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木材的碳汇价值,发展绿色产业打通森林碳循环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吴义强发表重要观点,论述了木材储碳与森林更新的关系。他表示: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1%,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80%,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森林的碳汇能力还不够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义强长期从事木竹、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与人造板绿色低碳制造领域的研究工作,对此他颇有见地。他说道:“木质林产品具有显著的储碳、降碳和减碳等碳汇功能。每立方米原木和锯材的碳储量约0.89吨二氧化碳当量,每立方米人造板的碳储量约1.15吨二氧化碳当量。加强对木质林产品的碳汇价值认识很关键。”
吴义强认为,积极、合理地利用竹材、木材、薪材等木质原料发展绿色材料、绿色家具、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产业,不仅可以打通森林碳循环之路,从而促进森林更新和可持续固碳,激活森林“碳库”,还可以替代塑料、水泥、钢铁、化石燃料等能源密集型产品,实现替代性减排,对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保障木材安全、发展低碳绿色循环产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示意图
专家建议助推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
专家建议1:出台指导性文件和激励政策
吴义强建议,由国家层面确立木质林产品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出台支持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激励政策。同时,合理确定生态空间,增加用材林和能源林造林比重,确保“木材安全”和“能源安全”。
专家建议2:打造国家级木质林产品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为推动和加快木质林产品碳交易,带动森林碳汇能力提升,吴义强建议,打造国家级木质林产品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木质林产品的减排量和碳汇贡献纳入排放权市场,鼓励各类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效果核算核证后可以在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出售并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
专家建议3:加快木质林产品碳汇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此外,还要加快木质林产品碳汇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木业节能储碳降碳技术和“以竹代塑”“以木代钢”“以废(竹木废弃物)代煤”等替代性减排新技术研发,加快木质林产品碳汇计量和方法学研究。
通过木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检测体系
木结构以天然的储碳材料木材为原料,具备突出的环保优势,通过建造更多的木结构建筑促进森林更新和可持续固碳,对森林碳汇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2023年9月,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提出,通过政府采购积极推广应用木竹结构建筑和木竹建材,建立森林生态产品标志管理和产品追溯体系,并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基准线和方法学,对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提供一个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案》以发展木结构绿色建筑为抓手,助力林业碳汇计量检测体系的逐步完善,将让木结构绿色建筑的碳汇价值更直观、更明了,为我国木结构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动力,也为我国森林碳汇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木材在木结构建筑中储存碳
中林木结构以木筑绿,绿建循环
作为森林碳汇价值转化的绿色载体,中林木结构一直走在中国的木结构“碳”索之路上,依托集团的国储林森林资源,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产结构材,开发利用重组木、防腐木等木质绿色建筑原材料,并在持续推进的木结构项目实践中提升技术水平,以木筑绿,绿建循环。未来中林木结构将继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围绕木结构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木结构绿色建材开发、木结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课题不断深入,为我国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逐步打通森林碳循环之路,提升我国森林碳汇能力。
中林木结构森林康养木屋设计概念图
中林木结构 预建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