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审判长答疑,更多细节曝光

漫步的空影 2025-04-17 08:10:34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赘述于本文结尾

2023年闹的沸沸扬扬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再次回到了大众的眼前,当年审判结果出来后,被告人席某某不认可一审判决,上诉要求重新审判。

然而,4月16日二审正式落下帷幕,审判长驳回了被告人的上诉,仍旧维持一审判决给了席某某三年有期徒刑。

那么,审判长为何会维持原判呢?这次判决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维持一审结果

一审判决后,席某某家属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女方索要房产加名未果后诬告”等信息,引发部分网民对“捞女”的声讨,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相关话题下“支持男方”的评论占比达63%,甚至出现“订婚了还告强奸,太不要脸”等极端言论。

随着官方逐步披露证据细节,舆论开始转向,当公众了解到“电梯拖拽视频”“精斑DNA鉴定”“反抗伤痕”等证据后,“支持女方”的比例急速上升,某法律博主发布的“证据链解析”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

电梯拖拽视频

二审结束后,审判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舆论转折点,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全文刊发审判长的回应,逐条驳斥网络传言,某高校法学教授在《中国审判》杂志撰文指出,本案判决标志着司法对“婚约特权”的彻底否定,是女性性权利保护的里程碑。

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订婚是否等同于性同意”,审判长在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我国刑法从未将婚约关系视为性行为的默示许可,任何形式的关系都不能替代女性的性自主权。

两人虽然订婚了,但事发之前,被害人通过微信聊天记录多次表示“必须婚后才能发生关系”,并在案发当日下午再次强调这一立场,这种“性边界”的清晰表达,与席某某“订婚即可发生关系”的认知形成直接冲突。

现场勘验笔录显示,被害人手腕、手臂有多处淤青,卧室榻榻米窗帘被扯下,客厅窗帘被点燃,电梯监控视频记录下关键画面,害人被拖拽回房间,期间被害人不停反抗用脚蹬踹电梯轿厢,这些细节与被害人陈述的“被抓住双手强行脱衣”形成印证。

案发后,被害人立即到卫生间冲洗身体,并试图通过点燃窗帘、烧柜脚等极端方式逃离,就连通话记录的音频显示,席某某在送被害人回家途中承认“既敢做就敢担”,而被害人母亲拨打110报警时,其在电话中泣不成声的状态,与“半推半就”的辩解形成强烈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鉴定意见显示床单上的精斑与席某某DNA匹配,而且审判还提到处女膜状况不能作为是否发生性行为的证据,更关键的是,证据链中“暴力胁迫”的客观性,已足以支撑强奸罪的构成要件。

针对传言的“女方未激烈反抗”的质疑,法院指出,判断“违背妇女意志”需综合考虑情境压迫,本案中,席某某将被害人反锁在屋内、控制手机、拖拽等行为,实质构成“持续性胁迫”。

这种“情境压迫”理论,与2013年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中“特殊职责人员利用优势地位性侵”的认定逻辑一脉相承。

同时审判长还明确表示,处女膜状况与性行为是否违背意志无必然联系,这一观点得到医学界支持,处女膜弹性、个体差异、性行为方式等均可能影响其完整性。

除此之外,这一案件还暴露部分婚介机构“重撮合、轻风控”的问题,山西省民政厅已启动专项整治,要求婚介机构在签订服务协议时,必须向当事人告知“性同意权不可默示”等法律条款,某头部婚介平台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婚前法律咨询”服务的咨询量开始增长。

传统习俗的“神圣面纱”,终究抵不过法律对个体权利的守护,本案的价值不仅在于定罪量刑,更在于它撕开了“婚约特权”的伪装,让“性同意权”这一现代法治的基石,在舆论场的硝烟中愈发清晰。

正如审判长在答疑中表达的那样,法律不保护习俗,只保护权利,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司法必须成为最坚固的防火墙。

信息来源:

原文记载于湖南日报2025.04.16关于:山西“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审判长答记者问

原文记载于环球时报2025.04.16关于:山西“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0 阅读:0

漫步的空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