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班长双腿尽断,宁死不当俘虏,拼命滚下山崖,主席听后落泪

河山明志 2025-03-16 05:35:29

1951年5月5日,志愿军40军军长温玉成奉命回国,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一如既往的点燃了一支烟,他想要好好听听这个一线的军长汇报部队战斗的情况,一上来毛主席就问道:

“你们40军最先入朝作战,一直没有得到休整和补充,怎么能坚持战斗这么久呢?”

温玉成侃侃而谈,当他讲到志愿军战士王学风双腿均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无法站立,他就坐着、爬着仍然咬牙继续坚持战斗,最后摔断步枪,滚下山崖时…毛主席已经忘记了弹掉烟灰,眼睛里泛起了激动的泪花…

1951年初,此时的朝鲜半岛还没有春天的气息,到处是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时不时还有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就在这异常寒冷的季节,志愿军战士王学风跟随他的部队40军,跨越了鸭绿江,满怀豪情地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战之旅。

王学风入朝之后,就时刻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有一次,由于天气寒冷,炊事班的土豆冻成了冰疙瘩,正在炊事班长发愁之时,自愿到厨房帮厨的王学风二话不说,抓起土豆就放到了胳肢窝,不一会冰土豆就被暖化了。

由于连续作战部队伤亡较大,晚间站岗放哨成了大问题。王学风主动向排长请缨,说自己身板好愿意替生病的战友站岗值班。排长望着才休息不足两小时的王学风问:“你吃得消吗?”

王学风笑着说:“俺这身膀骨。就是值一宿也能抗得住。”排长拗不过他,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王学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骁勇善战、迭挫强敌,尽显军人本色,挥写英雄之歌,他不惧枪林弹雨不畏强敌,勇敢迎战,奋力杀敌,先后荣立大功两次。

1951年的冬天,朝鲜战争进入了非常艰苦、非常困难的的阶段。

3月12日,志愿军40军接替了42军的防务,在东起洪川北,西至防山,南起洪川江北岸,北至金化以南的广大地区拉起了一条绵长的防御战线…

此时的“联合国军”的总司令已经变成了李奇微,他十分的狡猾,在分析形势之后,李奇微决定把联军的火力优势发挥到最大,采用“火海战术”,而且大规模集结部队,妄图吃掉40军…

40军可不是吃素的,李奇微有这个野心,就怕他没这个胃口。面对敌军疯狂的火力打击,40军为避其锋芒,采用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战术,来应对李奇微的“火海战术”。

此外,40军还针对李奇微的炮火轰击制订了详细的策略,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部队伤亡,40军采用“以少吃多”的战术,就是用小股部队,通过扼守重要阵地、控制重要公路等方式,用最少的兵力,达到最大的防守效果,另外,在各防守点之间还应做到相互支援。

这种灵活作战的策略,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守效果,还能减少部队伤亡,让美军“火海战术”的阴谋付之东流。

在“三八线”附近,有一座海拔1200米的华岳山,这里位置险要,居高临下,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在40军的指令下达地方连队之后,在这里驻扎着的120师358团正按照命令抢修工事。

王学风,此时正在358团1营3连担任副班长!

此时的358团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朝鲜半岛的冬天还没有过去,朝鲜半岛依旧是天寒地冻,尤其在“华岳山”这样高的山峰上驻守阵地,更是寒风料峭。

战士们入朝的时候只穿了一件棉衣,连续几个月的作战,没有换过衣服…有的战士们的棉服已经被磨破,中间的棉花早已经没了,只看他们的胳膊、腿都冻的通红,有的双手也已经开裂…

由于条件有限,志愿军的后勤运输又受到美军飞机的袭击,部队严重缺少药品,很多冻伤的战士,只能够靠坚强的意志力,忍着剧痛,甚至有的战士自己用针线缝合伤口来止血。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在修筑工事的时候依旧一丝不苟,面对“华岳山”早已经冻的硬邦邦的土地,他们硬是挖出了散兵坑、交通壕、机枪阵地,甚至有的阵地还挖出许多“猫耳洞”,用来防止美军的“燃烧弹”…

很快,天黑了…1200米高的华岳山,凉风漫卷,冷寂空旷,只听这山间呼啸的狂风吹得枯枝乱响,王学风和战友们挤在一起取暖:“朝鲜的冬天冷的真是太邪乎了!”

敌人的进攻不会考虑天气,也不会等咱们休息够了再攻击,所以战士们还没有休息多长时间,敌人进攻开始了…

1951年4月3日…“联合国军”对华岳山开始了进攻…

王学风带领一个20人的战斗小组守备在华岳山1号阵地。战士们非常熟悉敌人的套路,战斗一开始敌人肯定会炮火准备,所以大家都躲在工事里面。敌军的炮弹果然如约而至,雨点一般的炸弹呼啸着奔向王学风的阵地,一时间,山石飞迸,狼烟四起,山上冰冷的土地也开始热的滚烫。

突然,炮声停止了,敌人要上来了。王学风往阵地外面一看,只见数倍于我军的敌人乌泱泱的就涌了过来,身为副班长的王学风十分冷静,他指挥战士们说:

“等敌人靠近了再打!到时候咱们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响。”

敌人慢慢的接近我军阵地,他们突然发现阵地上非常安静,没有一声枪响,骄傲自大的敌军误以为“一号阵地”已经被他们的炮火彻底摧毁了,于是放松警惕,开始疯狂的扑向我军阵地。

50米…40米…20米,王学风一声令下:“同志们!开火!狠狠的打!”

一时间,从一号阵地射出瀑布一样的子弹扑向敌人,敌人猝不及防,纷纷被子弹击中倒下,在步枪、机枪、手榴弹暴风骤雨般的猛烈攻击之下,这伙敌人被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次战斗共毙抢敌人30多人。

可在战斗中,王学风的左手被炮弹弹片擦处十几公分的口子,流血不止,战士们都劝道:“班长,快下去包扎一下。”

王学风却对着战士们笑着说:“包啥包,距离心口窝还有十万八千里呐。”王学风明白,他是指挥官,是主心骨,他必须留在阵地上!

4月4日,根据战事需要,连队抽调王学风的战斗小组转移到“3号山头”进行防御…

刚刚转移到3号山头,敌人的试探性进攻就开始了,这伙敌人不多,仅仅有两个班的人数,他们畏畏缩缩不敢前进,这次进攻,敌人的目的是要摸清我军阵地情况,但是王学风和他的战友们并不给敌人机会,三下五除二就把他们解决了。

两个小时之后,敌人大规模进攻开始了,这次足足有两个排的兵力。这是一场极度不对等的战斗,敌人的进攻伴随着炮弹和重机枪的扫射,虽然我们的战士居高临下,但寡难敌众,注定是一场恶战…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并没有任何畏难情绪,他们抱定必胜的信心,对正面来犯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阻击,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这时,一颗子弹突然射中了王学风的腮部,子弹贯穿而过。一股钻心的疼痛让王学风差点晕了过去…战士们看到班长受伤了,对他说:“班长!快下去包扎!”

王学风痛苦着,红着眼说道:“包个屁!”

说罢,他强忍疼痛向山下扔出两个手榴弹,然后趁机蹲下,掏出毛巾,简单对伤口进行了处理,接着又投入了战斗。战友们见状都被班长感动了,他们忘记了生死,把这伙敌人的进攻打了下去!

连续的战斗,王学风和战士们都水米未进,大家饿的眼冒金星,双腿发软。但是,敌人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所以来不及补充能量,大家又开始抓紧抢修工事,丰富的战场经验,告诉他们:敌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卷土重来。

不到一小时…敌人又上来了,两次失利的敌人开始了更加猛烈的进攻。敌人用五挺重机枪掩护,用一个连队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向我军阵地压来。敌人这次的火力明显要更加猛烈,一颗颗子弹打在阵地上,让人抬不起头。

尽管如此,疲惫不堪志愿军战士们再次打起精神,勇敢的开火阻击!战斗中,王学风的冲锋枪打坏了,手榴弹也扔光了,面对弹尽粮绝的境况,他没有慌乱,而是向本组侧翼的战友董万玉要来了7颗手榴弹,端起了邓兴祥留下的步枪,继续与敌人战斗。

敌人的火力太猛了,空气中到处都是子弹,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了王玉风的头部,他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我们不知道昏迷的王学风在思考什么,或许在怀念他的家长,他的父母…

也许是战场的召唤!王学风逐渐清醒,他听到敌人的枪声又密集起来,而且越来越近!他咬紧牙关,艰难的站了起来,对着旁边的战友董万玉吼道:

“我命令你,赶快撤离!”

董万玉又怎么会撇下班长,独立逃命,他决意要同班长并肩战斗!可是,王学风此时向董万玉投去一个凛冽的目光!他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董万玉读懂了他的意思,强忍泪水,撤了下去!

董万玉撤离之后,几股敌人合围过来,王学风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时候,他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性,他知道他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就是死也不能成为敌人的俘虏!

他临危不惧,双目喷火!面对近在咫尺的敌人,王学风奋力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紧接着拼尽全力将手中的步枪摔断,就是死也不把武器留给敌人!他一跃跳出战壕,想要与敌人殊死搏斗…

这时,敌人的机枪射出一排子弹,他的双腿顷刻间便被打断了,他坐在地上与敌人进行最后的搏斗,然后忍着剧痛,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滚下山崖,壮烈牺牲!

根据战后统计,王学风率领的战斗小组,在阻击敌军三次进攻的战斗中,共造成敌军伤亡200人,王学风入朝作战单人共毙伤敌100余人!

英雄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朝鲜战场上,他用鲜血染红了朝鲜的土地!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感染了数万将士!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不朽丰碑!

朝鲜战争结束后,王学风的名字被刻在朝鲜平壤志愿军展览馆的纪念墙上。王学风的事迹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其立功奖状证书被解放军档案馆收藏。

王学风的功勋被写在“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序列”的第一行第六名。而这些内容是毛主席亲批的!

在查看特等功臣王学风的资料时发现,王学风参军之后就在不停的立功,他1948年锦州解放时参加人民解放军,在受奖及次数栏目里写有:

“国内艰苦记二小功”、“纪律一小功”、“战斗一大功”、“抗美第一战役二小功”、“第二次记二小功”、“第四次记二小功”、“守备战记二大功”,总计12次。

立功多数的王学风并没有因此骄傲,在入朝之后更是处处谦虚,还主动帮助战友洗衣服、打水、站岗等,在部队的王学风就是一个“雷锋”。

那场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可是那些英雄的故事却不能忘记!王学风英雄的事迹是鲜为人知的,他“宁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当俘虏”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牺牲的志愿军英雄!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