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清朝为修筑“圆明园”可谓是不惜一切,撒下重金。
而江西景德镇也出了这么一位“疯老太”,斥巨资6000万,只为建造一座独一无二的“陶瓷宫”。
并在报道中称其:没有半个字舍不得,一定要办成功。为此甘愿蜗居草屋7年的时间,且未为给儿女留下“一分钱”。
那是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执着于修筑“瓷宫”呢?
01 建“瓷宫”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尚且不易,那对于一位已经年过8旬的老太太则更是难如登天。
但余二妹老人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耗时7年时间,建成了属于她的瓷宫。其中的辛酸也是无以言表的。
起初,她只是突然说了句:“我想建一座瓷宫”,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权当是一句玩笑话随便听听罢了。但没想到之后发生的一切,印证了她并不是在跟大家闹着玩。
因此,遭到了家人和朋友们的强烈反对。他们都认为,已经81岁的她本该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建造一座“瓷宫”?就她的认知而言,这简直太可笑了。
一时间,争吵声,议论声此起彼伏。但她并未因此而退却,即使面临着与子孙决裂的风险,她也依旧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建“瓷宫”。大有一种就算天王老子来都不能阻止她的架势。
那这个想法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那不是凭空出现的,一切都要追溯到她的那次“天津之行”。
2010年,正值天津游玩的她看到了一座用古瓷器修建而成的房屋,也被称之为“瓷房子”,这让本就出身于瓷器之都的她一下子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了。
同样,天津“瓷房子”的“建造者”也是一位跟她一样对瓷器有着浓烈兴趣的人——王连志。他在建造时也是不惜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来为房子做补充。
他们所共有的都是那份对瓷器的喜爱。而她这种沉迷是长大后才有的吗?很显然并不是。
自幼跟着舅舅在陶瓷厂学做瓷器的她,一步步加深了对于瓷器的喜爱程度,以至于长大也继续从事与陶瓷相关的事业,期间制瓷的技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也成功的让她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人摇身一变,成了陶瓷厂的老板。
与此同时她还拥有了超过6万件的珍藏版瓷器。期间也有人愿意花重金2500万买下她的藏品,都被她严词拒绝了。
那次的天津之行后,“瓷房子”的身影就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想起景德镇竟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瓷器建筑,所以萌生了想要在“瓷都”建一座“瓷宫”的想法。随后便开始了其建造之旅。
而建造会有那么的顺利吗?并不,首先就是筹集资金的问题,在借遍了亲戚朋友之后,她便开始卖自己珍藏的瓷器来筹钱,继续维持着她的建造事业,但筹来的钱也很快便捉襟见肘了。
之后,许多人在听说了她的事迹后都对其施以援手。融资成功的她,也算是勉强度过了难关,继续修建!
为了省下来不必要花的钱,她吃住都在工地,晚上就蜗居在茅草屋里凑合一下便过去了。而这一住就是4年时间。吃的用的都是能省则省,即使是严寒或酷暑也依旧耗在工地里。
衣服从来就没有穿过50块钱以上的,吃的也都是几毛钱的面条和青菜,基本没有什么营养可言。
子女们也因不理解母亲的做法而选择了断绝关系,身边的亲戚更是不停地劝她,不要再折腾了,把身子骨累趴下了都是在给子女添麻烦。而她依旧没有放弃!
02 在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和6000万后,一座精美的“瓷宫”就那样悄然屹立在了景德镇的土地上。当这座建筑被搬上大荧幕后,广大网友对此各抒己见。
大部分网友认为,她的这一做法是为后世造福,功德无量。这一壮举也是国家不可多得的财富,并被网友亲切的评为“民间艺术家”。
而某些网友则调侃道:她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是怎么拥有了6千万?也教教我。
虽然网友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都是对这个连小学都没读过的人,却能有如此成就的敬佩之情。
03 而“瓷宫”修筑完后,余二妹还大公无私的将这座城捐给了国家,并被评为了2A级景区,供人观赏这如此闪耀的中国“瓷文化”。家人在理解了她的用意后,解开了误会,又成了幸福的一家人。
而她的热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减退,相反,还登上了《每日邮报》成了网络红人。在随后拍摄她建瓷宫的纪录片中,字幕显示的还是双语录制。这无疑不是一个令全国人感到荣耀的事情。
由此出名的她也并没有因此停下修筑的步伐,在她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又以瓷宫为中心,在其周围修建了类似的建筑,为这本就夺目的瓷宫更添了一抹非凡的色彩。
我不敢想象她建造这些需要克服多大的磨难,但我知道的是她坚持下来了。
而在2024年的一天,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93岁。临别之际,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子女把她葬在山上,即使自己死后也想默默守护着这个她曾经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瓷宫”。
而同样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还有曾在2018年被报道过的一位河90多岁高龄老大爷参加高考,拿下650分却无缘清华大学,并表示不会放弃,明年要考到700分!他和余二妹都是拥有信仰的人。
结语
至此,不难看出“疯老太”余二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陶瓷事业。
她为“瓷宫”不光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中国人与外国人都领略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深远意义。
每件瓷器在她的手里都不再只是瓷器,而是一件背负着“瓷文化”传承责任的载体。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