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最低水平!海军热闹一整年,最后只服役了不到4万吨?

聪明的高猛人 2025-01-14 20:15:34

2024年,中国海军新增舰艇的服役吨位创下十多年来的最低点——不到4万吨。这数据摆出来,不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曾经“下饺子”的速度,怎么如今连个“开锅”都嫌慢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海军的“造舰热潮”正迎来一段低潮期,问题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得多。

如果把时间往前拨到2020年,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画面。那时候,中国海军几乎是全球造舰领域的“领头羊”。无论是万吨大驱055,还是“明星护卫舰”054A系列,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规模下水。有人甚至戏称,当时的中国海军是在“批发”战舰。

但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下半年——第8艘055驱逐舰和第25艘052D驱逐舰下水后,海军突然陷入了一个漫长的“空窗期”。直到2022年底,才有新一艘052DM下水。两年多的时间里,主力舰艇的建造几乎按下了暂停键。这种“断档”直接影响了舰艇的服役节奏,原本需要快速替补的新生力量,却因为下水滞后和舾装时间过长,导致最终服役吨位跌至历史新低。

为什么会断档?这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实际上,造舰项目复杂的协调性和预算控制成为拖慢进度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越先进的战舰,舾装和海试时间越长。可以说,这不是速度上的“慢半拍”,而是系统性的“减速”。

在这个节骨眼上,本该被寄予厚望的054B护卫舰却成了“拖后腿”的典型案例。这型舰艇在设计之初雄心勃勃,试图通过融入更多新技术,全面提升综合作战能力。然而,“好钢用在刀刃上”并不意味着要花大价钱打磨每个细节。结果,054B的设计和建造成本远超预期,成为了“奢侈品”。仅仅建造了两艘后,这个项目就不得不暂时搁置。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沿用成熟的054A设计?其实,海军已经在尝试在现有054A基础上做出改良,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尽管这种方式显得“保守”,但对于一个预算有限的海军来说,这无疑是更现实的选择。

相比之下,052D驱逐舰的故事更让人唏嘘。作为一款服役多年的主力舰艇,052D已经成为中国航母编队的“中流砥柱”。然而,这款舰艇的技术潜力几乎已经被挖掘殆尽。海军迫切需要一个继任者,但截至目前,关于下一代驱逐舰的研发进展仍然是个谜。与美国高调推出新一代DDG(X)型驱逐舰相比,中国似乎显得有些“低调过头”了。

虽然整体服役吨位下降,但中国海军并非“颗粒无收”。今年,第四艘075两栖攻击舰预计会正式服役。据传,这艘新舰将命名为“湖北舰”。乍听上去,似乎只是个普通的命名,但实际上,舰艇命名背后往往藏着更深的故事。

从“南昌舰”到“大连舰”,中国海军舰艇的命名规律既有历史沿革,也有一定的“政治意味”。这种“仪式感”不仅增加了舰艇的象征价值,也成为军迷和公众讨论的热点。然而,大舰服役的同时,也意味着海军需要更多的护卫舰和补给舰来提供配套支援。这种压力无形中加大了中型舰艇的研发和生产负担。

在这个领域,美国无疑是中国最直接的竞争对手。美国海军最近高调宣布了新一代驱逐舰DDG(X)的研发计划,并计划大规模建造这些吨位超过1万吨的巨舰,搭配“星座”级护卫舰形成新的作战体系。尽管美国的造船能力也面临瓶颈,但其清晰的规划依然让中国海军感受到了压力。

对于中国来说,下一步该怎么走,是一个必须解答的问题。是选择继续优化现有舰艇,比如在055上做技术升级?还是大力推进052D的继任者研发?无论选择哪条路,决策都需要权衡技术突破和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历史证明,造舰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海军需要做出的不仅仅是战术性选择,更是战略性的抉择。

“慢工”能不能出“细活”,终究要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稳。中国海军正处在一场“刮骨疗毒”的蜕变中,未来的路也许并不好走,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会有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

聪明的高猛人

简介:江湖行路人,生活分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