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湘潭,和发小老同学见了面。有的同学用接近普通话的长沙话与我交谈,唯恐我听不懂吧?可是有几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同学始终都说湘潭话,如果不细听,还真有些话一下子听不懂了。

吃饭的时候,点菜的同学看着菜谱对我说:“有鱼嫩子嘞。”我听懂了,就是小鱼苗(小鱼崽子)的意思,一般都是用辣椒豆豉一起炒,很下饭。我立刻说:“恰!”(吃)。果然,鱼嫩子就是用辣椒豆豉炒的,有点咸,那是吃白米饭的最佳下饭菜,喝粥也很适合。
过去食材不多,家里炒的菜很少,湖南人一般是在米饭上摆放一根虎皮辣椒(用火烧烤淋点酱油)就能香喷喷地一口气吃完饭。家里条件好的会从瓶子里用筷子挑出来一点鱼嫩子佐餐,肯定是用辣椒和豆豉炒的,那才叫一个奢侈呢!
1970年春天,我在北京工厂时收到了母亲从江西奉新县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用小木箱装的一大瓶鱼嫩子!那时候,我父母在干校劳动改造思想,而干校附近有很多小河小溪,可以用纱窗网轻易地捕捉到小鱼小虾,就连稻田的水沟里都有很多小鱼。想必是父亲在放牛时“顺便”捕捉了一些小鱼苗,由母亲烹制成了湖南小菜“辣椒豆豉鱼嫩子”,然后装进大瓶子里寄到了北京。
吃着香喷喷的鱼嫩子,父母的温暖油然而生,仿佛他们在慈祥地看着我吃饭,眼泪止不住流淌下来。

和同学吃完饭,他开车带我到了易俗河(湘江的支流)。我们在河边散步,谈论着儿时的趣事。前面有一个下网捞鱼的男人,撑着一个纱网,轮流地提升起来,把里面活蹦乱跳的小鱼装进别在腰间的竹篓里。我凑过去看看他的鱼获,他看都不看我一眼,随口一句“鱼嫩子嘞”,就去提升另外一个网子。意思是说:“冇得什么好看的,都是小鱼苗。”

就是那不屑一顾的话语,让我好一阵地感到亲切。小时候,我和同学经常一起钓鱼,钓上来的鱼全都是寸把长的鱼嫩子,却让我们高兴得不得了。拿回去交给保姆,她把鱼嫩子放在锅里干煸,撒上盐,端给我们吃。饥饿的我们吃的非常开心,连有鱼味道的咸盐都吃了个精光。
如今生活好了,吃什么都不香了,可我还是忘不了小时候吃的鱼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