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个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皇帝,说他是雄才大略一点都不为过,他的四子燕王朱棣能力很强,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宁愿立柔弱的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也不立朱棣,这是有原因的。
下面我们将从明朝以前的继承制度、朱明王朝皇位的继承制度、朱元璋朱允炆为选继承人有亲情在里面,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方面来探讨一下。
明朝以前的继承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也经历一个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继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的来说继承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一、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继承制度。如果细说起来,各代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由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继承制度,其核心是身份继承。身份继承核心主要有两点:
第一、宗祧继承。
所谓宗祧就是指家庭相传的世系,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祖庙。宗祧继承是集祭祀、身份和财产于一体的制度。这种制度是指作为祖宗的后嗣,有继承祖宗的宗族身份和祭祀祖先的权利。宗祧继承适用于所有等级的人,只是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其所继承的内容有所不同。
第二、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继承。
商朝最初采取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方式。但实行的结果,往往在王族内部引起争夺王位的斗争。为扭转这种局面,商朝统治者吸取了教训,到商朝末年初步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继承方式,并用宗法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到西周时,便形成了奴隶制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这种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周王其他嫡子和庶子都被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周王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则为大宗,其国君位置也由嫡长子继承。卿、大夫和士之间的继承关系依此类推。在这种身份继承中,财产附随于身份而被继承。
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她们根本没有被纳入继承人的行列,因此不享有继承权,这一规定几乎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后世所谓的周礼,主要是西周确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影响巨大的就有宗法嫡长子继承制,这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秦汉时期的继承制度
这一时期的继承制度,主要包括政治权利继承和财产权利继承两项内容。政治权利继承包括皇位继承、官职继承和爵位继承,其具体内容由于各代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1)皇位继承。秦朝采取立“太子”这种指定继承人的制度。秦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的君长,其继承人也是指定的,称为“后太子”。汉朝的皇位继承,基本上沿袭秦代。
(2)官职继承。秦朝采取立“葆子”的指定继承人制度。“葆子”由被继承人在其诸子弟范围内选定。汉朝时,这种继承制度已被废除。
(3)爵位继承。秦朝采用立“后子”的指定继承人制度,“后子”由被继承人在其诸子中指定。汉朝的爵位继承,采取嫡子继承制度。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的叫做非正,一经查出便免其爵位。
秦汉各代,一般都实行诸子平分家产的财产继承制度。这一时期,无论是政治权利还是财产权利的继承,妇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三、从三国到宋元时期的继承制度
这一时期,从总体上看可分为宗祧继承、爵位继承和财产继承三种继承方式。
(1)、宗祧继承。
原则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由于各代情况不尽相同,其继承情况也略有差异。东汉末年的曹操,根据因战乱而导致人口死亡众多的现实,实行允许异姓亲属继承宗祧的制度。唐代律令则明确规定,宗祧继承权归嫡长子所有。
(2)、爵位继承。
改变了以前各代只允许亲生子继承封爵的制度,将继承人的范围扩大到养子及孙。唐朝时,更明确规定了继承顺序,并规定了处罚伪诈承袭行为的具体措施。
(3)、财产继承。
这一时期各代的法典,对财产继承都有明确规定。其中《唐律》的规定比较具体,其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财产继承总的原则是诸子平分。《唐律·户令》规定:“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第二,确认了女子在特殊情况下的财产继承权。唐文宗开成元年规定,男子死绝之家的财产可由其女子继承。第三,确认了寡妇的财产继承权。《唐律·户令》规定:“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这就是说,在死去的丈夫享有继承先人财产权利的情况下,其守寡之妻妾可以代替丈夫继承应得份额之财产。
朱明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朱明王朝的继承制度,基本沿袭前代,特别是在皇位继承制度方面,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制定了和严格执行了这一制度,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在朱元文进位吴王的时候,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时候,朱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这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元璋为了给后世树立一个规范的皇位继承制度,在《皇明祖训》和《大明律》中都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保证这种制度,直接选择了朱标当时实际上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就是为了保证这一皇位继承制度的实施。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有亲情在里面都说皇家无情,特别是在权力面前,父子兄弟也会自相残杀,比如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诛杀大哥和弟弟,杨广为了皇位杀兄弑父等,这也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在皇位面前亲情什么的都不靠谱。特别是朱元璋这样从尸山血海中起来的帝王,冷血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但是朱元璋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在面对发妻马皇后的时候,他不是皇帝而是一个普通的丈夫,面对长子朱标的是,他只是一个丈夫。
虽然太子朱标没有朱棣的勇武,但是朱元璋就喜欢这一位仁爱的太子,顺带着喜欢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特别是朱标病死之后,朱元璋就更加喜欢这个和自己儿子性格很像的孙子。
而且更为重要的朱允炆十分孝顺,根据史书记载,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十分孝顺我知道了,但是你难道就不想想你爷爷我吗?孝顺的朱允炆让爷爷朱元璋十分满意,这样有仁爱之心,会是一个好皇帝。
而朱棣的能力朱元璋也十分喜欢,替大明守卫北部边疆,这样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替大明,替朱家开疆拓土吧。
朱元璋立朱允炆所带来的影响朱棣的能力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朱元璋出于江山社稷和亲情的考虑,还是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由此带来了一些列的后果,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引发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毕竟年轻没有经验,上位就开始实行削藩,削藩政策是正确的,但是操之过急,引发一连串的反应,最终导致靖难之役,自己被赶下皇位,生死未知,而朱棣成了皇帝。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朱棣确实是一个好皇帝,天子守国门,做的比朱允炆要好。
这是其一,其二朱元璋立朱允炆也给明朝后世之君定下了规矩,嫡长子继承制度,必须要严格遵守,即使是朱棣用武力夺取了皇帝之位,但是也不得不遵守这个制度。
我们来看看明朝有多少皇帝是嫡长子。
仁宗洪熙帝朱高炽更加是永乐大帝的嫡长子,虽然身体胖,朱棣也不怎么喜欢,即便朱棣不是嫡长子,是用武力夺取的皇帝之位,可是最后还是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这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而且也是朱棣早就确立的皇太孙,更加是嫡长子。
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他也是嫡长子,因为朱瞻基原来的皇后没有儿子,被废了,他的母亲被立为皇后,所以他也是嫡长子。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他是明英宗的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应当。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这一位更是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嫡长子了,他老爹明孝宗只有他们这么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早夭),他这个嫡长子的位置没有人去撼动。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穆宗隆庆帝的嫡长子,也是靠着嫡长子继承了皇位。
也就是说朱元璋立朱允炆确实给明朝树立了典范,明朝后世之君也确实严格遵守了这一制度,也许这一点朱元璋早就料到了吧。
所以说当时朱元璋选择继承人不一定全部看能力,朱棣的能力是有,但是朱元璋不会考虑,因为朱元璋看的是朱明王朝的万世江山,而不是一朝一代!
朱标在的时候,朱棣就是弟弟[呲牙笑]
如果没有永乐大帝,哪里来的大明的盛世太平?朱棣比康熙都牛逼,不管用人还是做战,只是出身不好,不是长子嫡孙,怪谁呢?大明如果不是清狗,吴三桂,李自成这些王八蛋,满清蛮夷哪有机会入主中原!
朱元璋的心里应该是觉得自己的大儿子是最适合管理天下的,,,而且和自己最亲…谁知道嗝屁了,
朱允文四年也没做错啥大事吧,朱棣五次北伐无功
朱元璋对朱彪的蛮横。朱标几乎是被吓死了。朱元璋对朱允文的感情。算是对朱标的一种补偿吧。我这是出于对人性的考虑。不站在利益的角度。
[吃瓜]隔辈亲啊
不过我要是老朱, 知道了自己死后然后孙子削藩,,我可能会气的从墓里爬出来抽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