厚情谊。周总理康复后,李治继续投身于其他医疗任务。
李治,长征途中身为医生救助众多战士,最终病倒。毛主席闻讯后,亲往探望,并赠其一筐鸡蛋。
当年鸡蛋极为稀罕,毛主席特在蛋框中留字条,上书:
李治同志的生命必须保全。
李治获此纸条后,珍之重之,即便岁月流转,仍悉心藏于家中书柜,不曾遗弃。
李治与毛主席、周总理情谊深厚,却从未因私事求助于上。唯一一次主动开口,讲述的竟是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带枪进京要钱】
新中国成立后,李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学院卫生部部长,刘伯承则负责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各项事务。
新中国初期,各行业亟待发展,物质条件匮乏。学校选址建设确定后,刘伯承与李治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采购医学研究所需的实验器材。
然而,面对资金紧张,刘伯承亦感力不从心,深思熟虑后,他对李治表示,资金匮乏,难以施展拳脚。
建议你去北京一趟,尝试请主席提供些建议。
李治闻此建议,焦急万分,即刻自南京星夜兼程至北京。抵达中南海后,他与主席的初次会面却出乎意料地不顺。
李治自南京急行,未及卸下腰间配枪,至中南海时,警卫员依规严拒其入内,坚决不肯通融。
两人在大门口争辩数语,恰逢毛主席与周总理在办公室议事,闻此情景,二人相视而笑。
毛主席对警卫员言道:“
到门口传达,若李治到访,无需顾忌,即便是携带刀具,亦可允许其进入。
警卫员迅速将李治带至办公室,三人会面。毛主席与周总理先与李治闲聊一番,随后周总理面带笑容询问李治。
今日来访,所为何事?
李治初感羞涩,但念及学生未来学医若无器材将受阻,遂下定决心道:“为免影响你们学医进度,我决定……”
主席、总理,我有重要事项需向二位汇报。
毛主席点头示意李治继续,李治便详尽述说了请求资金支援解放军军事学院的事宜,毫无保留。
周总理闻言,微微一笑,说道:
李治,你应是刘伯承因你与主席交好而请来的,意在请你协助筹款。
李治闻总理言,脸颊微红。毛主席含笑问李治需款几何,李治伸三指,轻声答道:“三千万旧币。”
李治初闻前半句心感凉意,但闻主席欲增援3亿元(旧币),不禁愕然,随即迅速向主席与总理表达诚挚谢意。
李治出发前夕,毛主席专门嘱咐他:
只要时间允许,任何问题均可带至中南海寻求解答。
后来,3亿元迅速拨付至人民解放学院,不仅用于购置医疗器械,还帮助解决了多项其他难题。
李治全神贯注于工作,勤勉不懈,对名利之事态度淡泊,不甚在意。
【淡泊名利】
1955年,李治获授少将军衔,此评级引发了一定议论。周总理在私下会面时,直接指出李治的军衔偏低。
然而李治对此表现豁达,即便多年之后提及,他仍表示:
我一生无重大成就,亦无惊世伟绩,对现状深感满足。唯一自豪之处,是为无数病患治愈疾病,且从未有误诊记录。
李治将军秉持医者仁心,即便后来位居高位,仍坚持为群众诊治,不改初衷。
有次老人家见看病群众路过客厅地毯时小心翼翼,担心踩脏,便立即命人撤去地毯,他言:
看病地点应便于群众进出,这样的安排很合适。确保患者能轻松到达与离开,是医疗设施规划的重要考量。
李治将军不慕名利,常以医生自勉,坚守本职,从不利用特权,行事低调而坚定。
【最后】
李少将一生未征战沙场,声名不显,却是红军战士的坚实后盾,战友的信赖。他象征着那些一生默默为国家、人民奉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