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数据
文物统一编号
赠书000021N000000000
作品号
赠书00002100000
品名 清 石涛 书道德经 册
Transcription of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Its Power (Dao De Jing)
分类 法书
作者 石涛;Shitao
数量 一册:
二十六开(本幅二十开三十九幅;前副叶二开,后副叶四开)
作品语文 汉文典藏
尺寸本幅 24x12.7
前副叶 29x31.7
后副叶 29x31.7
质地本幅 纸前副叶 纸后副叶 纸题跋
资料题签 杨继振 封面
辛酉七月下浣一日。又一苏斋鉴藏。 隶书 道德经。(隶书)。苏斋珍赏法书名迹。逸品。辛酉七月下浣一日。又一苏斋鉴藏。试晋永和研文源阁御香剂。(行楷书)。印记: 又云秘笈题签 翁方纲 前副叶一 楷书 石涛书道德经。印记: 苏米斋、又云所藏题签 前副叶一 兄晋康题 行楷书 石涛书道德经苏斋藏本。幼云十一弟大人属。兄晋康题。印记: 作佛汉子、敦复庵题跋 黄彭年 前副叶一 黄彭年 行书 石涛种松图卷先君得之秦中。逾十七年。国瑾复得此册于燕市。丰城剑气会合有时。书志快异。黄彭年。印记: 子寿题跋 翁方纲 前副叶二 甲寅冬自题于昭亭双幢下。两峯为摹于涛书老子册前。戊午四月方纲题。 行书 猿子相随学种松。双幢入定是何峯。五千言诵澜翻熟。云送前湾过水钟。石涛自画种松图。甲寅冬自题于昭亭双幢下。两峯为摹于涛书老子册前。戊午四月方纲题。印记: 苏斋墨缘、诗境、苏斋题跋 翁方纲 本幅后 癸卯六月廿五日。覃溪方纲。 楷书 释道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一云清湘陈人。又号大涤子。又自号苦瓜和尚。又号膏肓子。瞎尊者。画兼善山水兰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晚游江淮。人争重之。今维扬遗迹尤多云。天都洪石农上舍以其小楷道德经见赠。因识其后。癸卯六月廿五日。覃溪方纲。印记: 正三题跋 伊秉绶 后副叶一 宁化伊秉绶呵冻记 隶书 石涛号清湘老人。陈人。外又云清湘遗人。乃胜朝楚藩。后曾见其画着款如此。嘉庆戊午仲冬从北平先生借观。宁化伊秉绶呵冻记。印记: 墨卿题跋 叶志诜 后副叶一 嘉庆乙亥十月叶志诜借看一过。 行楷书 嘉庆乙亥十月叶志诜借看一过。题跋 翁方纲 后副叶一 戊午正月。方纲。 行楷书 (春风瑶艹琴东信笺)老济圆轮偈。飞来倒薤书。五千言注脚。三十幅权舆。我为摹遗帖。谁知绘造车。空庭千万丈。月照转蓬初。尝见石涛写竹一竿。自下直起。长三丈许。颐园属题石涛造车图。适检笥中石涛书老子帖。临写卷内题此。戊午正月。方纲。题跋 杨继振 后副叶二 半缘道人震又记于星凤堂南荣下 行书 济公之写此经。未审所据何本。章句多寡。文字异同。率与世本不合。秋净务闲。日坐寓生庵。取归文震川。震孟定本。检阅二三页。分章命句。所见各歧。震学道日浅。不敢强为论断。俟善知识。昔憨山大师尝为此经作注。人称其意识广大。盖以释注经。前所未有。今获济公。憨山转刼已。半缘道人震又记于星凤堂南荣下。印记: 尗必里题跋 杨继振 后副叶二 又云记 行书 (春风瑶艹琴东信笺)昨阅江邨消夏录。见有赵文敏小楷道德经。巨若指顶。都一百九十三行。真令人兴蜀陇之思。又云记。题跋 杨继振 后副叶二 震幼云父 行书 (春风瑶艹琴东信笺)辛酉六月十又三日。碑估持视此册。并旧蜕碧玉十三行。宋蜕群玉帖二卷。予与少峯九兄坐南园来鸥亭。极力料理。伊居奇不轻就。傍皇之际。动止失常。四兄春宇。倚隐囊。捉纨素。神志翛肰。更用庾语揶揄之。予卒卒不暇顾问。翌午触暑。远赴宣南。破悭求之。仍不就绪。归涂郁郁。殆甚下第。书画之移人有如此。乃不逾时。竟获次第落予箧衍。夜窓萧雨竹语清折。发袱细貦。觉扬州鸐宛在人间世。清福若斯。实始顾之所不及。书此用识吾快。震幼云父。印记: 杨题跋 后副叶三 行书 小乘客清湘枝下人。元济。见山水册。石涛自号见诸卷轴者更有道济。(旁注。见山水册)。若极零丁老人各称。(旁注。见梅花菜荚卷)。予生也浅。少见寡闻。当别求多识者。癸卯。高宗之四十八年。是年八月公充顺天乡试副考官。是年在司经局洗马任。乙卯。高宗六十年。是年二月降补内阁侍读学士。戊午。仁宗之三年。是年仍学士任。乙亥。仁宗之廿年。是年八月树昆卒。后三年戊寅公卒。印记: 碧松之阴、清山间之曲题签 后副叶三 行书 道德经。后(点去)前写写经图一帋。十三行前写洛川图一帋。黄庭经前写换鹅图一帋。溪石图补一帋。后赤壁补一图。承寿双碑馆图。群鹅帖前换鹅图一帋。题跋 程龄孙 附纸 皛父志 行书 (遂吾庐隶书双钩信笺)余藏清湘老人画最多。而亦最嗜者也。每欲得其字册。历时久未得。今于庚申冬而此字册入余箧中。良可喜也。且此册以王褚笔法书(点去)一气呵成。诚为清湘字册中第一品也。阅之不可释手。而另志数语。作为深爱者也。皛父志。题跋 翁方纲 本幅前 乙卯正月十七日。于鱼山寓斋观石涛和尚写竹二竿。竿仅阔二寸许。而一笔自下直上。真有月落空庭千万丈之势。方纲记。 行楷书 乙卯正月十七日。于鱼山寓斋观石涛和尚写竹二竿。竿仅阔二寸许。而一笔自下直上。真有月落空庭千万丈之势。方纲记。
石涛此书精笔小楷,五千多字,下笔从容,行止间若有节奏,似有法,似无法,清新冷逸,令人遥想魏晋时人的风韵。本幅为张群先生捐赠。
上篇。(体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玅。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养身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安民章第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无源章第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虚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茤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茤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成象章第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韬光章第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易性章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矣。(运夷章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能为章第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无用章第十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检欲章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厌耻章第十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赞玄章第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下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显德章第十五)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归根章第十六)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淳风章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俗薄章第十八)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昬乱。有忠臣。(还淳章第十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异俗章第二十)絶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昬。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虚心章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益谦章第二十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虚无章第二十三)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有不信。(苦恩章第二十四)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象元章第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德章第二十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巧用章第二十七)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反朴章第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无为章第二十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俭武章第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非道。非道早已。(偃武章第三十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胜而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圣德章第三十二)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于江海也。(辩德章第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任成章第三十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衣。被万物而不知主。故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矣。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仁德章第三十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微明章第三十六)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强。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为政章第三十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下篇。(论德章第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取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法本章第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蹷。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去用章第四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异章第四十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化章第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我义敎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敎父。(徧用章第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立戒章第四十四)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洪德章第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俭欲章第四十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鉴远章第四十七)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忘知章第四十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任德章第四十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贵生章第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养德章第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万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归元章五十二)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盖证章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劔。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修观章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眞。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玄苻章第五十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血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玄德章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昬。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顺化章第五十八)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真而不肆。光而不曜。(守道章第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居位章第六十)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伤人。圣人亦不伤。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谦德章第六十一)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为道章第六十二)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恩始章第六十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守微章第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愼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淳德章第六十五)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后已章第六十六)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三宝章第六十七)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配天章第六十八)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玄用章第六十八)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知难章第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知病章第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爱己章第七十二)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任为章第七十三)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踈而不失。(制惑章第七十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贪损章第七十五)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戒强章第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道章第七十七)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任信章第七十八)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任契章第七十九)和大怨。必有余。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独力章第八十)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轝。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显质章第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典藏尺寸本幅 24x12.7质地本幅 纸印记资料作者印记 大本堂作者印记 清湘老人参考数据收藏著录 张岳军先生王雪艇先生罗志希夫人捐赠书画特展图录,页21-72、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