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完李连杰刘嘉玲,又预告四大天王猛料,70岁王晶,破罐破摔了?

喜欢小狗儿 2025-03-24 10:16:06

香港导演王晶在古稀之年以全新姿态回归公众视野,其主持的访谈节目《笑看江湖》掀起轩然大波。

这位曾执导《赌神》《鹿鼎记》的商业片巨匠,如今化身“娱乐圈考古学家”,以揭秘上世纪港圈秘闻为切口,将尘封三十余年的旧事重新翻炒。

节目开播至今三十余期,从刘嘉玲绑架案到四大天王未曝猛料,从陈百祥澳洲遇袭到与周星驰的恩怨纠葛,每期话题都精准踩中流量爆发点,让这位古稀老人再度站上舆论风口。

2025年3月18日湾仔会展中心的媒体围堵中,面对记者关于节目真实性的追问,王晶以四字回应轻巧化解所有质疑。

这种“传闻搬运工”的定位,既规避了法律风险,又保留了话题张力。

在最新曝光的刘嘉玲绑架案细节中,他声称绑匪原定目标是1987年港姐亚军李美凤,阴差阳错下才锁定刘嘉玲。

“当年那三个小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王晶在节目中的这句总结,将一桩陈年惨案转化为充满戏剧张力的悬疑故事。

这种叙事策略,恰好印证了其从业四十年练就的商业嗅觉——知道观众想要怎样的“真实”。

节目组深谙传播规律的操作手法引发业界争议。

每期预告片采用“挤牙膏”式爆料:先抛出关键词制造悬念,再通过社交媒体话题发酵,最后在正片中释放部分细节。

这种工业化生产流量的模式,使《笑看江湖》连续十二周登顶香港网络节目热度榜。

但当谭咏麟、陈百祥等当事人被卷入“听说”的漩涡,当刘嘉玲不得不面对绑架案照片的二次传播,娱乐边界问题浮出水面。

“揭开伤疤的人永远比愈合伤口的人轻松”,某心理专家在《明报》专栏的点评,道出了这场流量狂欢的隐形成本。

纵观王晶的职业生涯,这次转型堪称其第四次商业革命。

八十年代录像带时代靠类型片突围,九十年代港片没落期转战合拍片,新世纪网络电影风口期批量生产网大,如今则在短视频时代化身话题制造机。

这种敏锐的产业嗅觉,在疫情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2023年香港电影从业者协会数据显示,王晶团队提供的拍摄机会占全港开工量的37%,养活超过两千名基层影视工作者。

“商业片导演的终极形态就是读懂人性需求”,这句王晶在2018年金像奖的发言,如今看来恰似其事业发展的注脚。

《笑看江湖》现象折射出港圈文化传承的深层危机。

当四大天王时代的辉煌成为主要消费素材,当新生代港星在内地市场难觅踪迹,王晶的“考古式娱乐”实质是种文化代偿。

节目中对周星驰“重利轻义”的指责,对成龙早年特技替身的揭秘,表面是八卦谈资,内核却是黄金时代话语权的重新确认。

这种怀旧经济学的盛行,恰与香港电影近年本土票房持续走低的现状形成讽刺对照。

“我们不是在消费历史,而是在抢救记忆”,王晶在第三十二期节目中的辩解,暴露出娱乐工业面对时代更迭的无奈。

随着节目影响力扩大,相关法律争议逐渐浮现。

香港大律师公会成员指出,即便采用“听说”作为免责声明,若爆料内容造成当事人社会评价降低,仍可能涉及诽谤诉讼。

而心理学界更关注的是,当1997年刘嘉玲绑架案细节被戏剧化演绎,是否会对类似遭遇的潜在受害者形成二次伤害。

“娱乐至死的尽头是集体记忆的失真”,某社会学者在电台访谈中的警示,为这场流量盛宴敲响警钟。

在传统影视项目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的行业寒冬,70岁的王晶用《笑看江湖》开辟出新赛道。

这档每期制作成本不足百万的访谈节目,通过YouTube分账、品牌植入和内地平台版权销售,创造出超三千万的单季收益。

当被问及节目终极目标时,王晶在镜头前笑得意味深长:“等我把四大天王的故事讲完,或许该拍拍这些年的《新笑看江湖》。”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或许才是这场娱乐风暴的真正注脚。

0 阅读:11

喜欢小狗儿

简介:喜欢小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