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性养老金是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项特殊政策,以确保退休人员待遇平稳过渡。
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其实除了2014年10月养老保险改革前入职、改革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人”外,还有一些特定群体,比如部分企业职工,像福建省1995年底前参加工作且1995年底前有缴费年限的参保人员。
不过,这里咱们只讨论体制内的“中人”。
因为“中人”群体享有的补充养老金。
这部分人员在改革前的工作年限并未建立个人账户缴费,其视同缴费年限的权益无法通过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充分体现,而过渡性养老金补偿其历史贡献。
过渡性养老金的具体公式因地区和政策阶段不同有所差异,但都方法体现着公平。
比如,江苏省的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养老金计发基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其中,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职务或职称对应的缴费指数是同地区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公式可以看出,只要有一项为零,这个过渡性养老金才能为零,需要明白的是咱们只有十年的过渡期,这十年的职业年金发挥作用不大,它还没视同缴费年限。
所以,为了不让改革影响一些人的利益,就出现出台一些补偿机制,显然那些被革掉的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是个补偿项。
毕竟,在并轨后,只有基本养老金的话体制人会很吃亏的,以前40年工龄,那龄 退休工资应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90%,谁也不愿接受越改钱越少。
这关键补偿机制,通过差异化公式和过渡期安排保障了体制内“中人”群体的权益。
在未来新制度出来之前,它只能按照现有规定才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便有了政策的退出预期,这是自然减少的过程。
那么,该如何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持续时间呢?
其实,机关事业单位的过渡性养老金并非与养老保险改革的“10年过渡期”同步结束,而是会持续更长时间,且已经确定。
这笔钱预计到2059年后才会全面退出。
具体计算过程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只能按照现有规则去推算,所有“中人”都退了这政策才算失效。
那么,最晚一批中人是2014年9月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假设是个男性,也就是他即有一个月的过渡性养老金期限。
假如他大专毕业时21岁,而且是应届考上某事业单位,并且未来都没有当上领导或是转管理岗,还被与单位约定66岁退休。
那么,有了这个弹性和延迟退休的叠加,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预计在2059年后完全结束,届时过渡性养老金就自然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