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祭拜孙中山,得知守灵人20年未发饷,问:他每月给你多少钱

甲子光年 2024-10-28 20:41:02

1956年的秋末冬初,北京西郊的碧云寺显得格外庄重肃穆。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向孙中山先生表达敬意。

在寺内,周总理由一位名叫谭惠全的老人带领参观。随着参观的深入,周总理发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然与自己有着一段不浅的旧交——他们都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只是彼时各自的职责不同。谭惠全不仅是武术界的杰出人物,还曾是孙中山先生的贴身护卫,如今则成了孙中山先生灵柩和衣冠冢的守灵人。

谭惠全与孙中山先生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多年前。他因武艺高强,被孙中山先生赏识,成为其贴身护卫。1922年6月16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突然叛变革命,孙中山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作为孙中山的贴身卫士,谭惠全挺身而出,冒着枪林弹雨,拼死保护孙中山突围,最终安全转移到军舰上。

为了表达对谭惠全的感激之情,宋庆龄特地请人为他刻制了一枚印章,并将“谭惠全”改为“谭卫全”,以铭记他的英勇与忠诚。1924年1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授勋典礼,孙中山先生亲自下令为抗击陈炯明叛军的卫士颁发奖章。

宋庆龄亲自为谭惠全佩戴上了“讨贼有功”勋章。此外,孙中山还决定对谭惠全等极少数人定期拨发恩饷,以表彰他们的特殊贡献。奖章有功于国,恩饷有恩于人,这份恩情,谭惠全铭记于心。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其灵柩暂放于碧云寺内,谭惠全便承担起了守灵的职责。他不仅要保护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不受侵扰,还要守护好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在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考验。

1927年,张作霖企图破坏孙中山先生的棺椁,是谭惠全挺身而出,及时阻止了这一行为。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孙中山先生的尊严和荣誉。抗日战争爆发后,局势更加动荡不安。许多守灵者因害怕或无法维持生计而纷纷离开,但谭惠全却选择了坚守。

他带着一家老小,在碧云寺内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子。他们种地自给自足,谭惠全的妻子还靠缝补衣物来补贴家用。即便如此,谭惠全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灵柩和衣冠冢,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然而,随着1937年抗战的爆发,北京和南京先后陷落,国民政府撤到大后方,恩饷一事也因此无暇顾及。新中国成立后,谭老先生一向克己奉公,为人耿直,他从未将这份恩饷当作光荣的资本向外人炫耀。因此,恩饷逐渐成为了尘封的历史,不为外人所知。

谭惠全老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园林局默默奉献。他从未提及过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也从未主动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

当周总理从谭惠全口中了解到这些往事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他关切地询问谭惠全及家人的近况,特别是当得知谭惠全因恩饷中断而生活艰难时,周总理更是眉头紧锁。他深知,像谭惠全这样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不应该被遗忘和亏待。

当周总理突然问及恩饷之事时,谭惠全老人心中五味杂陈。他惊讶于总理的记忆力,更感动于总理的关怀。面对总理的询问,他只得如实回答:“每次发六十块。”总理进一步追问:“是这个吧?”说着,周总理用手指比成了一个洋钱大小的圆圈。谭惠全老人默默地点了点头,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

不久之后,作为园林局职工的谭惠全每月工资中多出了60元人民币。这份工资虽然不多,但却足以让谭老先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与关怀。这份工资一直延续到1961年谭老先生去世。据谭志泉回忆,父亲每月的收入因此达到了一百多元,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全家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日子。

谭惠全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一曲忠诚与奉献的颂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奉献。在孙中山先生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保护了孙中山先生的安全;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守灵的职责,用一生来守护这段历史和精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