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有多惨?一天换防四次,营长被炮火震傻还念叨着守住了

楚风文史 2025-04-03 04:29: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有人说,塔山阻击战的惨烈,能让石头都流血。这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发生的战场地狱!

在这里,一天之内换防四次,阵地上尸横遍野,甚至连营长都被炮火震得神志不清,却还在嘴里念叨着:“守住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战斗,让战士们拼到连疼痛都感觉不到?又是什么样的敌人,让他们必须死死守住这片弹坑连着弹坑的土地?

关键通道上的“小土包”

塔山,只是辽西大地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土包”,海拔仅有59米。

放在群山之间,它甚至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成了解放战争中锦州战役的关键之地。

为什么这个“小山包”如此重要?塔山位置特殊,它是通往锦西和葫芦岛的咽喉要道。谁控制了塔山,谁就控制了整个战役的走向。

对解放军来说,守住塔山就意味着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退路;而对国民党军队而言,夺取塔山则是突破重围的唯一希望。

1948年的秋天,当大部分解放军兵力投入到对锦州城的围攻时。

四纵队的五万多名将士被派往塔山地区,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无论如何,必须守住这个战略要地。

胡奇才副司令员曾在战前动员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塔山就是锦州的南大门,守不住塔山,锦州就打不下来!"

战士们将塔山一带分成若干个阵地,每个阵地都有代号。其中的白台山7号阵地,后来成为了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争夺点之一。

在国民党军眼中,塔山同样重要。国民党军第九兵团司令范汉杰明确表示:"拿下塔山,才能救出锦州的兄弟部队!"于是,一场围绕着这个“小土包”的生死之战,就此展开。

血与火的十月

1948年10月4日,天刚蒙蒙亮,四纵队的战士们就开始在塔山地区紧锣密鼓地构筑防御阵地。

他们用铁锹、锄头挖掘战壕,建立碉堡,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做准备。

塔山地区地形平坦,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可以依托。这对防守方来说极为不利。战士们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加固防线。

胡奇才副司令员亲临前线,查看防御工事建设情况。

他走过每一段战壕,检查每一个碉堡,不断提醒战士们:"工事一定要结实,能挡住敌人的炮火;通道一定要畅通,便于我们快速机动。"

10月10日,当天,打鱼山岛失守,这是敌人向塔山推进的第一步。四纵指挥部立即调整部署,加强了可能遭受攻击的薄弱环节。

第二天,也就是10月11日,战斗正式打响。

清晨,国民党军队突然发起猛烈炮击。数百门大炮同时开火,塔山地区顿时硝烟弥漫,大地震颤。

"那天的炮火密度大得惊人,"一位幸存的战士后来描述,"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我们的阵地被炸得满目疮痍,许多战壕都被夷为平地。"

白台山7号阵地首当其冲。驻守该阵地的是四纵第36团的一个连队。

连长下令全体隐蔽,等待敌人的冲锋。果然,炮击结束后,敌军步兵开始大举进攻。

"敌人一排排地冲上来,我们等他们进入有效射程后,才开始还击。"

阵地上的一名机枪手回忆道,"我扣动扳机,看着敌人一排排倒下,但后面的敌人仍然前赴后继。"

战斗激烈到了极点。到中午时分,7号阵地的56名守军全部壮烈牺牲。阵地被敌军占领。

消息传到四纵指挥部,司令员吴克华拍案而起:"必须夺回阵地!36团立即组织反击!"

36团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精锐力量,向7号阵地发起猛攻。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终于在当天傍晚重新夺回了阵地。

生死坚守的背后

10月12日至13日,战局稍有缓和。

四纵利用这个间隙,抓紧时间加强防御工事建设。胡奇才副司令员提出了"车轮战术"的创新战法。

所谓"车轮战术",就是部队轮流换防,保证前线永远有充足的精力应对敌人的进攻。

一个连队在前线战斗8小时后,就由另一个连队接替,轮流休整。这样既减少了伤亡,又保持了战斗力。

5连连长焦连久带领部队接替了前线的一个疲惫连队。他对战士们说:"兄弟们,前面的同志已经坚守了8小时,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

焦连久是个老兵,参加过多次战斗,但塔山阻击战的激烈程度还是让他感到震惊。

他带领5连坚守阵地的12小时里,敌人发动了6次冲锋,每次都被打退。

焦连久后来回忆:“敌人的炮火太猛烈了,我的眼睛和耳朵都被震得流血,神志都有点恍惚。”

当时一名战士关切地问:"连长,你怎么了?"焦连久摇摇头,但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念叨着:"守住了...守住了..."

在塔山战役中,像焦连久这样的基层指挥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带领战士们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四纵司令员吴克华曾经对参谋人员说过一句令人震撼的话:"守住塔山,四纵打掉一半也值!"这句话道出了塔山阻击战在整个锦州战役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四纵在塔山阻击战中的伤亡确实很大。

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14日一天,防守方就牺牲563人,而进攻方的伤亡更是高达1320人。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

地下工事的“奇兵战术”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四纵队在塔山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战术,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地下工事打法"。

"地下工事打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构筑地下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地下防御体系。

当敌人炮击时,战士们隐蔽在地下;敌人进攻时,迅速出地面进行反击。

10月13日,国民党独立第九十五师向塔山发起猛攻。

当时,敌军先是用重炮猛烈轰炸了两个小时,以为解放军已经被炸得七零八落。但当他们的步兵冲上来时,解放军战士突然从地下冒出来,展开了猛烈反击。

地下工事不仅保护了战士们的生命,还大大提高了战斗效率。四纵的"地下工事打法"后来成为解放军在平原地区防御作战的典范。

胡奇才副司令员特别重视地下工事的建设。他经常亲自检查工事质量,要求"墙要厚,顶要牢,能抗住敌人的重炮轰击"。

最终的胜利

10月14日至15日,塔山战役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最后的疯狂进攻,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厮杀。

四纵队死守阵地,寸土不让。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有的阵地被反复争夺数十次,最终都牢牢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10月16日,塔山阻击战结束,解放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场胜利为随后攻克锦州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党军队的救援计划彻底失败,锦州守军成为了瓮中之鳖。

而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塔山阻击战的历史地位一度被忽视。

直到1984年,在陈云的题词支持下,塔山阻击战纪念碑才得以重建。1985年,塔山阻击战纪念馆正式建立。

胡奇才副司令员晚年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塔山阻击战作战图捐献给了纪念馆。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那场惨烈战役的方方面面。

塔山阻击战虽然规模不算特别大,参战部队也只是解放军的一部分,但它的战略意义却极为重大。

正如一位军事专家评价的:"塔山阻击战是锁住锦州之门的关键一战,没有塔山的胜利,就不会有随后的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

《——【·结语·】——》

塔山,这个仅有59米高的小土包,在历史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地理坐标。

但就是在这里,五万解放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防线,挡住了来自十万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

可就是这场战役的胜利,直接影响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战史》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