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一个被忽视的权谋帝王,如果没有他,唐朝或许提前百年灭亡

林心玩玩熊 2025-04-19 09:59:49

【引言】

他并非那种开创大片疆土、让后世永远铭记的帝王,也不是那种能言善辩、满口道德高尚的明君。他叫李豫,是唐朝的代宗皇帝,一个在历史书上轻轻一带过就容易被忽略的人物。

但要是没他这十七年来稳住大局,唐朝别说复兴了,能不能平安过渡到德宗时期都难讲。他行事低调,不惹事生非,采用的是“幕后操作”,走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路子。这位深藏不露的帝王,究竟是怎么在“一团乱麻中把江山给救回来”的呢?

【皇位继承的危机】

时间跳转到公元762年,那时候的唐朝长安城,还在安史之乱后的烂摊子里挣扎,没想到宫里又闹起了新动静。

老皇帝肃宗李亨病得挺重,眼看活不长了。张皇后瞅准时机,立马亮出“支持越王李係”的底牌,盘算着掌控皇位继承,好让自己登上权力的宝座。可她刚一动念头,宫里的两个大太监李辅国和程元振就先她一步行动了,迅速把张皇后给收拾了,整个皇宫也被他们牢牢掌控。

这时,唐朝那位叫李豫的太子,一下子就坐上了皇位。按常理,新皇继位,本该有场热热闹闹、排场十足的“登基大典”,但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简单。

李豫刚坐上皇位,位子还没坐稳,就得赶紧向太监李辅国表达感激之情,这感激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实际上,李辅国手里的权力比李豫大多了。

中书令和司空这两个大官,手握重权,百官的任命得由他们拍板,就连皇上下的旨意,也得经过他们同意才算数。在朝廷里,私下里大家都议论纷纷,说这位皇上啊,其实是李辅国给弄回来的。

李豫三十七岁那年坐上了皇位,他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动荡,心里头清楚得很,皇宫里头那权力斗争的残酷,龙椅可没那么好坐。

他决定先不急着表明立场,做事保持低调,慢慢了解清楚当前的状况,看能不能先把这风波给平息了。可正当他打算暗中观察,不轻易露面的时候,外面却已经酝酿着更大的难题在等着他去应对。

763年冬天,吐蕃的二十万大军骑兵突然间杀进了长安,唐朝守军压根儿没防备,将领们一败涂地,皇宫大门一下就被打开了。李豫没辙,只好带上几个心腹,翻墙逃跑,一路直奔陕州。

长安被攻陷六十多天,李豫没了踪影,皇宫成了吐蕃人的调度中心。老百姓心里慌得很,好多人都觉得唐朝这回怕是撑不过去了。

紧急关头,老将郭子仪带着自愿参军的勇士们,从商州一路拼杀,愣是把战线推回到了长安,硬是让吐蕃军不得不撤退。这样一来,李豫才敢从陕州狼狈不堪地返回都城。但奇怪的是,他回到京城后,首要之事并非论功行赏,而是选择了“沉默是金”。

他心里清楚,这一路从“避难到反攻,再到重回宝座”的过程,让他深刻领悟了一个真谛:在唐朝这乱成一锅粥的局面里,谁都靠不住,唯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慢慢消磨宦官势力】

李豫当了皇帝后,那些躲在背后的宦官大佬们,就成了他不得不搞定的大麻烦。

在唐朝那个“权力大舞台”上,宦官就像是暗处的角色。李辅国刚被扳倒,紧接着,宦官鱼朝恩就粉墨登场了。这家伙手握神策军的大权,军事政务上都能插上一脚,就连宰相也得看他的脸色行事。李豫心里清楚,这家伙可不是好惹的,得一点点地削弱他的势力才行。

1970年秋天,李豫想了个法子,把鱼朝恩打发到了西川。名义上是给他换个工作地方,实际上却是个陷阱。鱼朝恩前脚刚走,李豫后脚就用奏章告发他“骄横犯法”,随后一道圣旨下来,就把他给处决了。这一手玩得真是又快又狠,鱼朝恩的权势就这么被一举铲除了。

但是,太监的势力并未就此烟消云散。李豫紧接着要解决的,是国库空虚的大难题。

安史之乱让唐朝的钱包彻底瘪了,运河运输停了,税收也几乎没了,盐铁这些赚钱的行业全垮了,国库里的钱就像空中楼阁,看着有其实没有。李豫心里明白,要想稳住国家的大局,这钱袋子的问题得赶紧解决。

这时候,刘晏这位经济方面的高手站了出来。

刘晏想办法让江南的漕运重新跑起来,还搞起了盐铁的独家买卖,甚至建了个“常平仓”来控制物价。就那么三年时间,他靠着这些新点子,让七成的粮食运输线又活过来了,国库里的钱也从低谷时的十万缗涨到了百万缗以上。

这个政策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还为后来的唐朝财政构建了稳固的根基。李豫在朝廷大会上特别表扬了刘晏,尽管那会儿有些大臣心里犯嘀咕,但李豫心里有数,知道这个政策就是能让唐朝摆脱困境的“妙招”。

李豫采用了一些巧妙的办法来收拾财政烂摊子,暗暗地削弱了那些宦官的势力。他的做法虽然没有像“隆中对”那样让所有人都震惊,也没有带来“贞观之治”那样的光彩照人的景象,但他就是靠着那些不张扬、实实在在的手段,把国家的根基给稳住了。

【稳住地方节度使】

所有事情好像都平稳下来了,不过唐朝真正的难关还在后面等着呢。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就成了大问题,特别是河北那块的成德、魏博、卢龙三个地方,压根儿就不把朝廷当回事了,完全是自己顾自己,自个儿说了算。

这些节度使掌控着军队和地方财政大权,简直就像建立起了自个儿的“小天地”。朝廷的命令到了他们那儿,大多时候就成了“参考意见”,听不听全凭他们的心情好坏。

李豫心里明白,要是硬着头皮跟那些节度使干上一仗,唐朝说不定就得散架了。因此,他琢磨着使个“顺毛捋”的法子,给这些大佬们扔点“甜头”,好让他们先消停会儿。

举个例子,魏博的节度使田承嗣,他原先是安史之乱那边的将领。李豫呢,没直接跟他硬碰硬,而是挺巧妙地,给了他一个“忠义将军”的好听名头。但实际情况是,让他自己出钱出力,去维持他那块地盘的运作。

厉害的是,李豫使出不少招数,像是劝反、换岗、联姻这些办法,愣是让好几个藩镇的接班人回了京城“学习”,说白了就是把他们当成了“保险”。这么一来二去的权力较量,李豫硬是把藩镇那摊子事儿给摆平了,局势稳稳当当的。

779年5月份,李豫身体情况变得很糟糕。他可能心里明白,他这辈子最得意的成就,并非对外扩张了多少地盘,而是把一切都稳稳当当地守护好了。

他运用高明的政治手腕,没挑起大仗,也没让朝廷乱套,而是靠稳扎稳打的策略守住了唐朝的江山,让唐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着一种不太稳固但也算过得去的局面。

李豫离世后,被安葬在元陵,生前并不算是名声大噪,但他对唐朝中兴的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虽然没做啥轰轰烈烈的大事,连好多历史书上都找不到他的名字,但在唐朝最危急那会儿,他默默无闻地干了十七年,硬是把政权给稳住了,让朝廷有了喘口气的时间。

0 阅读:10

林心玩玩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