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去赶考,请三位秀才喝酒,秀才:你要记住三道试题

诗祁 2025-02-13 09:56:26

书生奇遇:赶考路上的三道试题

在清朝末年,有那么一位书生,名叫李慕白,家住关东大地黑土之上的一户耕读人家。

这李慕白自幼聪明好学,满腹经纶,立志要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光宗耀祖。

那年正值大比之年,李慕白收拾好行囊,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和乡亲们,踏上了前往京城赶考的路途。

李慕白一路风尘仆仆,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了直隶省境内的一座小镇。

天色已晚,镇上的客栈也已客满,李慕白只好在镇外找了一户农家借宿。

农家主人是个热心肠的老汉,见李慕白是个读书人,便热情地将他迎进屋内,还为他准备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

饭桌上,李慕白与老汉聊起了家常,得知老汉膝下无儿无女,只有一位远房侄子在镇上读书。

老汉说起侄子,满脸都是骄傲,说侄子聪明绝顶,学问做得好,将来定能高中状元。

李慕白听后,心中暗自思量,既然此地有如此才子,何不趁此机会结识一番,也好交流学问,共同进步。

于是,李慕白向老汉打听侄子的住处,老汉告诉他,侄子名叫赵文远,就住在镇东头的学馆里。

李慕白饭后稍作休息,便提着几样简单的礼物,前往学馆拜访赵文远。

到了学馆,李慕白说明来意,赵文远见有同道中人来访,也十分高兴,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李慕白见赵文远谈吐不凡,学问渊博,心中更是钦佩不已。

二人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又从国家大事聊到民间疾苦,不知不觉间已至深夜。

赵文远见李慕白远道而来,又即将赴京赶考,便提议道:“李兄,你我今日相遇实属难得,不如我请来镇上另外两位才子,咱们一起饮酒赏月,共话桑麻,如何?”

李慕白一听,正中下怀,连忙点头答应。

赵文远随即差人去请那两位秀才,不多时,两位秀才便匆匆赶来。

一位名叫张文轩,身材瘦削,面白无须,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另一位名叫孙浩然,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脸络腮胡子。

三人相见,寒暄一番后,便围坐在桌前,饮酒谈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文远忽然话锋一转,对李慕白说道:“李兄,你我今日相聚,实乃缘分。

我知道你即将赴京赶考,我们三人便送你一场造化,如何?”

李慕白一听,心中一动,连忙问道:“赵兄此言何意?”

赵文远微微一笑,说道:“我三人虽非圣贤,但在学问上也算小有成就。

今夜,我们便出一道试题考考你,若你能答得上来,我三人便再送你两道试题,这三道试题若能一一破解,你此次赶考定能高中。”

李慕白一听,心中暗自欢喜,连忙点头答应。

赵文远见状,便对张文轩和孙浩然使了个眼色,二人心领神会,开始出题。

第一道题,是由张文轩提出。

只见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缓缓说道:“李兄,请看这轮明月,你可知道它为何能照亮大地,千古不朽?”

李慕白一听,心中暗自思量,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他略一思索,便开口答道:“月亮之所以能照亮大地,千古不朽,是因为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芒。

正如读书人一般,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借助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不断学习,方能有所长进。”

张文轩一听,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点头说道:“李兄言之有理,这道题目你算是答对了。”

说完,张文轩重新坐下,赵文远接着出题。

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放在桌上,说道:“李兄,你看这块玉佩,温润如玉,价值连城。

但你可知道,它为何能如此珍贵,被人视为珍宝?”

李慕白看着桌上的玉佩,心中又是一番思量。

他沉吟片刻,开口答道:“玉佩之所以珍贵,一来是因为它质地优良,工艺精湛;二来是因为它承载着主人的情感和记忆。

正如读书人一般,要想被人看重,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操守,方能赢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赵文远一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点头说道:“李兄言之有理,这道题目你也算是答对了。”

说完,赵文远将玉佩重新收回怀里,孙浩然见状,站起身来,走到李慕白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李兄,你接连答对两道题目,实属不易。

但接下来这道题目,却是最为关键的一道。

你若能答得上来,此次赶考定能高中;若答不上来,只怕前途堪忧啊!”

李慕白一听,心中不由得紧张起来,他望着孙浩然,说道:“孙兄请讲,在下洗耳恭听。”

孙浩然点了点头,说道:“这道题目便是——你为何要去赶考?”

李慕白一听,心中不由得一愣,他没想到孙浩然会提出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沉吟良久,开口答道:“我去赶考,一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二来是为了光耀门楣,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三来是为了报效国家,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孙浩然一听,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但随即又摇了摇头,说道:“李兄所言虽在理,但却不够深刻。

你去赶考,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因为你心中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一股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力量。

这股力量和精神,才是你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慕白一听,心中豁然开朗,他望着孙浩然,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说道:“孙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下受教了!”

孙浩然见状,哈哈大笑,重新坐回桌旁。

三人继续饮酒谈笑,气氛十分融洽。

不知不觉间,天已大亮,李慕白起身告辞,赵文远三人将他送出学馆,临别之际,赵文远说道:“李兄,你此去京城,定要小心谨慎。

记住我们送你的三道试题,它们将会是你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李慕白点头答应,感激不已。

他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一路上,他心中默念着那三道试题,越发觉得它们意味深长,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它们铭记在心,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

且说李慕白一路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

此时已是科举考试的前夕,李慕白找到一处客栈安顿下来,便开始埋头苦读,准备应考。

考试那天,李慕白走进考场,只见场内鸦雀无声,考生们都在埋头答题。

他拿起笔来,开始审题作答。

这一考便是三天三夜,李慕白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和过人的智慧,终于答完了所有的题目。

考完试后,李慕白走出考场,只觉身心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他知道,自己能否高中,就看这三道试题能否得到考官的认可了。

且说考官们阅卷之时,见李慕白的试卷条理清晰,文笔流畅,心中甚是满意。

但当他们看到最后一道论述题时,不由得眉头紧锁。

这道题目的题目便是——“你为何要去赶考?”只见李慕白在试卷上写道:“我去赶考,乃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

我愿以身许国,不负韶华!”

考官们看后,心中暗暗称奇。

他们没想到,一个年轻的书生,竟然能有如此高远的志向和抱负。

经过一番商议,考官们决定将李慕白的试卷列为榜首,等待皇上的御批。

且说皇上御览试卷之时,见李慕白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肺腑,心中甚是欢喜。

他提笔在试卷上批道:“此子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堪当大任。

着即封为进士,赐二甲第一名,入朝为官。”

至此,李慕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成为了一名朝廷命官。

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赵文远、张文轩和孙浩然三位秀才的指点和帮助,心中感激不已。

他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回到那座小镇,去探望那三位秀才,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且说李慕白入朝为官之后,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他时刻铭记着那三道试题,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

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李慕白在朝中为官数载,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他时刻铭记着那三道试题,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

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官场如战场,人心隔肚皮。

李慕白虽然一心为国,但却遭到了一些奸臣的嫉妒和排挤。

他们见李慕白深受皇上器重,心中不满,便开始编造谣言,诋毁李慕白。

一时间,朝廷内外流言四起,都说李慕白是个忘恩负义之人,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出卖朋友,背叛国家。

李慕白听到这些谣言,心中十分气愤。

他知道这些都是奸臣们的诬陷和造谣,但却苦于没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心中暗自思量,如何才能戳穿这些奸臣的阴谋,还自己一个公道呢?

这一日,李慕白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接到一封家书。

他拆开一看,只见信中写道:“慕白吾儿,近日家乡遭逢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

为父年迈体弱,无力救灾,特修书一封,望你速回,共商救灾之策。”

李慕白看完家书,心中焦急万分。

他知道家乡遭灾,百姓受苦,自己作为朝廷命官,理应回去救灾。

但他又担心自己一旦离开京城,那些奸臣便会趁机发难,对自己不利。

他心中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一夜,李慕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赵文远、张文轩和孙浩然三位秀才的恩情,想起了自己赶考路上的艰辛和磨难,想起了自己入朝为官的初衷和誓言。

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回去救灾,为家乡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次日清晨,李慕白便上朝向皇上请辞。

皇上见他要辞官回乡救灾,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准奏,并赐给他一笔救灾银两和一批救灾物资。

李慕白谢过皇上,便收拾行囊,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且说李慕白一路快马加鞭,不日便回到了家乡。

他见家乡百姓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心中十分难过。

他立即组织百姓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同时,他又动员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引水灌溉农田,以期早日恢复生产。

在李慕白的带领下,家乡百姓团结一心,共同抗灾。

经过数月的努力,灾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

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李慕白感激不尽。

然而,就在李慕白以为一切都已经过去的时候,那些奸臣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们见李慕白救灾有功,在百姓中威望日隆,心中更加嫉妒和不满。

他们开始编造更多的谣言,诋毁李慕白,甚至密谋将他除去,以绝后患。

这一日,李慕白正在田间查看灾情,忽然接到一封密信。

他拆开一看,只见信中写道:“慕白兄,近日朝中奸臣密谋加害于你,望你速速离开此地,以免遭其毒手。”

李慕白看完密信,心中不由得一惊。

他知道这些奸臣的手段毒辣,一旦落入他们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他心中暗自思量,如何才能既保住性命,又能揭露这些奸臣的阴谋呢?

这一夜,李慕白又失眠了。

他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在京城为官的日子,想起了那些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同事们,想起了自己为国家和百姓所做的一切。

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些奸臣得逞,一定要揭露他们的阴谋,还朝廷一个清明。

次日清晨,李慕白便离开了家乡,前往京城。

他一路上小心谨慎,生怕被那些奸臣发现。

经过数日的跋涉,他终于来到了京城附近的一座小镇。

在小镇上,李慕白打听到那些奸臣正在密谋加害于自己,心中更加焦急。

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贸然进城,必须想个万全之策。

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来到小镇上的一家茶馆,找到茶馆的老板,说道:“老板,我是个过路的书生,想在你这儿找个活儿干,不知可否?”

茶馆老板见李慕白仪表堂堂,说话和气,便答应了下来。

于是,李慕白便在茶馆里当起了伙计,每天端茶倒水,招待客人。

且说那些奸臣见李慕白迟迟没有露面,心中十分疑惑。

他们派出手下四处打听李慕白的下落,却始终没有找到。

他们心中暗自思量,李慕白究竟去了哪里?

难道他真的已经逃走了?

这一日,那些奸臣中的一个心腹来到了小镇上的茶馆,想要打听李慕白的下落。

他走进茶馆,见李慕白正在忙着招待客人,心中不由得一愣。

他仔细打量了一番李慕白,觉得他的模样和气质都十分熟悉,但却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他心中暗想,这个人究竟是谁?

为何会在这里当伙计?

他一边想着,一边走到李慕白面前,说道:“小二,给我来壶好茶。”

李慕白见有客人来,连忙微笑着说道:“好嘞,客官稍等。”说着,他便拿起茶壶,为客人倒了一壶好茶。

那心腹接过茶壶,喝了一口茶,又仔细打量了一番李慕白,忽然说道:“你是……你是李慕白?”

李慕白一听,心中不由得一惊。

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微笑着说道:“客官说笑了,我不过是个过路的书生,怎会是李慕白呢?”

那心腹一听,心中更加疑惑。

他见李慕白不承认自己的身份,便说道:“你若不是李慕白,为何会在这里当伙计?

又为何会长得如此像他?”

李慕白一听,心中暗想,此人果然狡猾。

他微微一笑,说道:“客官有所不知,我这人天生就长得大众脸,时常被人认错。

至于为何会在这里当伙计,那也是生活所迫啊。”

那心腹一听,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见李慕白说得恳切,便也没有再追问下去。

他喝完茶,便离开了茶馆。

且说那心腹回到朝中,将自己在茶馆里遇到李慕白的事情告诉了那些奸臣。

那些奸臣一听,心中不由得大吃一惊。

他们没想到李慕白竟然会隐藏在小镇上的茶馆里当伙计,心中更加忌惮起来。

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们决定派出一名刺客,前往小镇上的茶馆,将李慕白除掉。

这一日,一名刺客来到了小镇上的茶馆,想要刺杀李慕白。

他走进茶馆,见李慕白正在忙着招待客人,便悄悄来到他的身后,拔出匕首,向他的后背刺去。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慕白却忽然转身,一把抓住了刺客的手腕。

他用力一扭,便将刺客的匕首夺了过来。

刺客见状,大惊失色,连忙跪地求饶。

李慕白望着刺客,冷冷地说道:“你受何人指使?

为何要来刺杀我?”

刺客一听,心中更加惶恐。

他知道自己若是说出来,定会遭到灭口。

但他又害怕李慕白会杀了自己,便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我不过是个拿钱办事的小人物,并不知道指使之人是谁。”

李慕白一听,心中便已明白了一切。

他知道这些刺客都是那些奸臣派来的,心中更加坚定了要揭露他们阴谋的决心。

他望着刺客,说道:“你若想活命,就带我去见指使之人。”

刺客一听,心中不由得一喜。

他知道自己若是能带李慕白去见那些奸臣,定会立下大功,得到重赏。

于是,他连忙点头答应,带着李慕白前往了朝中。

且说李慕白来到朝中,见到了那些奸臣。

他望着他们,冷冷地说道:“你们这些奸臣,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加害忠良,陷害无辜。

今日,我李慕白就要揭露你们的阴谋,还朝廷一个清明!”

那些奸臣一听,心中大惊。

他们没想到李慕白竟然会找上门来,一时间手足无措。

他们想要反抗,但见李慕白手持匕首,威风凛凛,又不敢轻举妄动。

就在这时,皇上闻讯赶来。

他见李慕白手持匕首,站在那些奸臣面前,心中不由得一愣。

他问道:“慕白,你这是何意?”

李慕白望着皇上,将自己如何辞官回乡救灾,又如何被那些奸臣密谋加害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上。

皇上听完后,心中大怒。

他没想到自己身边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奸臣,心中十分痛恨。

他望着那些奸臣,说道:“你们这些奸臣,真是可恶至极!

朕今日就要将你们绳之以法,以正朝纲!”

说着,他便下令将那些奸臣全部拿下,押入天牢。

同时,他又下旨表彰李慕白的忠勇和义举,封他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整顿朝纲。

李慕白接到圣旨后,心中十分激动。

他知道这是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荣耀和地位,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了。

他望着皇上,说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但臣还有一事相求。”

皇上见李慕白神色凝重,心中不由得一紧,问道:“何事?

但说无妨。”

李慕白说道:“臣此次回乡救灾,见百姓生活困苦,心中十分难过。

臣恳请皇上能够减免一些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皇上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

他知道减免赋税虽然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但也会减少朝廷的财政收入。

然而,他想到李慕白一心为国为民,心中不由得感动起来。

他说道:“好,朕答应你。

朕即刻下旨,减免灾区百姓一年的赋税。”

李慕白一听,心中大喜。

他连忙跪倒在地,说道:“谢主隆恩。”

皇上扶起李慕白,说道:“慕白,你此次回乡救灾有功,又为朝廷揪出了奸臣,朕十分欣慰。

朕希望你能够继续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

李慕白说道:“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皇上听后,十分满意。

他赐给李慕白一座府邸,又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

李慕白谢过皇上,便带着赏赐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且说李慕白回到府邸后,便开始着手整顿朝纲。

他每天早出晚归,忙碌于朝廷事务之中。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他的努力下,朝廷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那些曾经为非作歹的官员们,在李慕白的严查之下,纷纷落马。

百姓们见朝廷终于有了清明的官员,心中十分高兴,对李慕白的敬仰之情也日益加深。

然而,就在李慕白以为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这一日,李慕白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接到一封急报。

他拆开一看,只见信中写道:“御史大夫李慕白大人,近日边境地区遭受敌军侵犯,形势危急。

望大人速速前往边境,指挥作战。”

李慕白看完急报,心中不由得一惊。

他知道边境地区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如今敌军趁机进犯,若不及时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他连忙收拾行囊,带着一队人马前往了边境地区。

他来到边境后,立即组织士兵们进行防御和反击。

他深知自己虽然是个文官,但此时却必须像个武将一样,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

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

经过数日的激战,他们终于将敌军击退,保卫了边境的安宁。

然而,就在李慕白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身负重伤。

原来,在激战中,他被敌军的一名弓箭手射中了一箭,箭矢直穿胸膛。

他望着自己胸口的箭矢,心中不由得一阵苦笑。

他知道自己这次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然而,他想到自己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心中便无怨无悔。

他躺在床榻之上,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赶考路上的艰辛和磨难,想起了赵文远、张文轩和孙浩然三位秀才的恩情,想起了自己入朝为官的初衷和誓言。

他暗暗下定决心,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什么。

于是,他强忍着伤痛,写下了遗书。

在遗书中,他将自己对朝廷和百姓的期望以及自己的一些治国理念都写了下来。

他希望朝廷能够继续整顿朝纲,减轻百姓的负担,让天下百姓都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写完遗书后,李慕白便闭上了眼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世让朝廷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百姓们得知消息后,也纷纷自发地前来吊唁,表达对这位清官贤臣的敬仰和怀念。

皇上得知李慕白逝世的消息后,心中也十分难过。

他亲自前来吊唁,并追封李慕白为忠烈侯,以示表彰。

同时,他还下旨将李慕白的遗书在全国范围内传颂,让天下百姓都能够知道这位清官贤臣的治国理念和崇高精神。

且说李慕白的遗书传颂开来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百姓们纷纷表示要铭记李慕白的教诲和期望,努力生产,勤劳致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那些曾经受到李慕白惩治的官员们,在得知他的遗书内容后,也深受触动。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改正错误,为朝廷和百姓多做实事。

就这样,在李慕白的精神感召下,朝廷上下形成了一股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风气。

国家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而李慕白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每当人们提起这位清官贤臣时,都会对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赞不绝口。

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