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华国锋逝世,可他的后事却“意外”频出

是郭小栓吖 2025-04-22 15:21:57

这一天,华国锋老先生在北京因病去世了。

自打1981年华老离职以后,过了整整27年,大家伙儿才又得知了他的近况。

真没料到,华老一辈子都那么低调,但他的身后事却接二连三地出岔子。

这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

【繁荣中世去的革命家】

在华老的告别仪式上,几个不认识的中年男士扯起了两条超大的黑白条幅,条幅上清清楚楚写着:“做事大气心胸开阔,功劳大大名字长留。”

这简简单单16个字,把华老一辈子都概括得透透的。

华先生诞生在山西交城这座充满英勇气息的地方。交城,这个地名承载着无数英雄的故事,也是华先生的故乡。他从小在这里长大,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不屈。虽然岁月流转,故乡的面貌或许已有所不同,但那份源自英雄城市的血脉中的力量,始终流淌在华先生的心中。

他本来姓苏,名字叫铸,但参加革命后,就换了现在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从“中华民族抗日救援先锋队”里头取的。

1938年那会儿,华老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加入了山西交城的抗日游击队伍,开始了他战斗的岁月。

新来的华老,一看队伍和百姓各自为战,战斗力大打折扣,心里就琢磨出了个主意。

他号召大伙跟游击队手拉手,一起组成了正式的革命队伍。

那年10月份,华老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紧接着,他就加入了交城党组织的领导班子。

但后来好一阵子,他仍旧坚持在前线打游击,死守阵地,保护着老百姓。

1949年刚开始那会儿,新中国眼看就要诞生了。华老跟着军队一路往南走,到了毛主席的老家湖南,接手当了湘阴县的“一把手”,也就是县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没几年,当时一起来这儿干活的那些干部,大多后来都被安排到其他岗位了。

华老在湖南扎根二十多年,一直和当地的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搞农业建设。

他从湘阴县的一把手干起,一路做到湖南省的省委副书记,干工作从来不是光靠坐在办公室里读报告。他更喜欢亲自跑到一线去看看实际情况。

因此,他老是在各个乡镇和农村跑来跑去。

1962年秋天,华先生抵达了湖南岳阳的毛田大队。

听说毛田公社这次大丰收的产量,竟然比其他地方高出好几倍,华老立马就感兴趣了。

早些年,毛田这个地方还被大家叫做荒凉之地,它总共有20万亩的山地,不过能用的树林只有5万亩,还都是些残林。

周围全是光秃秃的山头,没啥生机,但就在这些山里头,藏着十几个穷村子。

人们常说,到了走投无路时就得想办法改变,这儿的居民心里头迫切地想要改变现在的日子。

后来,他们去别的林场参观学习了一趟,回来后就动手搞起了自己的林场。他们种上了果树,还弄了个农田灌溉系统,没过几年,就有了不小的收获。

华老听完毛田百姓的故事后,立刻动手总结他们的经验,把毛田树为典型,然后传播到湖南省的各个村落。不少农家借鉴了这些经验,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华老因为表现非常突出,所以在党的第七次大会上,毛主席特别地让他也参与了进来。

身为湖南老乡,毛主席一瞧见华国锋,就大声笑了起来,说:“你可是我的地方大领导啊。”

1969年的时候,华先生被提拔成了中央委员。

1975年10月那会儿,周总理身体不太好,所以华老就站出来,帮总理做了那个报告,后来还慢慢把总理的工作给接手了。

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他挺身而出,面对了种种困难,同时也肩负起了重大的责任。

1976年9月份,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在他快要不行的时候,跟华老说了简短的六个字:“你处理,我安心。”

华老一直把那张小纸条带在身边,好多年后,《文摘报》的记者来采访他,他才拿出这份手写的东西,跟记者聊了起来。

华老真是没白让伟人寄予厚望。

到1981年华老选择隐居为止,他一直都在为国家的顺利发展出大力。他真的是功不可没。

可谁都没料到,当大家再次得知他的情况时,竟然是他已经离开人世的悲痛消息。

【令人意外的遗愿】

华老卸任以后,就很少露面了,一直默默地享受着自己的晚年时光。

韩芝俊,华老的夫人,讲起了这么一件事。华老退休后,有次要接受媒体采访,特意翻出了自己的中山装。可没想到的是,那衣服的扣眼太紧了,他费了好大劲也没能把扣子给系上。

这时候,记者朋友赶紧上去搭把手,靠近仔细一瞧,才发现这衣服上总共就那么五个扣子,竟然还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呢。

很显然,这东西是掉落后又被人给补上去的。老人视力不行,估摸着觉得差不多就给缝上了。

这事儿虽然不大,但能看出华老一辈子都在坚守的东西。

华老退休后,觉得自己不该再给单位添乱,于是就把秘书、大夫、保镖,还有做饭的师傅这些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给安排到其他岗位了。

他和老婆搬到了北京城外头,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

华老以前搞过农业,所以在种蔬菜瓜果这事儿上,他特别有能耐。

他亲手翻新土地,栽上了葡萄藤、苹果树,以及各式各样的菜苗。

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他总是乐呵呵地把自己种的那些蔬菜水果,拿去给街坊邻里和朋友们尝尝鲜。

华老到了晚年,从来都没跟组织开过口提要求。

不过他病得很重那会儿,破天荒地提了个心愿。

华老的亲属透露,他心里头特别盼着能亲眼瞧瞧北京奥运会的盛况。

但是由于奥运会开幕后,华老的身体就一直不太给力,导致他参加奥运会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华老身边的司机,朱春华,以前说过,其实大家都知道华老心里有这么个念头。

所以,奥运会排练那会儿,工作人员给华老递上了两张入场券,意思是让他老人家去现场感受感受,乐呵乐呵。

2008年8月1号那天,华老身体感觉好多了,就从医院直接回家去了。

家里人原本琢磨着华老这次能顺顺利利地完成心愿,可谁成想,在家歇了几天,老人的身子骨不但没好转,反而更差了,结果华老又被紧急送回了医院。

他手头那两张特意留出来的票,最后却让给了其他人。他这么说:“这种机会挺难得的,还是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吧。”

没想到这一番礼让之后,华老原本的希望竟真的成了他想要实现的事情。

这次进了医院后,他老人家就再也没能回家。

而第二个心愿呢,就是关于死后安葬的地方。

【“隆重”的葬礼】

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的革命先辈们大多都安息在八宝山革命墓地,能在这里长眠,对很多人来说是种莫大的荣誉。

但是,华老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当他感觉到自己身体不对劲的时候,就老跟家里人嘀咕:

我将来要是走了,想回卦山那个地方。那儿树多,挺安静的,我从小就在那儿长大,就连打游击战那会儿也待在那边。我这么一说,家里人虽然觉得有点意外。

不过,这就是华老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他拼尽全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却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更不介意身后有没有掌声和赞美。

华老走了,除了他生前留下的愿望让人感慨,他的葬礼上还发生了几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原本以为葬礼会按部就班进行,没想到却出现了几个小插曲。首先,来参加葬礼的人数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料,很多人都是自发前来,表达对华老的敬意和怀念。这让大家感到很意外,也感受到了华老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另外,葬礼上的氛围也有些不同寻常。本以为会是一片哀伤和沉重,但没想到在告别仪式上,很多人分享了和华老之间的趣事和美好回忆,这些温馨的画面让原本压抑的氛围变得轻松了一些。大家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华老的怀念和感激。还有,华老生前的一些好友和同事,特意准备了一些特别的纪念品,送给前来吊唁的人。这些纪念品不仅是对华老的一种缅怀,也传递了他生前的一些美好品质和精神。这一点也让大家感到很惊喜和感动。总的来说,华老的葬礼虽然充满了哀伤,但也充满了温情和敬意。这些“想不到”的事情,让这场葬礼变得更加难忘和有意义。

最让人没想到的是葬礼的排场。

这个标准不是说葬礼办得有多排场,而是说来了很多人,上至中央的领导,下到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没忘记他老人家。

华老有个原则,那就是自己能搞定的事儿,绝对不会去打扰别人。

因此,在他快不行的时候,他反复跟家里人说,他走后的事情得简简单单地办。

韩芝俊把这事儿跟中央说了,可最后没被同意。

普通民众肯定不愿意,让那些老革命家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离去。

所以,到了2008年8月31日那天,中央在八宝山公墓给华老办了一场遗体告别仪式。

追悼活动在公墓东边的那个大厅举行,大厅墙上挂着华老的照片。大厅中间,华老静静地躺着,面容平和,身上盖着鲜红的党旗。

他旁边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中央领导们送来的花篮和悼念条幅。

来吊唁的人一个接一个,连已经退休的江主席都亲自出席了华老的葬礼。

中央的领导们抽空从繁忙的工作中赶到八宝山,来见华老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

原本打算两小时结束的告别会,结果因为到场的人越来越多,只好继续延长下去。

中途,华老的老伴韩芝俊已经80岁出头了,因为接待客人时间实在太长,她身体有点吃不消,只能先到旁边的休息室去歇会儿,缓缓劲儿。

没错,不光是领导来了,因为华老以前是在湖南工作的,所以好多湖南的老百姓也自个儿聚到了一起,跑到八宝山这儿,拉着标语,给华老送最后一程。

尽管医院想低调处理葬礼,可这事儿没办成。不过,华老想要“归根故里”的心愿,最终还是达成了。

华老活着的时候,考虑到不想给乡亲们添麻烦,所以很少回老家。

这次,他总算能回到日思夜想的老家,好好缓解一下思乡之情。

关于墓地的挑选,华老家里人按照他的心愿,列出了几个条件:别占着农田,别糟蹋自然环境,也别对古迹造成伤害。

后来,交城卦山的一块荒凉之地,被人们栽满了桦树,华老的骨灰就被安置在这片林子里。

2021年2月20号,是华老百岁大寿的日子,党中央对华老的赞誉可真不低,高得让人意外。

他们是这样讲的:

华国锋同志这一辈子,都在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事,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

说实话,看看华老这一辈子,早期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勇敢地跟敌人干仗。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默默无闻地付出,满心满眼都是工作。

最后,事情办完了我就拍拍屁股走人,不去管那些功劳和名声。

记住老一辈革命英雄的付出,别忘掉过去,我们这代人得自己加油干。

5 阅读: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