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的症状,这是因为什么?

松尘谈科普生活 2024-10-21 11:14:33

文 | 精灵天使科普Talk

编辑 | 精灵天使科普Talk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张从小就喜欢喝牛奶。每天早晨,家人都会为他准备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仿佛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喝完牛奶后,肚子总是隐隐作痛,有时甚至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这让小张十分困惑:牛奶不是被誉为“营养之王”吗?为什么我喝了反而不舒服呢?

其实,小张的情况并不罕见。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每当喝完牛奶,便会感到腹胀、肠鸣,甚至还伴随着腹泻。这些症状不仅让人尴尬,还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那么,为什么会有些人对牛奶如此“敏感”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与一种名为“乳糖不耐受”的症状息息相关。

乳糖与乳糖酶:一对关键的“主角”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牛奶的成分。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之一就是乳糖。乳糖是一种双糖,它由两种简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分泌一种名为乳糖酶的酶,这种酶位于小肠的绒毛表面,专门负责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人体吸收。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分解乳糖。这是因为部分人的体内,乳糖酶的分泌量并不足够,尤其是在成人阶段,乳糖酶的活性往往会有所下降。

当乳糖没有被充分分解时,它会直接进入大肠,在此过程中被大肠内的细菌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短链脂肪酸。正是这些发酵产物,导致了腹胀、肠鸣等不适症状。

乳糖不耐受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现象。根据统计,大约60%至70%的世界人口在成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

而在亚洲,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更为普遍,尤其是东亚地区,90%以上的成年人都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这一现象与人类的进化历史有关。在远古时期,人类并没有驯化奶牛,也没有长期饮用奶制品的习惯,因此成年后乳糖酶的活性下降是正常的生物反应。

不过,随着人类逐渐开始畜牧养殖,特别是在欧洲部分地区,部分人群出现了乳糖酶基因的突变,这使得他们在成年后依然能够分泌足够的乳糖酶。因此,在北欧等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相对较少。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乳糖不耐受?

小张在意识到自己每次喝牛奶后都会出现不适后,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是乳糖不耐受患者。实际上,判断是否乳糖不耐受并不复杂。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乳糖耐量试验和氢呼气试验。

在乳糖耐量试验中,患者会空腹饮用含乳糖的饮料,随后检测血糖变化。如果血糖升高幅度较小,说明乳糖没有被充分分解吸收。而氢呼气试验则是通过检测呼气中的氢气含量来判断乳糖是否在大肠中被发酵产生气体。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自己的症状也能提供一定的线索。如果在饮用牛奶半小时至两小时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并且这种情况在减少或避免摄入乳制品后有所缓解,那么很可能就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牛奶过敏

值得注意的是,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过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缺乏导致的消化问题,而牛奶过敏则是一种免疫系统的反应,通常是对牛奶中的蛋白质(如酪蛋白或乳清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牛奶过敏的症状可能包括皮疹、呼吸困难,甚至严重时会引发过敏性休克。因此,不应将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过敏混为一谈。

如何应对乳糖不耐受?

小张的医生告诉他,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着他必须完全放弃牛奶和奶制品。实际上,乳糖不耐受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以耐受少量的乳糖,而有些人则需要完全避免乳制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方法:

1.减少乳糖摄入量:有些乳糖不耐受者可以耐受少量牛奶,尤其是与食物一起少量饮用时不易引发症状。可以逐步减少牛奶的摄入量,找出自己能够耐受的范围。

2.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产品:市面上有许多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制品,经过处理后的牛奶不含乳糖,但保留了其他营养成分,适合乳糖不耐受者饮用。

3.服用乳糖酶补充剂:乳糖酶补充剂可以帮助分解乳糖,减少不适症状。可以在喝牛奶或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前服用补充剂,帮助消化乳糖。

4.摄取其他钙源:牛奶是钙的重要来源,但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通过摄入其他富含钙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豆腐、坚果等,来确保钙的摄入量。

个人观点: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身体

小张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尽管他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喝牛奶,但他也不再为腹胀、腹泻等问题困扰。这让我想到,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乳糖不耐受并不是一种病,它更像是人体对饮食的一种自然反应。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多样化,乳糖不耐受者完全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继续享受健康生活。因此,不必对乳糖不耐受感到恐慌,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健康依然触手可及。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 (202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