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大结局:陈卫国的大哥大嫂不是最可恨的,他的姐妹才是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如果善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翻脸。”
电视剧《六姊妹》中的何家文的人生仿佛是一场悲剧。
她所经历的苦难,让人心碎不已。
继婆婆离世之后,丈夫陈卫国又身患重病,生活的重担几乎压弯了她的腰身。
她与陈卫国携手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夫妻之间情深意重,然而不幸悄然而至。
陈卫国被诊断出肝癌,最终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在他痛苦离世的那一刻,何家文承受的苦楚远远超过了失去丈夫的哀伤。
家人之中,冷漠更让我愤怒
别人的评判总是那么轻易,尤其是身在何家的环境中,何家文身边的人早已不再是曾经的支持者。
在陈卫国去世后,何家文的母亲刘美心和大姐何家丽似乎更关心她的再婚,而非她的情绪。
从家人的角度来看,何家文身材出众,性格温柔,丈夫的早逝理应让她考虑再嫁。
然而,刘美心的做法让我深感不满。
她不仅在陈卫国刚去世时杀了两只鸡,理由竟是在饲料问题下决定减少养殖。
大姐何家丽则看见妹妹拥有繁重的家庭和工作负担,向母亲求助,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在我观剧的过程中,完全无法理解刘美心的冷漠与自私。
年少时,何家文便懂得体谅母亲的辛劳,主动承担家务。
而她长大后,为了减轻家庭开支,早早便投身社会,甚至婚礼也尽量不让母亲操心,选择了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人为夫。
这样优秀的女儿,刘美心为何不对她心存感激,反而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了袖手旁观?
即便是当大姐何家丽承诺每月给母亲一百五十元,并请求帮忙照顾妹夫,刘美心依旧把她置于不顾,最终只带着何家文的孩子回家。
我不禁联想到宫崎骏的那句经典:“人哪有好的?
只是坏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语,直击了我。
直到看到刘美心的作为,才明白有些家庭里,连最基本的亲情都难以依靠。
何常胜临终前,为何不让刘美心掌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亲情之间,那一抹不可动摇的偏心
从大姐的出生到何常胜的去世,甚至到姐妹婚嫁,刘美心那种显著的偏心始终如影随形。
不久前,我在视频上看到,三个女儿都已经婚嫁,老四何家欢刚回家不久,便打算搬往公司宿舍,甚至老五刘小玲下海经商,老六何家喜也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我清楚记得何家欢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我觉得我跟她们都格格不入!”
当时的我并未明白,她心中究竟承载着多少的苦闷与委屈。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
这句话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深深共鸣。
我一直对何家欢的误解,认为她毒舌、计较,然而反思归结,或许这也与刘美心的偏心有关。
何家文的艰难境地,刘美心却选择视而不见,除了自己的酱菜摊子,无动于衷。
假如今天生活艰难的不是何家文,而是何家喜,刘美心还能保持这样的淡定吗?
家庭间的爱并非总是黑白分明,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时充满了损耗和修补的曖昧。
婆婆的在世与人性的丑陋
回想起何家文的婚后生活,在婆婆尚在时,她和陈卫国的日子也算得上是顺意。
虽然大嫂陶忆敏始终对她心存嫉妒,难以相处,但好在婆婆在侧,何家文也能稍稍保持一份安宁。
相较之下,陈家人的冷漠更加令人心寒。
大哥与大嫂对何家文的屡屡刁难,不可一世。
当陈老太太离世,这一家子人似乎彻底抛弃了她。
陈卫国在临终时,不舍地托孤,希望兄弟姐妹能够照顾他的小儿子陈光明。
然而,陈卫国一去,这些兄弟姐妹便如同烟消云散,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手相助。
反倒是那些姐妹,逃避不论,甚至还威胁陈光明,称若他不回家,母亲就不要他了。
在这样一场丧失和冷漠的交织里,家人之间的同情心仿佛早已隐匿。
更讽刺的是,他们既不愿意照顾孩子,却又怕何家文改嫁,将孩子留在陈家。
这一席话彻底改变了何家文的命运。
她离开陈家后寻找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勉力支撑着母子两人的生活。
但这样的生活状况始终不能长久。
随着孩子上学,母亲的工作收入微薄,不但陪伴不足,更无力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学习条件。
无奈之下,她听从家人之言,通过何家欢介绍嫁给了一个家境不错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范。
陈光明的心中却因小姑子所言而留下阴影。
他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冲击,让他不禁惧怕母亲会抛弃自己。
因此,他顽固地不同意母亲再生孩子。
起初,老范对此表示理解,然而时光流逝,内心的不满逐渐滋生。
何家文为了家庭的和睦,扮演了一个温籍的妻子,但最终她与老范间的裂痕亦不断扩大,尽管未离婚,却已过着不幸福的日子。
所幸,孩子争气,陈光明考上了外省的研究生。
反思与希望:善良与懦弱间的微妙关系
细观何家文的经历,原本她有更多的机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次放弃的机会或许只是一个引子,而她之后毫无底线的退让,才是导致她最终悲剧的根源。
在看这部剧时,我曾一度觉得剧情太过狗血。
但剧中几段家庭故事所反映出的现实,恰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
当这个世界的不公悄然降临,往往善良未必获得应有的回报,而贪婪的人却能如鱼得水。
大学时代,我的一个好友总是唯唯诺诺。
她明明有能力,却时常担心自己无法出色满足他人的期待。
每当面临机会,她总是选择放弃,并为此感到懊悔。
不仅如此,她待人真诚,常常是第一个给予帮助的人。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都恃宠而骄,似乎觉得她的热情被视为理所当然。
这样的善良,反而让她持续消耗自己的时间。
她逐渐适应了这一现状,却始终陷于无法摆脱的角色。
我多次提醒她,善良是美德,但过度的善良只会让他人觉得你软弱。
然而,她始终未曾听取这些劝诫。
多年后,当年那些利用她的人各自有了新生活,但她却仍然如故。
去年重聚,吃火锅时,我注意到她的沉寂。
在几番询问之后,她才说:“我真的对人很失望,明明对她们不差,为什么朋友却越来越少?
我怕一闹开,大家都觉得尴尬。”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何家文与我好友的相似之处。
朋友的父母控制欲极强,对子女的教育标准就是“听话”,久而久之,她逐渐失去了声音与自我。
她曾尝试反抗,但结果往往是家中争吵。
这种法则的持续,导致她走入职场后依旧不能拒绝任何要求,小心翼翼的随波逐流,生怕失去一丝朋友关系。
她心知,这种无底线的善良并未带来好处,反而让她越发疲惫。
当她渐渐喝醉酒,向我倾诉时,我更加明白,在何家文身上,透着更深的警醒。
何家文之所以身陷困境,是因为她始终尝试去体谅他人,结果反而受尽委屈。
比起那些表达立场的人,默默忍受的人往往是最难受的。
她的遭遇让我想到,善良如光,但光明也需有边界。
结语
无论在哪里,若善良无法换来应有的尊重,那么翻脸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与其如何家文一般,默默承受,却不自量力的做出一切牺牲,还遭到周围人的指责。
不如在面对无理的陈家姐妹对孩子的威胁时,勇敢地反抗回去,在面对大哥大嫂的阴阳怪气时,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
善良本应是高尚的品德,却不等于懦弱。
这世间,强者应在适当的时候施以援手,也应在该摆出姿态时给予他人压力。
生活会充满逆境,了解自身的生存意义无疑大于无休止的谄媚。
正如汪国真在《我喜欢自然》中所言:“我不想故作潇洒,只想活得真实。”
在面对种种困境时,我们更需要将自己的尊严放在首位。
为何不在生活的巨轮下,做自己的主角呢?
逆境不仅是考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成熟的机会。
或许,真正的解脱在于勇敢地反抗那些伤害你的人,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爽文”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