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耳穴疗法降血压效果好~

健康医路有你 2024-08-16 19:22:58

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 2024年05月22日 19:31 山东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收缩压(俗称高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毫米汞柱,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以内脏功能失调为基础,尤其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且受到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血压在中医中并不直接对应一个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本病证型可分为:肝阳上亢型(急脾气型),典型症状为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口苦、肢麻震颤、面红耳赤、失眠多梦,劳累和情绪激动后加重;痰饮内停型(身材胖型),典型症状为头蒙如裹(头昏蒙像被布带裹住一样),容易胸闷心悸、胃部胀满、呕吐痰涎、食少多寐,可伴下肢轻度浮肿,大便黏腻或便秘;肾阴亏虚型(老年虚弱型),典型症状为眩晕、视力减退、两眼干涩、健忘、耳鸣、烦热失眠、腰膝酸软无力。

耳为宗脉之所聚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互相联系,而耳正是全身经脉汇聚之处。耳穴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早期发现及预后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运用耳穴诊断脏腑机能,防治疾病的记载。如《灵枢·师传篇》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耳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胆与三焦之经同出于耳。如《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又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灵枢·口问》中也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此外,《难经·四十难》云:“肺主声,故令耳闻声。”《类经》记载:“手足三阳三阴之脉皆入耳中。”

耳穴疗法降压良

耳穴疗法包括耳穴压豆、按摩、揿针、放血等,刺激相关耳穴能够加强经络传导作用,帮助患者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气血运行,从而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

中医放血疗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如“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明代张介宾《类经》也有“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的记载。耳尖放血可以平肝阳、降肝火、醒神通窍、扶正祛邪,以达到降压的目的。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耳尖放血联合耳穴压豆治高血压的效果显著且患者易于接受,一般连续治疗大约3个月,可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耳尖放血

先揉捏耳垂、耳廓、对耳轮、耳前,按揉三腔(三腔指的是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中指伸直,食指稍弯搭在中指上,中指紧贴耳内,从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来回画“8”字,共36次),整个耳朵发热时,在耳尖处放血,挤20次即可。

贴耳穴

取降压沟、神门穴、肝、交感、肾、心、皮质下、降压点、三焦、脾。耳尖放血后常规消毒,取王不留行籽贴敷于相应耳穴上,用胶布贴牢,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每日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半分钟,隔3天更换一次。

其中降压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穴,有研究显示此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有效率为90%。降压沟位于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从解剖结构角度来看,降压沟有丰富的神经网络系统,包括耳大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颞神经耳前支、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吻合支等。

降压点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穴,是使用频次较高的耳穴之一,具有直接降压作用。降压点即三角窝1区,位于三角窝前1/3上部。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编辑▎柴   壮审核▎刘国霞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宣传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