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传来了最新的消息:选址在佛山高明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将在今年开工建设。
在距离新机场施工现场仅4.5公里的高明区更合镇白石村,“80后”的白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冯晓路正在忙碌着。在农历年底繁忙的工作清单中,又多了一项内容:帮当地企业策划年终活动。“白石公园一期环境焕新,白石公园二期建成开放,‘百食荟’街区修缮完成,最近很多企业来联系,希望能在白石本地搞一场年终活动。”冯晓路说。
俯瞰白石公园二期。
位于佛山最西部的更合镇,白石村是相当特殊的存在。工业园区就在白石村的辖区内,“园在村中、村在园里”,白石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园中村”。辖区内企业达到110家,常住外来人口达到1.2万人,他们对当地的公共服务配套有着强烈的需求。
需求是一面镜子,凸显了白石村的短板。年久失修的道路、陈旧的公共活动空间、匮乏的商业配套……白石村环境不佳,集体经济不强,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一般,发展停滞不前。
转机在2024年春天到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春风“吹”到了白石村,绿了池塘、平了巷道、建了公园、美了园区。白石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过十几天就是春节,返乡过年的乡亲们即将看到一个崭新的白石村。冯晓路很期待有更多的人能看见白石村的新面貌,参与到白石村的改变当中。“我相信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眼前只是改变的开始。”
位于白石辖区的美林湖公园。
“园中村”遇瓶颈 治标更要治本
与白石辖区里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冯晓路这位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也是地地道道的“外来人”。
2006年,冯晓路从老家河南来到更合务工,从此与这片土地结缘。后来更是在当地成家,成了高明的“外来媳妇”。
在担任党组织“领头雁”以前,冯晓路当过工人,做过幼师与社工,工作之余她热衷公益慈善事业,是当地有名的“热心肠”。
位于白石公园里的园村童梦家。
或许因为本来是一名“外来人”,冯晓路对外来务工群体更为熟悉和关注。白石村是典型的“园中村”,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年接近九成。但白石村距离高明城区接近40公里,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娱乐活动匮乏。
“大多数居民的日常生活只有工厂与出租屋两点一线,想吃个麦当劳,逛个商场,还得到40公里外的高明城区。”冯晓路感受到了外来人口因为缺乏消遣而难以融入本地生活的隔阂,以及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望。
于是热心肠的她在白石村自发创办爱心社团,通过低收费的公益课程为当地的外来工子女提供各类兴趣班课程,逐渐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持续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演出一百多场。
白石村举办冬至游园活动。
随着冯晓路成为白石村党组织的“领头雁”,在与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村民的不断接触交流中,她对当地发展的思考愈发深入:举办爱心公益活动只是“治标”,要想在白石发展问题上“治本”,还得从白石村自身入手。
冯晓路说,外人总觉得白石村早早成为了“全征地村”,辖区内企业密布,村集体经济肯定很好,村民生活富足。
橙色调的“百食荟”。
但实际上,搭上工业化、城镇化“顺风车”的白石村,成了“表里不一”的乡村:宽阔的马路在村前经过,村里的巷道不少还是泥沙路;个别村民建起了小洋房,旁边还是破旧的泥砖房;村里只有几间小餐馆、小超市,连个像样的公园都没有。
“环境不好,发展滞后,本地村民不想留,企业员工也没有什么归属感。”冯晓路说,自己作为青年干部,一直渴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在白石扎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白石村环境不行,我还是更想去外面发展。”当地青年这样的答复,往往让冯晓路羞于再谈。
环境升级的白石工业园区。
“百千万”春风吹 白石村大变样
一个“园中村”该怎么样振兴?在白石村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百千万工程”成了关键的指南。
省委“百千万工程”提出,广东各地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走好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四字以蔽之:因地制宜。
2024年,高明区把工业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第一要务。对于园村早已融为一体的白石村来说,工业园区的环境升级与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一场工业园区的“改头换脸”就此在白石村上演。
白石村组织园区职工参加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园区的路变好了。白石村将已投用20年的长岗路列为改造提升示范点,把排水管道规格扩大至原来的两倍,增加硬底化面积达9000平方米,增设2.8公里非机动车道、280个停车位以及翻新44支路灯。水浸黑点从此成为交通亮点。
园区的休闲设施变多了。白石村利用白石公园二期项目施工,将原有的黑臭水体成功改造为环湖美景公园,白石公园一期与二期同步连通、升级。公园里建起了园村童梦家、志愿者e家、24小时警务室,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白石园区“家委会”组织音乐会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园区的老街变美了。白石村对配套滞后的商业街实施全面升级改造,不仅通过铺设2.3万平方米的沥青对1.6公里长的主街进行了全面翻新,更推出“百食荟”品牌 IP,由国资部门与白石村共同统筹运营,让老街焕发出美食街区的魅力。
园区升级日以继夜的施工,不可避免对居民起居生活造成影响。“要想老百姓理解园区升级是件好事,首先党员干部得动起来。”带着要让辖区居民支持升级改造的想法,冯晓路带领着白石村的党员干部,联合区、镇特派专班的力量,挨家挨户走访,逐家企业上门,一边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一边突破工作的进度。
原本预定30天完工的主街改造,只用了10天;被查封10年的问题地块,成功转化为大货车共享停车场;园区改造过程中,高效攻克历史遗留问题达12个。这些改变当地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白石村共享停车场。
居民何伯说,园区改造会成什么样?刚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现在看到园区升级又好又快,大家都连连称赞,盼着还能更进一步。
2024年末,更合镇园村首届烟花瀑布非遗文化美食节在白石公园圆满举行,升级后的白石园区惊喜亮相。那一晚,热闹的场景,如织的人流深深震撼到了冯晓路,她第一次觉得,乡村振兴的梦想距离自己如此接近。
2024年12月在白石村举办美食嘉年华。
算好发展“账单” 园村共融谋发展
园区升级,留人引才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发展问题。做大做强产业,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必由之路。
“园区升级就是产业升级。环境变美并不是无源之水,‘园中村’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白石村党委副书记冼进途说出了当地党员干部的共识。
白石村环境实现升级。
于是在推进园区环境升级的同时,一串串数字写进了白石村的发展“账单”里:
推动11处共192亩问题资产价值利用,增加工业用地102亩;
闲置14年的55.93亩地块顺利完成股权转让,引入项目总投资5.2亿元;
推动11.7万平方米厂房“去化”,同比增长122%;
2024年,12家企业在白石工业园区通过购买土地、自用土地增资、租赁厂房等方式增资扩产,总投资累计28.6亿元。
焕然一新的白石工业园区。
冯晓路说,对于距离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仅4.5公里的白石村而言,优质的园区环境,完善的产业链是最大的发展优势。白石村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工业园区这一重要产业平台,持续推动白石工业园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企业已然感受到了这种“呵护”。
以更合镇设立工业园区“家委会”为契机,白石村以图册梳理102家规上企业名优产品,配搭“合享云”平台线上推介,促成了45家本土产品相互匹配。
为了促使村民与外来人员更好共融,白石村主动“造节”,联合企业举办角仔节、美食节、音乐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白石村在村里构建首个少数民族职工服务驿站,实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白石村重新升级公共运动场所。
白石村还成立了全区首个村级专项慈善基金,累计募集企业善款700多万元,专项用于白石村环境整治、农村建设等项目。在园区环境升级的过程中,不少辖区企业出钱出力,走出了园区企业反哺乡村建设的创新之路。
如今,落地高明的机场、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白石村的园村配套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民族食堂、外国人餐厅、机场快线美食街区……这些都成为白石发展蓝图的一部分。“未来白石村的医疗、教育等配套也会扩容,我们希望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共同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冯晓路说。
文/高明融媒记者何志勇
图片由更合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