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贵阳的“红色家底”|走进索桥村,感受革命岁月的深情厚谊

知知贵阳 2024-12-23 22:21:22

在贵阳贵安

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

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

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的荣光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

修文县谷堡镇的索桥村

去追寻那些红色记忆

感悟那份历久弥新的革命力量

探寻这片“红色家底”的深厚底蕴

修文索桥

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位于风光奇绝的猫跳河畔,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距县城19.7千米,距省城贵阳47千米。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1300户,总人口3938人。

猫跳河旁的索桥遗址介绍墙

在这大山深处的猫跳河峡谷地带,曾经隐藏着一座独特的桥——修文索桥。这座索桥,是一座独绳桥,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它是用棉竹剥成的絮条搓成粗索而成,两端拴于两岸崖壁上的石孔,索上悬挂着一个木制的小枷担,渡河的人是将自己吊于小枷担上,渡河时,先是自然地滑到索桥中段,然后再双手交替握索,用力渡过对岸。一次只能渡过一人。

索桥村村民曾艰难过河 修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提到索桥,土生土长的修文人,会情不自禁想起这样一段温暖的故事。1936年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同志的率领下,一路浩浩荡荡,日夜兼程,向西挺进。红军侦察队率先来到索桥村索桥渡口,化装成农民和保安队员,面对水急浪高的猫跳河,在村民的帮助下过了索桥,沿着一条从悬崖峭壁上凿出的古石道拾级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胜国民党守桥班,控制对岸。1982年10月,“修文索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索桥凌空横跨于猫跳河上,桥索粗大如拳,长约24米,桥高约10米。两岸悬崖峭壁,河谷幽深;雄奇险峻,水流湍急。它虽简陋,却曾经是河两岸人民交往的一条捷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游为了发电,河水被改道。索桥渡口,水流不急的地方,人们借助河里的大石头就可以渡河。曾经的索桥,因此成为了一段历史传说,桥索已经被收入陈列室,渡口处只余下被磨得很光滑的石孔与古道。

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修文陈列室

这几年,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索桥村累计修复红军长征途经索桥的步道2500米,以雕塑、文字等形式打造红色故事节点12个,同时,还建成“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修文陈列室”,慕名前来开展红色文化研学的团队络绎不绝。2024年上半年,索桥村先后接待研学团队24个500余人次。

“这里是索桥村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修文陈列室,大家可以看到,在我身后,是一幅大型浮雕,浮雕直观地展现当时红军先遣部队在我们村民的帮助下,顺利渡河并占领有利地形的一个场景。”索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庆文向大家介绍陈列室展陈内容。

索桥村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过修文陈列馆的索桥古渡浮雕(图源贵阳日报)

“这根竹绳子,就是索桥的桥索;这个牛枷担,就是拴在这个索桥上面的。这块门板,就是索桥村红色展陈室的‘镇馆之宝’,它是从1936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唯一一块实物,是2021年修建陈列室的时候,杨玉清的孙子杨光伦捐献出来的。当时,红二、红六军团抢渡猫跳河的时候,河水湍急,很不容易过去,我们老百姓在河中间发现一座叫砥柱石的大岩石,当时杨玉清就把自己家里面的门板拆下来,帮助红军搭便桥。”提到索桥村的红色故事,王庆文脸上激情洋溢。

红二、红六军团在索桥停留时间不长,但“八大公架桥”“红军赠棉衣”“罗石氏摆渡”等12个红色故事却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索桥因红色故事而被铭记。

发扬长征精神 建设美丽索桥

如今,走在索桥村的乡村便道上,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庭院和凸显着的红色文化元素。与红色文化相辉映的是索桥村的绿色希望,过去“索桥十八寨,家家打油卖”的传统农业历史荣耀也被今天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所取代。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索桥村以低热河谷气候农特产品早上市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精品特色蔬菜产业、农文旅产业,拓宽发展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猕猴桃成为索桥村的支柱产业。

下一步,谷堡镇索桥村将强化红色文化宣传带动,利用红色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脉络,努力实现 “民富、家洁、寨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索桥村的宝贵财富。在这个充满活力与传统的村落,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历史,每一个人都讲述着故事。未来的索桥村,将赓续红色精神,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红色故事是历史的见证

是民族的瑰宝

在追寻红色记忆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

更要传承红色基因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综合自修文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倩倩

责编:陈 萌

审核:虎俞均

终审:谢 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