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岩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党中央着眼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宏观审视,这一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人民福祉。从落地角度看,这一部署牵动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和产业转型。 《湖南日报》3月30日报道,2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省委书记沈晓明致辞,省长毛伟明主持开幕式。
以此次活动为窗口,可以看到中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最新缩影,以及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新步伐。

李乐成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产业转移在精准有序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上见实效、在生态建设上多作为、在对外开放合作上拓新局,加快构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格局。 湖南优势
目前我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热潮澎湃。而在这中间,湖南省优势独到。 和产业转移战略挂钩最为紧密的两个要素,一是区位禀赋,二是产业能级。
从区位禀赋来看,湖南省虽地处内陆,但其正坐落于长三角、珠三角与成渝经济圈几何中心。这让湖南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京广、沪昆、渝厦高铁在长沙交汇,形成我国唯一的“米”字型高铁网,兼有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叠加优势。
这种独一无二的区位禀赋,让湖南成为贯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四大增长极的“中间人”,有助于企业产品快速到达国内外市场,降低物流成本。
从产业能级来看,目前,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已培育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前列。省内产业园区承载能力较好,具备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32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19家。这些“硬实力”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有助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湖南省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拥有125名湘籍院士,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软实力”。

此次活动上,沈晓明指出,湖南产业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综合成本较低,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将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更大成效。
湖南思路
传统的产业转移曾长期困于“低端平移”的窠臼——东部沿海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简单迁移,技术、人才、模式仍固守旧有体系。
《湖南日报》指出,如今,这场产业迁徙正在被技术革命与生态协同重新定义。“从‘雁阵迁徙’到区域竞合,产业转移进入2.0时代。”
数据显示,此次活动湖南共承接省外转移项目337个、意向投资额3086亿元,开幕式上集中签约16个项目,涵盖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领域。
新华社报道称,此次对接活动签约项目中,频频出现“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字眼,“产业转移”成色更足。 这种变化,勾勒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逻辑—— 拒绝 “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多位参加此次对接活动的代表表示,“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方式行不通了,产业转移必须以“精准有序”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当下,湖南将13条产业链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本次举办的多场专题对接活动,聚焦的都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计算、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

产业转移的主客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出席活动期间接受采访介绍,现在,中西部地区化被动为主动,结合禀赋优势,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找准湖南‘契合点’,坚持项目为王。”省工信厅副厅长陈晖介绍,活动组委会多次赴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承接方向地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所需,围绕产业集群培育和重点产业链建设,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和项目引进。
诚然,这种“双向奔赴”不光需要实力作为基础,更需政策和服务的护航。
参加活动的 光启技术股份有限 公司董事长刘若鹏深有感触。去年, 这家超材料行业龙头企业急需扩大产能,公司负责人 对接了 25 个省份的超过 100 座城市,最终 选择落户湖南株洲。 项目在去年 9 月签约、 10 月开工,今年上半年有望全面投产。 刘若鹏说,如此快的投产速度,得益于当地 的产业基础和贴心、上心的服务 ——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株洲市政府组织10所高职院校,在3个月内联合培训1500人,让企业投资建厂有了骨干力量。
报道显示,针对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湖南正在加快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即投资前有招商引资专班精准匹配项目,建设中推行“标准地+标准厂房+全程代办”模式,投产后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
积极响应战略部署、充分利用优势禀赋、全力搭建服务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已在湖南落地——
湖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13条重点倍增产业链共新引进2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99个,投资额6353.3亿元。湘西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累计直接使用外资3.12亿美元,占全省29.3%,逐步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