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弟媳朱旦华:我与主席、泽民、远新

美好日常点滴 2025-03-18 12:23:52

“毛主席说,要为人民服务。现在,有的干部就为人民币服务。一个币字之差,性质大变……”2010年夏,我在报刊一则消息中摘下以上“话语”。此消息报的是:原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朱旦华于南昌病逝。6月4日,在南昌市千秋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同时,摘要公布了她的“遗嘱”,即五年前她健在时写给时任江西省政协主席并转发省委书记孟建柱的一封信:……最近得知,省委要以低廉的价格为一些老同志,包括我,提供新房子。我理解并感谢省委对我们这些老同志的关心和照顾。在省委和省政协领导的关怀下,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不需要再买房子。

我的三个子女及一个养女都已生活自 立……趁我现在头脑还清楚,正式向领导表明:我不要买新房子,同时,也请领导监督,不许任何亲属,打我的旗号,利用这个指标。我死后,现住房子交公。我还有一点点存款,交给我的大儿子,全部用于我的后事开销。尽量不要再给组织增加负担。我认为毛泽民烈士和方志纯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德是留给子女们最宝贵的遗产。……她,是毛泽东的弟媳。她的第一任丈夫是烈士毛泽民,第二任丈夫是已故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辽宁省人民熟悉的毛远新是她与毛泽民唯一的亲生儿子。

朱旦华我所以注意有关对她的报道,记下她的“遗言”,因为我曾专访过她。那时,我知道她的儿子毛远新还在“保外就医”,他唯一的女儿也就是朱旦华的孙女是聋哑人,很需要她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据说有人劝她给下一辈留点遗产。她思考再三,提笔写下以上的信函。1989年,我随一个革命老区访问团到达江西省,参观、瞻仰过井冈山、韶山革命遗址后,我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朱旦华。那天,有人带我走进距江西省委机关很近的干部宿舍楼。两三间大房阳光充足,陈设简单,朱旦华老人坐在木桌旁的木椅上,见我进屋,立即起身,快步迎上,她腰身提拔,握手有力,面孔白皙,话音清晰,齐耳短发掺杂丝丝银丝,透过黑框眼镜片射出黑亮双眼闪烁出的有神目光。

我不敢相信这是已离休的八旬老人,也不似我想象中的基层妇联大姐形象,倒似一位资深的知识分子专家。使我忽然想到,我曾在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丛书中读过她的作品,那是1936年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她写的是她的父亲由宁波老家迁到上海后自己经营的“国布庄”遭到破产,如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一样的悲惨景象,语言朴实,情感动人。文章署名姚秀霞(她的原名),是一位刚从中学毕业的留校教师。几十年过去,这位高级干部朱旦华还保持着当年教师姚秀霞的文人风采。

作者与朱旦华(右)其实,她从事妇女工作也已半个多世纪。1947年党中央在西柏坡时,她便参与了筹备全国妇联的工作。以后,她领导的江西省妇联工作,曾多次得到过毛主席的称赞,康克清大姐还曾长期在江西蹲点,总结她们的先进工作经验。1989年,她曾获全国妇联授予的“热爱儿童特别奖”和“为妇女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荣誉证书。我访问她的话题本应从妇女运动谈起,因为那时我肩负着帮助整理“妇运史”资料任务。但是,我看到她住的房间虽不多,却宽敞、明亮,随便问了一句:你这住房原来是机关办公楼吧?她答:这是我们被专政多年,落实政策后安排的,我们原来的住房早被造反派占了。我老伴原是省里一把手,我是妇联一把手,文革开始的1966年底,我们就先后被揪出来批斗,以后又罪 加“叛徒集团”。将近八年,整整一个打日本鬼子的战斗岁月……唉!朱旦华老人一声长叹,使我震惊和质疑:她丈夫方志纯是我国妇幼皆知的英雄方志敏的堂弟,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而她是毛主席的弟媳,毛远新的母亲。当年毛远新在辽宁担任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5月始),掌握着专政大权,他的母亲怎么能长期被专政呢?

朱旦华与儿子毛远新我问:您老被专政,你儿子毛远新知道不?你们没有联系吗?她答:当年我同老方都长期没有联系,不知他的死活,怎么能让我和儿子联系呢?她告诉我,1966年初,毛远新在哈军工导弹系毕业,被分配到空军当参谋。毛主席不同意,要他下连队当兵。毛主席还曾向毛远新说,我们家就剩下你一个壮丁了,如果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升级了,我国可能参战,你敢不敢去越南打仗?远新干脆回答:敢!

毛泽东与侄子毛远新他遵命到基层当兵之前路过南昌,看望了母亲朱旦华,同时也去了井冈山、瑞金和韶山祖居,拜谒了爷爷奶奶和父亲的故居、墓地,之后给母亲来过一封信。从此再无音信了。1975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据中办对所谓“新疆叛徒集团”平反的10号文件,对朱旦华夫妇彻底平反。粉碎“四人帮”后,他们重新工作,住进了这所大楼,有了新家。而这时她长久思念的儿子毛远新又被捕、被专政了。她说:这个一岁半就跟着我住进蒋介石、盛世才监狱的烈士的儿子、七八岁始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年轻的共产党员,现在又住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唉……她的又一声长叹,我理解了,这正展现了我国半个世纪以来风狂雨骤的政治斗争波澜。但是我知道,毛远新在辽宁使人不能原谅之一的是他对为同“四人帮”誓死抗争的烈士张志新的大冤案决定给予死刑时,有毛远新签名,是拍板人之一。他利用张铁生的“白卷先生”掀起对教育改革的攻击,进而全国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实际矛头直指邓小平……还有其它问题。我没有向朱旦华老人提及此事,只问问毛远新现在的情况。她答,1988年3月,杨尚昆被选为国家主席,她提笔给杨尚昆写了封信,她说,儿子毛远新在秦城监狱已关押十多年了,听说表现不错,但身体不好,能否让他保外就医?杨尚昆很快就签字批示了。

1989年3月,毛远新来到南昌,朱旦华强忍着泪水喊了一声:“儿子!……”身着旧军装的毛远新微笑着向母亲敬个军礼,犹如当年将去远方下连队一样,腰身挺直、精神不减,只是眼角多了一些皱纹、两鬓多了几根银丝。尽管他们母子久无联系,而且曾为“专政”和“被专政”、应“划清界限”的对立处境,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邻子如何不丈夫”,他们都深埋着母子情深啊!朱旦华老人叙述中,顺手从抽屉里拿出她同儿子的一张合影。站在她身旁的儿子英俊潇洒,母子二人笑容满面。她说,这是文革前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合影。另外还有一张少女单身照,眉清目秀、俊俏美丽,她说这是远新的唯一女儿,这孩子极为聪明,可惜是个聋哑人,现正在上海美术学校学绘画。她的母亲是上海的一位血统工人的女儿,远新入狱后,她由沈阳回到上海,独自撑起家事,过着安静的平民生活。

朱旦华(右)向作者讲述党史说到这里,我问:您率儿子毛远新从新疆出狱后,回过新疆瞻仰毛泽民烈士陵墓没有?她点头说:有!那是使我生活骤变、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却的地方啊!随之她又拉开抽屉,拿出了一些有关当年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将我带入那屡起屡落、风云激荡的历史年代……朱旦华,原姓姚,名秀霞,出生于1911年,同毛主席一个生日——12月26日。她的经历几乎是半个世纪中国的革命历程。她八岁在老家宁波上小学时便赶上了“五·四”运动,看到了学生、工人浩浩荡荡、吼声震天的游行,她记住了三个口号“科学民主”“劳工万岁”“抵制日货”。后一口号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她父亲做的土布生意大有好转。1922年,全家迁移上海,朱旦华考入上海著名的务本女子中学,随同学校师生多次参加了“五卅” 运动大游行,演讲,串联,群情沸腾,庆祝工人阶级掌权!

不料,风云突变,1927年,“四·一二”白色恐怖,蒋介石大杀共产党,将起义领袖赵世炎等革命者一一逮捕杀害。同学们义愤填膺,十分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为什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兵强占东三省,她和同学们看罢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便含泪学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同仇敌忾,走向街头,宣传抗日。不久,“一·二九”运动,更震惊了各大中院校的学生,北呼南应,抗日浪潮风起云涌……经历这一场场运动,朱旦华从随波逐流到涌向潮头,在地下党组织引导下,明确了自己要永做挺立潮头的革命者,要去延安投身抗战!

1937年9月,朱旦华同一些爱国青年从上海出发,日夜奔波, 11月到达延安。尚未看到宝塔,便见远远有一队人马歌声嘹亮迎来,“这标人马哪里来/西北陕甘宁/威风凛凛是哪个/朱德、毛泽东……”随着歌声,走过来一位穿着灰色军装、风姿绰约的女战士,笑着大喊:“欢迎远道来的朋友们!欢迎!欢迎!”经介绍,是女作家丁玲。她早于1935年便来到延安,现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大家唱的这首欢迎歌曲就是她编写的。朱旦华喜出望外,茅盾、丁玲都是她在中学时就崇拜的作家,她这么有幸,竟和这些名人搭了边,被他(她)们的魅力所迷,她想去鲁艺学文。但她被分配到陕北公学学习,在这里,校长成仿吾、哲学家艾思奇等人的讲课,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大报告,使她眼界大开、思想不断飞跃。

不足一年(1938年2月)便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个月后又通知她离开延安,到远处去做统战工作。当时勿容多问,就是服从组织分配。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革命圣地延安,行走一个多月后才知道是去新疆。1938年5月,朱旦华随大部队达到了乌鲁木齐,那时,叫迪化市,是清朝重新统一了新疆后,乾隆皇帝给改的名,寓意启迪、开化。而乌鲁木齐,为维吾尔族语“美丽牧场”的意思。这里确实天蓝云白、山青草绿,处处牧场,很是美丽。朱旦华被分配到迪化女子中学任教导主任,兼任妇女协会宣传部长。迪化女中成立于1916年,当年的校长是盛世才的夫人邱毓芳。盛世才是辽宁省开原县人,曾留学日本,毕业回国后到东北军,在名将郭松龄的部下任排长、参谋,郭将其义女邱毓芳许配他,之后送他们夫妇二人再去日本镀金。邱读东京女子大学,盛进陆军大学。二人学成回国后,得到层层重视,1933年被派到新疆。

头脑灵活的盛世才要想在新疆站住脚,必须同近邻苏联搞好关系。他转身弃日、联俄联共,得到了苏联物资和精神的大力援助,当然他也要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这正为延安建一条便于同苏联联系的通道。于是,党中央决定派共产党员以不公开党员身份、不宣传共产主义、不发展党组织,并要改名换姓去新疆工作。朱旦华将姚秀霞改名为朱旦华,取之《尚书》中的《日夜光华·旦复、旦兮》之意。朱旦华“新官上任三把火”,到迪化女中首先增设了“社会发展史”“心理学”及体育、音乐等新课程,还增加了高中班、师 范班,致使许多不允许女孩上学的维吾尔家庭主动送女孩上学,随之又为千余名维吾尔女孩开设了维吾尔族班。她还为迪化女中写了校歌:天山白雪纯又鲜/活泼儿女齐向前/诚毅、团结、勤奋、紧张/把钢铁意志来锻炼/我们是新女性,献身民族革命/我们是建设新疆的好青年……朱旦华在迪化女中开创出了新的局面,很得留日校长的欣赏和称赞,推荐她为继自己之后的第二位新疆省政务委员。1938年10月,新政务委员朱旦华被通知出席省政务会议。进入阔气的会议厅,她靠最边角处坐下,静听官气十足的盛世才操着东北口音宣布开会,随之介绍请财政厅周彬做报告。

毛泽民周彬何许人,朱旦华一概不晓。只见从椅子上站起一位四十来岁身高威猛的男人,高高的额头下,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以敬意的目光向大家扫视一圈,以纯正的湖南口音慢慢讲话,先说明新疆自康熙帝接管始,就没有财政收支预算,多靠外来援助,下场危险……最后他提出了改革方案,建立预、决算制度等等……他的话音一落,朱旦华慢慢站起来,以学校经济情况为例说明建立预、决算制度很有必要,希望能立即执行……几天以后,驻新疆的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邓发(化名方林)邀请朱旦华谈话。闲聊了一通工作后,笑着问:小朱,听说你还是单身,是吗?朱旦华不解其意,腼腆点点头。邓发递给她一份材料,是新疆财政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邓发问她阅后对这份材料的看法,朱旦华又深深点头。

邓发笑着说:写此材料的人你认识,是周彬,你对此人的工作水平和才华如何评价?朱旦华回答:很佩服。邓发实话实说:他是毛泽东的弟弟,早在江西苏区便为红色苏维埃做财经工作,很有成绩。我想为他介绍一个对象……朱旦华同毛泽民虽仅一面之识,但她想到在陕北公学时,校长成仿吾讲课时曾引古人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她应入芝兰之室。她的婚姻大事就这样拍定了。真格是:心有灵犀一点、有缘千里来相会。

在“美丽牧场”乌鲁木齐,这对革命恋人,曾相约于高高白杨树下,漫步花草丛中,聆听过远处传来有“冬不拉”伴奏的迷人的维族情歌、忆吟着陕北高原那动情的“信天游”。他们没有更多的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而对爱好文学、喜吟歌赋的朱旦华,这飞来的初恋,使她真的体会到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句“比一切更甜蜜的,是初次的热烈爱情。爱情是纯洁的。”这纯洁甜蜜的初恋、美妙又神圣,爱是奉献、是生命的火花,这火花在她心中炽热燃烧,使她增长了无形的工作动力。可就在他们俩人都展现出工作更新成就时,毛泽民则奉命到莫斯科去。

朱旦华与毛泽民、毛远新在毛泽民将去莫斯科的欢送会上,邓发同志当众庄重宣布:这个欢送会也是毛泽民和朱旦华的订婚典礼!等胜利归来时将举办隆重的结婚典礼。朱旦华期待着毛泽民早日归来,希冀婚礼那一天,常默吟着古人的诗句:“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在朱旦华老人沉浸于甜蜜回忆时,我告诉她:1986年我去新疆开会,还特地去参观过她同毛泽民结婚后住的维吾尔式的小平房,院内有两棵大树,树荫遮到了房门口,两居室的房间不算宽大,粉刷白墙,拱形长窗,阳光直射满屋,亮亮堂堂。使人想象当年房主人在这里生活得温暖、欢乐、美满。朱旦华听我讲到这些,高兴得一把握住我的手说:你看到我们的家啦?太亲切了。头两年,就是1983年,纪念烈士牺牲40周年时,邀我回去过,在那洒满阳光的床上,我盘坐了好长一会儿。想起当年,我们常常并坐在床头,说不完的知心话,听不尽的知了鸣,院中那两棵树是毛泽民亲自栽的,那时树不高,常常给它浇水,像对他儿子远新一样,盼它快快长大……想不到,儿子这棵小树刚刚支了杈、长了叶,风暴袭来……大海潮起潮落,革命道路曲曲折折,新疆的形势亦随潮而变。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对盛世才的援助停止了。不久,“皖南事变”,精灵、狡猾的盛世才转身变脸,投进蒋介石的怀抱。1941年7月,他以照顾毛泽民的身体为名,将他的财政厅长免去。1942年春,宋美龄代表蒋介石飞抵迪化,公开为盛世才撑腰。送走宋夫人后,盛世才马不停蹄地将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百余人以保护安全为名“软禁”起来。9月17日,盛世才便以省主席身份请新疆“学委”(即中共党委)的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5人去谈话,一去无回,被投入第二监狱。接着将他们的夫人、孩子集中软禁。一个月后又将方志纯、马明芳、杨之华等三四名从苏联回国、路过新疆的中共党员逮捕入狱。从此,这些于新疆出生、及他们的兄姊20余名娃娃们随他们的母亲百余人开始了狱中的生活和斗争。娃娃中年龄最大可能是后来成为毛泽东两位儿媳的刘思奇(12岁)和张韶华(9岁),最小的在狱中出生。当年,毛远新仅一周岁半,不知道自己的爸爸被关在哪里,受过什么酷刑,死活两茫茫。在狱中,他们吃的是黑窝头,睡的是潮湿地,冬天从窗缝中飘进层层白雪,母子们抱团抵寒,夏天日晒薄薄狱墙如火烤,蚊虫满屋飞。狱中的母亲们要呵护好自己的孩子,更要组织起来同反动派进行斗争,领头便是瞿秋白的夫人杨子华。她们经常暗中碰头,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互相鼓励、坚持学习,变换着各种方式进行斗争,强烈要求无罪释放、尽早返回延安。

端午、中秋等节日时,她们将发给她们的白面馒头晒成干,求好心的狱卒送到她们不得相见、不知下落的孩子爸爸狱中,借机包入刚刚学会写字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写上的:爸爸好,祝爸爸健康等动人的话语。朱旦华负责教这20多名狱中的孩子学识字、学文化,没有纸笔,便用小木棍在地上不停地画写。还为孩子们编唱儿歌:“小鸡小鸡你为什么叫/小小八路你听我来道/监狱太黑暗,我们受不了……”“小麻雀小麻雀/飞到牢里唧唧叫/快快飞到爸爸的监牢/问问爸爸好不好/盼着爸爸把我抱/看我长得高不高……”孩子一天天长高,也一天天思念爸爸。朱旦华的小远新常常歪着小脑瓜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能来看我?爸爸长得什么样?爸爸像我还是像你?朱旦华浸着眼泪,为儿子讲述他们日夜思念的爸爸的往事……

毛泽民1940,毛泽民从苏联归来,他们结了婚。转年2月14日,他们的儿子毛远新诞生,毛泽民按照毛氏族谱顺序(祖、恩、贻、泽、远),泽后为远字辈,为他取名“远新”,寓意出生在新疆。他曾抱着胖胖可爱的儿子哈哈笑着说:远新远新,生于新疆,长大永远建设新疆,永远为人民!毛泽民于1921年随兄参加革命,便立志永远为人民。次年入了党,1931年担任了闵赣省苏维埃财政部长。长征路上,他把党中央的财务家当全部挑在肩上,一路筹粮、筹款,承担着为红军提供粮草、物资的全部任务。

1938年到新疆,仍不忘为人民,以他的“理财能手”的经验和本领,将新疆混乱的经济整顿一新,新疆人民称他“铁汉子 ,亚克西”!毛泽民被盛世才免去财政厅长之后,他曾相约在苏联曾同他住一个房间的方志纯出外散步谈心。两人共同为新疆的未来担忧。毛泽民向方志纯说:为革命,你家牺牲了方志敏堂兄,我家牺牲了开慧嫂嫂、泽覃弟弟和妹妹,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对得起死去的烈士。方志纯说:我永远铭记哥哥方志敏的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天夜里,毛泽民将他同方志纯的谈话和自己沉重的心情向爱妻朱旦华一一述说,反复叮嘱的一句话是:相信我,坚持信仰、不动摇!我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的哥、您——朱旦华的心上人……毛远新从妈妈口中知晓了爸爸的信仰,知晓了爸爸对他的爱,知晓了爸爸、毛泽东一家的故事,更认真地学文化、练写字、背诗歌,有时手握一根木棍,和小朋友们一起练荷枪刺杀,呼喊“杀敌人!杀敌人!”。1945年初,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路经迪化,特到监狱中看望。

大家拥上前去向他质问: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他们现在在哪里?姐妹们将这三位同志的夫人推到前面,厉声质问:我们的丈夫是死是活,怎么一点音讯没有?精灵的小远新立即唱起妈妈教的儿歌:我要爸爸回来把我抱/看我长得高不高,高不高……蒋经国抚摸着小远新的脸蛋说:长得高,高!叫什么名?毛……小远新推开蒋经国的手,大声喊:我要爸爸,我要爸爸!不久,二战告捷,抗日战争胜利。毛主席应邀到重庆谈判,同周恩来同志一道郑重地向蒋介石提出了新疆的问题。1946年初,蒋介石委派张治中任新疆政府主席。5月,鲜花开遍原野的春日,新疆监狱关押的130余名革命者及20多名儿童重见阳光,全部无罪释放!10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地送他们返回延安。

他们立即得到了毛主席及党中央首长的热烈欢迎和款待。这时,朱旦华她们才确切知晓,毛泽民、陈覃秋、林基路三位新疆共委头头经过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坚持信仰,拒绝在脱党书上签字。1943年6月,被以绞刑秘密杀害。朱旦华没有将这噩耗告诉儿子,自己默默流泪,为死难的丈夫吟咏自己默写的长诗:夏去秋来、秋去冬至/没有你的消息/在漫长的黑夜里/噩梦压得人停止呼吸/……/你,孩子的爸/我不愿意想象/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噩梦竟然是事实/幻想成了泡影/孩子的爸不再回来/他已被反动派杀害/记住这深仇血海……多少年来,她永不忘这深仇血海……动荡年代,她以此明辨航程;苦难时光,她以此挺挺而立;幸福生活中,她以此抵制诱惑,保持不变共产党员本色。

方志纯、朱旦华一家1993年7月31日,朱旦华丈夫方志纯病逝。逝世前,方志纯在病床上曾向陪护他的爱妻朱旦华交出他手书的一个“座右铭”——“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他的堂兄方志敏的“遗言”。他一直立为自己“座右铭”。曾在病床上不断为朱旦华讲述方志敏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及群众中流传的民谣: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红军打豺狼/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求解放……朱旦华老人深深铭记着两位亲人的遗愿、嘱托,坚持信仰、不动摇!直至90岁高龄仍洁身自爱、堂堂正正。

一生彰显永远为人民、赤诚爱国家的中国梦!同朱旦华老人的最后一次谈话将结束时,我随便问她:朱老,你现在已为毛家唯一健在的儿媳,你同毛家的嫂嫂及妯娌们关系如何?她哈哈大笑:哟,哟!很多同志都这样问哟!其实,我同毛泽民生活仅两年多,还是在新疆遥远的地方,没有机会同妯娌相处,不过前前后后我都见过她们。最早相识的是江青,那是“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我要去延安,地下党一同志告诉我最好搭个女伴,说有个演员蓝苹也要去延安,让我去联系。

朱旦华在上海便闻名蓝苹是演过易卜生名剧《娜拉》的女主角,她原名叫李云鹤。按约定地址,朱旦华见到了住在一个亭子间的李云鹤,她热情接待了朱旦华,告诉她自己暂时不能马上走,但向她介绍了她所知道的一些情况,鼓励她尽早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以后,江青到了延安。听说在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活动时,江青演出了京剧折子戏,毛主席在台下看戏,江青到台下拿个小本子请毛主席签字,毛主席签了名。1938年秋,他们结婚。这时贺子珍早到了苏联,已回信给毛主席表明“分手”。

对杨开慧嫂嫂,朱旦华多次听毛泽民讲过她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以及他到上海见到了毛岸英、毛岸青三兄弟的情况。他们所在的大同幼稚园被日本鬼子摧毁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多方联系,后经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批准,他们辗转法国到达莫斯科。1946年,新疆监狱难友返回延安,接受毛主席及各位领导接见后。一天傍晚,毛主席特别邀请朱旦华带毛远新到他住的窑洞吃饭,这是她正式见到自家兄长和嫂嫂江青及侄女李讷。李讷极为活泼,握着小她半岁的弟弟叫了声:“毛远新同志”。

有些拘谨的毛远新被伯父毛泽东一把搂于怀中。以后,江青还送给远新一条毛毯,是前线送来的战利品,送给毛家后代保存使用(此毛毯至今保留)。建国后,毛远新一直在北京读小学、上中学,直到考入哈军工,得到了毛主席和江青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的挚爱,特别是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毛远新的教育和关爱更加悉心、更为严格。

毛泽东、贺子珍对贺子珍,朱旦华过去一无所知。但早听妇联大姐们介绍:贺子珍性格倔强,和毛泽东枪林弹雨、患难相处十年,毛主席对她多有谦让。到延安后,她对延安举办舞会,领袖们同知识妇女干部跳舞,特别是接受外国女记者采访等很看不惯。一次,毛主席接受史沫特莱采访后,招待她吃饭时碰杯饮酒,贺子珍跑上去,一把将酒杯夺下摔地。事后批评她有失中国礼节,她不服,大吵大骂,一气之下跑到西安、兰州,要求去苏联治病、学习。毛主席三次拍电报、写信劝阻她回延安,李富春、谢觉哉等诸多领导都劝阻,不行,她坚定表示:彻底分手!1947年,她随蔡畅大姐回国,先在哈尔滨,后到沈阳。

我又插话说,贺子珍在沈阳住在东北旅社,那时我们到沈阳开会,也住东北旅社,在走廊见过贺子珍,她高高瘦瘦、面色苍白,不拘言笑。人们小声嘀咕,说她有病,在莫斯科常 住医院。听说她在沈阳市工会做财经工作。朱旦华老人又一把握着我的手说,哟,我们家的人,你比我见得还早,有缘,咱随便唠吧!1949年6月1日,朱旦华被妇联大姐们介绍,同死去妻子的新疆狱友方志纯结婚。不久,方志纯被派往刚解放的江西,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6月,朱旦华怀抱着失去母亲的、方志纯不满一周岁的儿子,随同60多名南下干部乘火车南下。路过天津站,方志纯下车接上来两位女同志,这才知道是贺子珍和妹妹贺怡到上海同哥哥贺敏相会。陈毅市长热情接待,特送10辆汽车和一辆美国吉普给江西省。

贺子珍、贺怡贺怡是毛主席三弟毛泽覃的妻子。1935年,毛泽覃在率领部队向福建转移的战斗中牺牲,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儿子小毛便是毛泽覃牺牲前,部队转移时由他的警卫员给安排在一个老乡家不见的(警卫员也牺牲了)。贺子珍姐妹也是朱旦华的嫂嫂和弟妹、妯娌,第一次欢乐相见后,贺怡便高高兴兴带着一辆方志纯送的汽车回到她任县委组织部长的江西吉安县。1949年11月,她乘着这辆汽车去寻找小毛,出了车祸。这件事给贺子珍极大打击和痛苦,她住在南昌省委大院时,总怕有人给她下毒。朱旦华常去看望她,给她安慰和关照。

贺子珍1958年,著名的庐山会议前夕,一天,方志纯通知朱旦华说,毛主席请她们女同志吃饭。席间,毛主席提出:想见贺子珍。在座的湖南老乡、陶铸夫人曾志建议请朱旦华主办。朱旦华和省委书记杨尚奎夫人水静下山去请了贺子珍。上山后,朱旦华陪贺子珍同住一屋。这时才告诉她,是毛主席邀请的。这一夜,两人都没有睡好,贺子珍眼望窗外和天花板,不断重复一句话:“我好后悔,好后悔!”一周后,江青从北京来到庐山,她什么也没问,热情地同朱旦华唠家常,从当年在上海同朱旦华初识到在延安的几次来往,以及现今身体多病等等,展示了毛家妯娌关系。

朱旦华与毛泽民原夫人(小脚女人)陈淑芝及毛远新合影朱旦华老人介绍说:我结识的毛家妯娌姐妹,年龄最大的就是泽民由父母包办的结发妻子王淑兰,她是个没文化的小脚女人,但她最善良、淳朴、真诚。泽民离家时同她分手、离婚,怕她遭嫂嫂杨开慧的命运。但她还是被白狗子抓去拷打过。抗战胜利,他们的女儿毛远志从延安到北京将她接去,以后,毛主席建议她回江西,参加毛氏故居的管理工作。毛远新读中学时,寒暑假由北京到南昌去看望母亲,王淑兰得知,特从韶山赶来看望,并要合影留念,说泽民的儿子就是她的儿子,这是毛家的根,她永远都是毛家的人,要牵手毛家的根!说到这,朱旦华大姐拿出当年她们三人的合影给我看。另外还有毛远新一家人的合影和她孙女的画作。看这画作中的少女形象和她孙女一样靓丽、秀美、天真活泼。朱老开心地指着这张照片和画作说:这是毛家的新一代!

朱旦华与儿子、儿媳及孙女听说这学画画的孙女,还处了一个非常英俊的男朋友。王氏大姐她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和我一样很放心、很开心喽!我说,朱老,您一生苦苦追求的希望、梦想都实现了,您应多多保重身体,争取活到一百岁,会更开心!朱旦华老人于百岁前夕99岁时辞世。见报刊介绍,老人喜悦地看到了毛远新为其父毛泽民烈士印制的纪念画册,看到了美丽的聋哑孙女又有新画作发表,看到了毛家又有了第四代……她含笑安息了。

朱旦华与孙女报载,朱旦华老人灵堂悬挂的长长条幅为:一生坎坷,历经沧桑,铁骨永在;两袖清风,几度磨难,风范长存!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