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爷住继女家15年,遗嘱给儿子大平层继女3000,继女取钱时哭了

九申侃篮球 2025-04-28 04:32:30

李梅站在银行ATM机前,手中紧握着那张张大爷生前交给她的银行卡。

“密码是你生日,记得取了钱去买点好吃的。”张大爷临终前微弱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响。

她的手指微微颤抖,输入六位数字密码后,屏幕上跳出的数字让她瞬间泪如雨下。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关切走来:“女士,您没事吧?需要帮助吗?”

李梅只是摇摇头,泪水模糊了视线,这笔钱远远不止3000元。

张大爷,原本只是继父,却给了她一生难忘的答案。

01

张大爷今年七十八岁,是位退休工程师。

十五年前,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从此孤身一人。

那时的张大爷刚退休不久,本想着和妻子一起安享晚年。

命运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妻子罹患肺癌,仅仅三个月就离他而去。

张大爷像是一夜之间老了十岁,整日闷在家里,不愿出门。

邻居们偶尔敲门送些饭菜,他也只是礼貌道谢,随后关上门。

继女李梅闻讯赶来,敲了半天门才被放进屋内。

屋里一片狼藉,衣服、报纸散落各处,厨房的碗筷堆积如山。

“爸,您不能这样下去啊。”李梅心疼地看着消瘦的张大爷。

张大爷坐在沙发上,眼神空洞:“没什么可以这样下去的了。”

李梅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开始收拾屋子。

一整天下来,屋子焕然一新,李梅还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

“爸,一个人住多孤单,来我们家吧,有我和王强照顾您。”李梅真诚地说。

张大爷起初有些犹豫,毕竟李梅只是前妻带来的女儿,并非亲生。

“不了,不了,我住这挺好的,不想麻烦你们小两口。”

李梅却坚持:“什么麻烦不麻烦的,都是一家人。”

接下来的日子,李梅隔三差五就来看望张大爷,每次都带着热腾腾的饭菜。

冬天的一个雪夜,张大爷在家摔了一跤,幸好李梅当天来访,立即送他去了医院。

医生说是轻微骨折,需要人照顾一段时间。

“爸,这次您别拒绝了,先搬到我家住一阵子,等好了再说。”李梅坚决地说。

张大爷这次没有推辞,跟着李梅回了家。

李梅家是一套普通的三居室,特意为张大爷腾出了一间朝南的卧室。

“爸,这间阳光最好,您住这儿吧。”李梅的丈夫王强是个老实人,对老人也很尊重。

王强是个木匠,手巧心细,专门为张大爷打了一张矮一些的床,方便老人起居。

“张叔,您看这床合适不?不合适我再调整。”王强细心地询问。

张大爷摸着光滑的床沿,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好,很好。”

李梅和王强的女儿小雨那年才十岁,却很懂事。

“外公,我来扶您去洗澡。”小雨总是主动照顾张大爷。

张大爷骨折的腿慢慢好了,他本想搬回自己家。

“爸,别搬了,就住我们这吧,大家做个伴。”李梅真诚相邀。

王强也附和:“是啊,张叔,小雨也喜欢您在家,您一走她肯定不高兴。”

张大爷看看这个温馨的家庭,心中一阵暖流涌过。

“那...就麻烦你们了。”他低声答应下来。

张大爷很快融入了这个家庭,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他会每天早起做早餐,煮一锅香喷喷的小米粥。

“外公,您煮的小米粥最香了!”小雨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张大爷笑眯眯地看着她:“多吃点,长身体。”

闲暇时,张大爷喜欢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

久而久之,他结识了不少同龄人,常常一起下棋、打太极。

“老张,你家孙女真懂事,每次放学路过都跟我们打招呼。”邻居老李夸奖道。

张大爷笑着解释:“不是孙女,是继女的孩子。”

老李惊讶地看着他:“真看不出来,比亲生的还亲啊。”

张大爷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

李梅在银行上班,工作忙碌,但从不忽视家人。

02

每天下班回家,她总是先看看张大爷的情况。

“爸,今天感觉怎么样?血压测了吗?”

张大爷总是摆摆手:“好着呢,别整天担心我。”

李梅还特意在单位附近找了家中医诊所,定期带张大爷去调理身体。

“王医生,我爸这腿老疼,您看看有什么办法?”她细心地询问。

王医生开了些中药,果然见效,张大爷的腿疼大有改善。

张大爷有个亲生儿子张明,早年移民加拿大,十几年难得回国一次。

每次通电话,张明总是说:“爸,国外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您保重身体。”

张大爷从不抱怨,只是在挂电话后,眼角会不自觉地湿润。

李梅看在眼里,心中酸楚,但从不在张大爷面前提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大爷在李梅的电脑上看到一封来自张明的邮件。

“姐,最近太忙,爸那边就拜托你们了。下个季度我会寄些钱回来。”

张大爷悄悄关上电脑,深深叹了口气。

夜里,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绪飘回了遥远的过去。

当年,他和前妻离婚时,李梅才十五岁。

离婚后,前妻带着李梅远走他乡,他则独自抚养刚满五岁的张明。

为了让儿子有个完整的家,他迅速再婚,娶了现在的妻子。

结果新婚不久,张明就与继母关系恶化,整日吵闹不休。

高中毕业后,张明执意出国留学,此后便很少联系家里。

张大爷曾想过去加拿大看看儿子,但张明总有各种理由推脱。

命运弄人,当年他疏远了继女,如今却被亲生儿子疏远。

李梅一家对张大爷照顾得无微不至。

过年过节,一定带上老人出去旅游散心。

“爸,您看这风景多美,拍张照片发给张明看看吧。”李梅总是体贴地说。

张大爷会点点头,但很少真的发照片给远在国外的儿子。

“他那么忙,不必打扰他。”张大爷总是这样说。

小雨从小学升入初中,又从初中升入高中,张大爷见证了她的成长。

高考那年,小雨整日埋头苦读,张大爷心疼地常常给她煮些滋补汤水。

“外公,我想考北京的大学。”小雨在饭桌上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张大爷眼睛一亮:“好!有志气!一定能考上。”

果然,小雨不负众望,考入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

全家欢天喜地,张大爷更是激动得几天睡不好觉。

“我得给她准备点压岁钱。”张大爷嘀咕着,翻出了自己的存折。

李梅知道后,连忙阻止:“爸,您的钱留着自己用,小雨的学费生活费我们来负责。”

张大爷却坚持要给小雨一笔“见面礼”。

“我这辈子没干过什么大事,就这么一个'外孙女',不能寒了心。”

最终,他给了小雨5000元,叮嘱她:“好好学习,别辜负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小雨入学后,家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张大爷常常站在小雨的房间门口发呆,思念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李梅看在眼里,主动提出周末带张大爷去北京看看小雨。

“爸,您看小雨过得好不好?”李梅指着宿舍里忙碌的身影问道。

张大爷点点头,脸上满是欣慰:“好,很好,有出息。”

小雨在校门口拥抱了张大爷:“外公,我想您了。”

张大爷的眼眶瞬间红了:“傻孩子,好好学习,别惦记家里。”

03

回到上海后,张大爷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他每天看看报纸,下下棋,和邻居聊聊天,日子过得充实而满足。

偶尔,他会拿出一个旧皮箱,里面装着些老照片和纪念品。

其中有一张全家福,是他和前妻、李梅一家三口的合影。

“时间过得真快啊。”他轻声感叹。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转眼十五年过去了。

张大爷的头发全白了,身体也不如从前硬朗。

这一年春节,张明突然打来电话,说要回国处理工作事务。

“顺便看看您,爸,我下周就到。”电话那头,张明的声音充满期待。

张大爷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小梅,明明要回来了,咱们好好准备一下。”老人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李梅看在眼里,心中既欣慰又心疼。

“好,爸,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些好吃的,等张明回来给他做顿丰盛的。”

超市里,张大爷挑选着各种食材,生怕漏掉儿子喜欢的任何一样。

“明明小时候喜欢吃红烧肉,得买点五花肉。”他自言自语着。

李梅默默地将一切放进购物车:“爸,还有什么想买的?”

张大爷想了想:“买点好酒吧,明明都这么大了,该会喝酒了。”

回家后,张大爷又开始张罗着打扫卫生,准备客房。

王强劝他:“张叔,您歇着,这些我来做。”

张大爷却坚持亲力亲为:“没事,我不累。”

李梅看着张大爷忙前忙后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十五年来,张明几乎从未主动关心过父亲,这次突然回国,不知是何用意。

她不想让张大爷失望,只能尽力配合,希望父子相见能够圆满。

张明回国的那天,张大爷一大早就起床,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坐在沙发上等待。

当门铃响起,张大爷几乎是小跑着去开门。

“爸!”张明站在门口,比记忆中更加成熟稳重。

“好小子,终于舍得回来了。”张大爷紧紧握住儿子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张明有些尴尬地拍拍父亲的肩:“爸,您看起来气色不错。”

张大爷拉着儿子的手走进客厅:“快进来坐,小梅他们都等着呢。”

一家人在餐桌前团聚,气氛温馨而热闹。

张明带回了许多加拿大的特产,还有精美的礼物。

“姐,这些年谢谢你们照顾爸。”张明真诚地对李梅说。

李梅摆摆手:“别这么说,爸对我们也很好,小雨都快把他当亲外公了。”

饭桌上,张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在国外的事业。

“爸,我在温哥华买了房子,环境特别好,还有......”

张大爷静静地听着,脸上挂着自豪的笑容。

“明明,你现在做什么工作?”王强好奇地问道。

张明整了整领带:“我在一家投资公司做高管,主要负责北美市场的开发。”

张大爷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我儿子从小就聪明,学什么都快。”

饭后,张明拉着父亲到阳台上单独交谈。

“爸,我在国外发展得不错,现在公司已经步入正轨了。”

张大爷点点头:“好,好,有出息就好。”

“等忙完这阵子,我接您去加拿大住一段时间,看看那边的环境。”张明许诺道。

张大爷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

“对了,爸,我这次回来还有个事想跟您商量。”张明略显犹豫地说。

张大爷疑惑地看着儿子:“什么事,你说。”

“就是您名下那套徐家汇的大平层,您一个人也住不着,要不......”

张大爷的表情顿时有些复杂。

那套大平层是他早年靠设计专利奖金买下的,一直空着,偶尔出租。

“你想怎么样?”张大爷声音有些低沉。

张明赶紧解释:“我想着,要不您把房子过户给我,我帮您打理,收益您照样拿。”

“我在国外有些业务需要国内资产做担保,这套房子正好可以用上。”

张大爷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我考虑考虑。”

04

晚上,李梅敲开了张大爷的房门。

“爸,您没事吧?看您今天情绪不太高。”

张大爷苦笑着摇摇头:“没事,就是有点累了。”

李梅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开口:“张明找您说房子的事了?”

张大爷惊讶地看着她:“你怎么知道?”

“他下午也跟我提了,说希望我能劝劝您。”李梅如实相告。

张大爷叹了口气:“你觉得我该怎么办?”

李梅坐在床边:“爸,那是您的房子,您有决定权,别人说了都不算。”

张大爷拍拍她的手:“谢谢你,小梅,我心里有数了。”

张明这次回国时间有限,只待了三天就匆匆离开。

“爸,下次再聚,我一定多留几天。”临行前,张明抱了抱父亲。

“房子的事,您再考虑考虑,不急,我过段时间再联系您。”

张大爷强撑着笑容:“去吧,去吧,工作要紧。”

送走儿子后,张大爷站在门口良久不愿进屋。

李梅轻轻扶住他的肩膀:“爸,回屋吧,外面冷。”

张大爷的目光依然停留在远处:“我总觉得,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他了。”

李梅心中一紧:“别胡说,您身体好着呢。”

张明离开后,张大爷的情绪明显低落了许多。

他开始长时间坐在窗前发呆,胃口也不如从前。

李梅很是担心:“爸,您不舒服吗?要不去医院检查一下?”

张大爷总是摇摇头:“没事,老了,就这样。”

某天,李梅下班回家,发现张大爷正在整理一堆文件。

“爸,您在忙什么呢?”她好奇地问道。

张大爷急忙收起文件:“没什么,就是些老东西,整理整理。”

李梅没有多问,只是默默记在心里。

晚饭时,张大爷突然问道:“小梅,如果我有一天不在了,你们会怎么样?”

李梅的筷子顿时停在了半空:“爸,您怎么突然说这个?”

张大爷笑了笑:“就是随便问问,人总有一天会离开的。”

李梅放下碗筷,认真地说:“爸,别胡思乱想,咱们好好的。”

张大爷不再多言,只是深深看了她一眼。

一个月后的深夜,家里突然传来一声闷响。

李梅和王强冲出卧室,发现张大爷倒在了厕所门口。

“爸!爸!您怎么了?”李梅惊恐地喊着。

张大爷面色苍白,右半边身体无法动弹,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

急救车的鸣笛声划破夜空,张大爷被紧急送往医院。

医生的诊断很快出来:脑梗塞,情况比较严重。

“需要立即接受治疗,并且住院观察。”医生严肃地说。

李梅第一时间通知了远在加拿大的张明。

“什么?爸脑梗了?严重吗?”电话那头,张明的声音充满焦虑。

“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你能回来看看吗?”李梅轻声问道。

张明沉默片刻:“我这边正在谈一个重要项目,实在抽不开身......你们先照顾着,有什么需要我可以汇钱回去。”

挂了电话,李梅长叹一口气。

05

接下来的日子,李梅和王强轮流请假照顾张大爷。

小雨也从北京赶回,在医院陪伴外公。

“外公,您一定要好起来,等您好了,我带您去北京看看。”小雨紧握着张大爷的手。

张大爷虽然说话不利索,但眼神依然明亮。

他努力动了动嘴角,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小雨经常放学后直接去医院,给外公读报纸,讲学校里的趣事。

“外公,今天我们班主任又穿错鞋子了,左脚黑的右脚棕的,可好笑了。”

张大爷会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笑意。

医院的日子既漫长又艰难,但一家人从未放弃希望。

李梅四处打听名医,尝试各种治疗方法。

终于,在住院一个月后,张大爷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他能说简单的话了,右手也能略微活动。

医生表示可以出院回家休养,但需要继续康复训练。

回家的路上,张大爷握住李梅的手。

“小梅,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们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梅眼圈发红:“爸,您这说的什么话,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回到家后,一切都精心安排好了。

王强改造了卫生间,安装了扶手和防滑垫。

客厅里新添了一台轮椅,方便张大爷活动。

小雨为外公准备了一个记事本,帮助他练习书写。

张大爷看着这一切,心中涌起无限感动。

“你们对我太好了。”他哽咽着说。

当晚,张大爷从枕头下拿出一个信封交给李梅。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拿着。”张大爷坚持道。

李梅没有打开,只是将信封收好:“爸,您好好养病,其他的事不用操心。”

那天晚上,张大爷破天荒地要了一小杯黄酒。

“医生说不能喝酒。”李梅有些担忧。

张大爷笑了笑:“一小杯,没事的,今天高兴。”

喝完酒,张大爷的脸上泛起红晕,眼神格外明亮。

“小梅,我这一生,没什么遗憾了。”他望着窗外的月光,轻声说道。

李梅坐在一旁,静静陪伴,心中却涌起不祥的预感。

次日早晨,她起床后发现张大爷已经在厨房忙活了。

“爸,您怎么起这么早?”李梅惊讶地问。

张大爷笑着回答:“想给你们做顿早饭,看我手艺退步没有。”

桌上摆着香喷喷的小米粥,还有刚出锅的煎饺。

“好香啊!”王强闻香而来,夸张地吸了吸鼻子。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享受着难得的欢聚时光。

张大爷看着他们,眼中满是慈爱:“多吃点,都是自己家人。”

接下来的日子,张大爷的情况似乎稳定了许多。

他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状态比医生预期的要好。

李梅开始放心地回去上班,但依然时刻关注着家里的情况。

周末时,她带张大爷去看了一场京剧,满足他多年的心愿。

“小梅,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回家路上,张大爷突然说道。

李梅侧头看他:“什么想法,爸?”

“我想见见明明,跟他好好谈谈。”张大爷的语气有些复杂。

李梅点点头:“您想见他,我马上联系。”

06

当晚,李梅给张明打了电话,告诉他父亲的心愿。

张明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好,我尽快安排时间回来。”

李梅没想到,这竟是张大爷最后一次喝酒,最后一次提出要求。

三个月后的一个雨夜,张大爷在睡梦中再次脑梗,永远离开了人世。

“爸......”李梅跪在床前,泪如雨下。

小雨抱着外公冰冷的手,哭得撕心裂肺:“外公,您不要走......”

张明接到消息,立刻订了最早的航班回国。

到家时,他的眼睛通红,显然一路没有合眼。

“爸......”他站在父亲的遗体前,声音哽咽。

老人的追悼会上,亲朋好友前来送别。

张明站在父亲的遗像前,久久不能自已。

“爸,对不起,我应该多陪陪您的......”他低声呢喃着。

追悼会结束后,张大爷生前委托的律师来了,带来了他的遗嘱。

大家聚集在客厅,等待律师宣读遗嘱内容。

“根据张先生的遗嘱,他名下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大平层公寓归儿子张明所有。”律师公开宣读道。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都有些意外,很少有人知道张大爷还有这样一处贵重的房产。

“至于其他财产,张先生留给继女李梅现金3000元,以表感谢。”律师继续说道。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梅身上,这份明显失衡的遗产分配让人难以理解,十五年的照顾换来区区3000元?

李梅的表情平静,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爸的决定,我尊重。”她简短地说。

亲戚们私下议论纷纷。

“养了十五年,才给3000块,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毕竟不是亲生的,血浓于水啊。”

“那套房子少说也值几百万,差距也太大了。”

一位叔叔忍不住说道:“老张这么做,真是不厚道,小梅对他那么好。”

李梅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各位亲友,请尊重我爸的决定,我没有任何不满。”

张明走到李梅面前:“姐,我......”

李梅打断了他:“不用说了,这是爸的心意,我不在意。”

送走亲友后,李梅一个人坐在张大爷的房间里,环顾四周。

这个老人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

书桌上整齐摆放的老花镜,衣柜里熨烫平整的衬衫,床头柜上的老照片。

她轻轻抚摸着这些物品,眼泪再次涌出。

“爸,您走得太突然了,我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跟您说。”

葬礼结束后,李梅想起了张大爷临终前给她的那个信封。

回到家,她终于打开了信封。

里面是一张银行卡和一张纸条。

“密码是你的生日,记得取了钱去买点好吃的。”纸条上写着张大爷熟悉的字迹。

李梅拿着银行卡,决定去ATM机取出那3000元。

第二天一早,她来到银行,将卡插入ATM机。

输入生日作为密码,选择查询余额。

屏幕上的数字让她瞬间呆立在原地,双眼睁大,难以置信。

“这...这怎么可能...”她的声音轻到几乎听不见。

她的双腿瞬间失去力气,靠在ATM机上,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

一位路过的银行工作人员关切地走过来:“女士,您没事吧?需要帮助吗?”

李梅只是摇摇头,泪水模糊了视线。

她取了一张余额单,小心地折好放入钱包,然后恍惚地走出银行。

街上行人匆匆,车水马龙,而她的世界仿佛静止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她又悄悄拿出那张余额单,再次确认。

不是3000元,而是1,100,000元!整整一百一十万!

这笔钱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遗嘱上说是3000元,而卡里却有110万?

带着满腹疑问,李梅加快脚步回到了家。

07

推开家门,屋内一片寂静,王强带小雨去学校了。

她坐在沙发上,脑海中闪过与张大爷共处的点点滴滴。

她想起第一次邀请张大爷来家里住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她深吸一口气,再次拿出那个装有银行卡的信封。

这回她仔细检查信封的每一个角落,果然在夹层中发现了一封信。

颤抖着打开信纸,张大爷的字迹映入眼帘:

“小梅,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这十五年来,每个月我都会偷偷存一些钱到这个账户,算是我付给你们的‘房租’和感谢金。”

“大平层给明明,是父子情分;这笔钱给你,是感谢你们这么多年的照顾。”

“我知道这些钱比不上那套房子的价值,但也足够小雨出国留学用了,她一直想去美国念书,对吧?”

“别怪明明,他是个好孩子,只是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没能常回来看我。”

“记住,你们永远是我最亲的人,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

“张爸爸”

字迹到最后变得有些颤抖,可以想象老人写这封信时的心情。

李梅握着信纸,泪流满面。

还记得那年夏天,上海遭遇了50年一遇的高温,气温连日突破40度。

张大爷不顾酷暑,每天凌晨四点去菜市场排队买最新鲜的菜。

“爸,太热了,别去了,我下班买就行。”李梅劝阻道。

张大爷擦着汗水笑道:“早上菜新鲜,价格也便宜,我没事。”

那个夏天,他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开胃小菜,让一家人在酷暑中也不失食欲。

还有小雨高考那年,张大爷比谁都紧张。

每天晚上,他都会准时送一杯温热的牛奶到小雨房间。

“学习辛苦,喝点牛奶,补补脑子。”老人总是这样说。

考试前夜,小雨紧张得睡不着,是张大爷坐在床边,轻声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直到小雨安然入睡。

考试那天,张大爷五点就起床了,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外公,我紧张。”小雨低声说。

张大爷握住她的手:“别怕,你已经尽力了,结果不重要。”

这一刻,李梅终于明白了张大爷的良苦用心。

他从未把自己当外人,而是真心实意地将这个家当作自己的家。

李梅拿起手机,翻看相册中与张大爷的合影。

最新的一张是去年春节,全家在外滩拍的全家福。

照片中,张大爷站在中间,笑容满面,一只手搭在小雨肩膀上,另一只手牵着李梅。

那时候,他就已经在计划这一切了吗?

带着疑问,她拿起电话,拨通了张明的号码。

“张明,你知道爸给我留了这么多钱吗?”她直接问道。

电话那头,张明沉默了片刻,随后叹了口气:“我知道,爸前几年就告诉我了。”

“他说这十五年来,每个月都会存钱,说是欠你们的。”

“我劝他不必这样,但他坚持。”

“他说,房子给我,是因为我对房子有执念;钱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对他的照顾无价。”

“三年前他第一次脑梗后,就开始安排这些事情了。”张明继续说道。

“那时他悄悄联系了律师,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他对我说,这些年没能给我太多父爱,至少要留下些物质补偿。”

“而对你们,他说你们给了他最温暖的晚年,这份情比金钱珍贵得多。”

李梅沉默片刻:“你爸真是个倔强的人。”

张明的声音带着哽咽:“姐,谢谢你们这些年对爸的照顾。”

“那套房子,其实爸的意思是希望我以后能常回国看看,房子是个念想。”

“说实话,我一开始确实想要那套房子,但现在......”张明的声音低了下去。

“现在我只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我再陪爸多走几步。”

李梅听出了他话中的懊悔,心中的责怪渐渐消散。

“别自责了,爸心里有数。以后多回来看看,他地下有知,也会高兴的。”

张明声音哽咽:“姐,我下周回上海,我们一起去看看爸。”

“好,我们一起去。”李梅温和地说。

08

挂了电话,她想起张大爷生前最后一次谈起张明时的场景。

那是在他第二次脑梗前不久,一个宁静的下午。

“小梅,我知道你心里对明明有些不满。”张大爷突然说道。

李梅有些惊讶:“爸,我没有。”

张大爷摇摇头,微笑道:“瞒不过我的。其实明明小时候很懂事的,只是后来......”

他讲述了张明童年的故事,如何在父母离异后变得沉默寡言。

“他不是个坏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张大爷轻声说。

“我希望你们以后能好好相处,毕竟,你们都是我最重要的人。”

想到这里,李梅觉得鼻子一酸,老人早已将一切安排妥当。

傍晚时分,王强和小雨回到家,看到李梅红肿的眼睛,都吓了一跳。

“妈,怎么了?”小雨紧张地问。

李梅擦干眼泪,挤出一丝笑容:“没事,有些思念爸了。”

王强放下包,坐到妻子身边:“是不是那3000元的事?别难过,老张他......”

李梅摇摇头,将银行卡和信件拿出来:“你们看看这个。”

王强和小雨一起看完,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这也太多了吧?”王强结结巴巴地说。

小雨眼眶红了:“外公他...他一直在......”

挂了电话,李梅将丈夫和女儿叫到身边,告诉他们这个惊人的发现。

“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小雨不解地问。

李梅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因为外公爱我们,用他自己的方式。”

王强看着银行卡,眼中含泪:“老人家太苦了,存这么多钱,自己舍不得花。”

他想起张大爷生前的点滴小事,更加心酸。

原来,他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在默默地存进那个账户。

李梅望着窗外:“他想得比我们都远,这钱刚好够小雨出国留学用的。”

“记得你大一那年,说想去美国读研吗?外公比谁都记得清楚。”

小雨抱住妈妈:“我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外公的期望。”

王强沉思片刻:“我总觉得张叔早就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所以才安排得这么周全。”

李梅点点头:“可能吧,他一直都是个有远见的人。”

夜深人静时,李梅独自来到张大爷的房间。

房间已经收拾得整整齐齐,仿佛老人随时会推门而入。

她坐在床边,轻轻抚摸着床单,仿佛还能感受到老人的温度。

梳妆台上,整齐地摆放着老人的梳子、老花镜和手表。

床头柜上,一本日记本安静地躺着,李梅从未见过。

她犹豫片刻,轻轻打开,发现里面记录着这十五年来的点点滴滴。

“今天是在小梅家的第一天,小雨真贴心,给我讲了一个小时的故事。”

“王强为我做了一张新床,手艺真好,睡着特别舒服。”

“小梅今天下班晚了,但还是记得给我带我喜欢的糕点,真是个好孩子。”

一页页翻过,全是对家人的感激和赞美。

最后一页写着:“生命已至暮年,感谢上苍让我遇见这样的一家人。我此生无憾。”

日期正是他去世前三天。

李梅再也忍不住,抱着日记本失声痛哭。

“爸,您放心,我们会好好的。”她轻声说,泪水再次滑落。

09

第二天,李梅请了假,去了一趟银行,详细了解了那个账户的情况。

银行经理查询后告诉她:“这个账户是张先生十五年前开的,从那时起每月都有固定存款。”

“最初几年是每月3000元,后来逐渐增加到5000元,最近两年每月存入8000元。”

“他每次来存钱都很准时,从不间断。”经理补充道。

李梅仔细看了账单,发现每个月存入的金额正好是市场上同等房型的月租金。

“他真的把这当成了房租。”李梅喃喃自语。

银行经理似乎想起什么:“对了,张先生去年来过一次,专门修改了取款密码。”

“他说要改成一个特别的日子,让家人记得住。”

李梅知道,那个密码是她的生日,想到这里,心中更加温暖。

走出银行,阳光正好,她抬头看向天空,仿佛能看到张大爷慈祥的笑容。

一个月后,小雨申请了美国的大学,准备出国深造。

“妈,这是外公对我最大的期望,我一定不会辜负他。”小雨坚定地说。

李梅看着女儿坚毅的眼神,不禁为她骄傲。

张明也兑现了承诺,开始定期回国看望。

他和李梅一家的关系也渐渐亲密起来。

“姐,谢谢你们对爸的好,也谢谢你们原谅我这些年的不闻不问。”张明真诚地说。

李梅微笑着摇摇头:“一家人,不说这些。”

一年后,春暖花开的日子,李梅带着小雨来到张大爷的墓前。

“爸,小雨拿到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就是您生前常说的那所。”

她轻轻放下一束茉莉花,那是张大爷最喜欢的花。

“您放心,我会经常来看您,张明也答应每年都回国看您。”

轻风拂过,墓碑前的茉莉花轻轻摇曳,仿佛是老人在回应。

回家的路上,门卫递给李梅一封信。

“李女士,这是昨天送来的,说是定期邮寄的。”

李梅疑惑地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明信片,上面是温哥华的风景。

背面是熟悉的字迹:“不必感谢,这是我欠你们的。”

落款日期是一年前,正是张大爷去世前不久。

原来,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委托律师每年这个时候寄一张明信片给李梅。

李梅将明信片贴在冰箱上,每次看到,都仿佛能听见张大爷温和的笑声。

世间亲情,不一定要有血缘相连,用心相待,胜似亲人。

张明也履行着自己的承诺,不仅定期回国,还在父亲的忌日组织了一次家庭聚会。

“爸生前最喜欢的就是一家人团聚,今天我们就陪他好好聊聊。”张明说。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分享着各自的生活点滴。

张大爷的照片放在餐桌中央,仿佛他也参与其中,听着亲人们的欢声笑语。

“爸,您放心,我们都很好。”她轻声说。

而风,总会在这时轻轻拂过,像是一个温柔的回应。

0 阅读:753

九申侃篮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