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都城频繁迁移:是政治阴谋还是自然之力?揭秘孙权迁都之路

江舸 2024-10-01 11:43:17

从吴国创立到最终被灭,其都城历经多次变迁,这背后既有政治、军事因素的考量,也有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吴国都城的变迁贯穿了整个吴国的历史,每一次迁都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经济发展需求。

早期都城的更迭

孙坚在黄巾之乱时期四处征战,居无定所,家眷留于九江郡寿春县,即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寿春在当时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之一。然而,随着孙坚战功的积累,他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平四年(187 年),孙坚因战功被封为长沙太守,治所随之迁至长沙。

长沙地处江南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据史料记载,当时长沙的农业、手工业都较为发达,为孙坚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

在长沙期间,孙坚积极治理地方,加强军事建设,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汉灵帝驾崩,董卓乱政,天下诸多州郡纷纷兴兵讨伐董卓,孙坚也参与其中。

他与袁术联手,经袁术表奏,初平元年(190 年)孙坚被表奏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于是,孙坚就在鲁阳(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驻扎。

鲁阳地理位置重要,处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上,在这里,孙坚可以更好地与各方势力联系,参与到讨伐董卓的战争中。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他以会稽郡为中心向外扩张,会稽郡又称吴郡,治所在山阴县,即现在的浙江绍兴市。

会稽郡在当时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孙策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迅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孙策在会稽郡积极推行一系列政策,加强军事建设,招揽人才。他颁布法令,安定民心,招揽了像张昭这样的贤士。

张昭在孙策的统治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孙策出谋划策,稳定了江东局势。

没过几年,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被刺客行刺,孙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

孙权掌权后的频繁迁都之路

孙权接替孙策后,起初仍然以会稽郡为治所,但很快孙权就开启了频繁的迁都之路

建安十三年,孙权将治所迁至丹徒,号称京城(今江苏镇江)。

这一决策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丹徒地理位置重要,靠近长江,便于对北方的曹操集团进行防御和进攻。

另一方面,孙权也希望通过迁都来摆脱父兄们的权力影响,建立自己的基业。

据史料记载,当时丹徒的军事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了东吴对抗北方势力的重要前沿阵地。

在丹徒期间,孙权积极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建设,为后续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后,孙权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治所迁到秣陵,并改名为建业。

这次迁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如史料中所记载,建业周围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北依鸡笼山、覆舟山和后湖(今玄武湖),南滨秦淮河,东临青溪,西望石头城。万里长江奔腾于城的西北,江面宽广、水深浪急,自古以来号称“天堑”,难以逾越。

其次,张纮访问当地术士,听说金陵地势有王者之气,当年秦始皇因忌惮金陵王气特意挖断连绵的山冈,更名为秣陵。

刘备到京城(镇江)会见孙权,路上经过秣陵,观察周围山势后也劝孙权迁都到秣陵。

在迁都建业后,孙权开始大规模建设,于金陵邑故址(今清凉山一带)修筑石头城,加固防御。

为防范敌袭,定都武昌

吕蒙袭取荆州杀害了关羽后,吴蜀联盟彻底破裂。

孙权夺回荆州后,考虑到上游

一旦有警,水道溯流二千里,不相赴及!

意思就是都城距离战场太远,敌军偷袭来不及反应,于是做出了迁都武昌的决定。

黄初二年(221 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同年,孙权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并随即修筑武昌城。

在曹丕建立魏国并自封为帝之后,孙权迅速作出反应,派遣使者前往魏国,请求成为其藩属。

这一举动得到了曹丕的回应,十一月,曹丕不仅赐予孙权九锡,还正式册封他为吴王,这标志着孙权在政治上对曹魏的臣服。

然而,在表面上向曹魏示好之余,孙权实际上却暗中策划着军事上的调整。

不久之后,他决定将东吴的治所从繁华的建业迁移至军事重镇武昌,这一决策清楚地表明了东吴的战略重心已由原先的对抗曹魏,转变为全力对抗蜀汉。

公元 222 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孙权“联魏抗蜀”的“小计谋”又一次得逞了。

称帝后,再次迁都建业

公元 229 年,孙权在武昌称帝,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武昌不是今天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而是今天湖北省的鄂州市。

然而,同年九月,孙权又下诏迁都建业。

孙权之所以先建都武昌后又迁都建业,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士族胁迫是一个重要因素。

江东政权的基础是孙策打下来的,到后来孙权建立政权时,组成东吴政权的核心力量是江东士族。这些士族全部出身江浙一带,离武昌较远,他们不愿意在远离江浙的武昌生活,必然会影响孙权的决策,要求孙权搬到建业。

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建业优于武昌。

孙权对抗北方曹魏政权最大的武器就是水军,最好的防御就是长江。建业周边有巢湖、太湖等水域,可作为军事缓冲区,且通过人工开凿河道与长江相连,便于水军行动和物资运输。

而武昌北边是大别山脉,缺乏大型湖泊和河流,军事防御相对薄弱。

再者,建业是东吴的经济重心。

东吴主要屯田区在江浙一带,离建业都比较近,粮食是政权生存的重要战略物资,建业离屯田区近可以就近调粮,比武昌方便。

此外,建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靠近海岸线,便于开展海外贸易。

基于这些原因,孙权最终决定定都建业,开创了后世王朝在南京建都的历史。

频繁迁都埋下隐患

都城的变迁对吴国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期孙坚时期,居无定所,随着战事的发展不断更换驻地,这使得政治中心不稳定,难以形成稳固的统治基础。

孙策以会稽郡为中心向外扩张,确立了东吴早期的重要根据地,为东吴政治的初步稳定奠定了基础。

孙权掌权后,多次迁都更是体现了其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决策调整。

例如,迁都丹徒有利于孙权摆脱父兄权力影响,建立自己的政治权威。

迁都建业则是为了更好地抵御曹操、巩固统治,并考虑到江东士族的利益,加强了与士族的联系,稳定了政治局势。

而迁都武昌则是在吴蜀联盟破裂后,为了全力对抗蜀国,体现了吴国政治战略的重大转变。

都城的变迁使得吴国的政治中心不断调整,也促使政治权力的分布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但吴国频繁迁都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每次迁都都大兴土木,造成资源浪费,且经济发展重心不断转移,发展极不稳定,同时还加重了百姓负担,这或许也是吴国后期国内政治环境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三国志·吴书·吴主权舆服志》、《资治通鉴·魏纪》

0 阅读:3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