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英雄本色2018》上映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这几年国内大厂淘了不少IP,网络小说的改编热潮还没过去,又开始大面积伸向经典电影了,而且还是国内国外一把抓。
不过这质量真是堪忧。
《嫌疑人X的献身》豆瓣评分6.4,《麻烦家族》豆瓣评分4.6,《追捕》豆瓣评分4.6,《破局》豆瓣评分6.3。
连吴宇森的《追捕》都扑街了
2016年更惨不忍睹我就不提了。
那么,翻拍就是毁经典吗?
也不全是,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部翻拍里的“佼佼者”。如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就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两版在豆瓣评分,前者8.7,后者高达9.2,是日本电影史经典作品之一。
在日本最会拍家庭戏的,在之前会想到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在现在一定会提到山田洋次与是枝裕和。
而这部《东京家族》也是小津与山田两代人的衔接之作。
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大多保留,小津在原著中,带着更多的感伤。
感伤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冲突,在平山父母来到东京见儿女的这几天,深刻感受到老一代人与近代人生活方式的矛盾与不合。
小津的厉害之处在于,当时60年代的电影,即便放在现在也能套入生活中,父母与儿女,家庭的断合离与牵绊是不变的,只要抓住这些就好。
而山田聪明的就是抓住了这些精髓,山田洋次的最知名的是《家族之苦》,里面与至亲之人的告别,在这部里几乎又经历了一次。
但他拍的并不苦大仇深,山田独有的小幽默,让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和善的,也少了很多隐藏故事的表达,更直接,更煽情。
变了的是时代,是生活方式,是交通,工作,娱乐。
不变的是儿女挣钱的速度,依旧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哪个时代都一样。
国内也有这样的传承,比较知名的是徐克的《新龙门客栈》,翻拍自1967年胡金铨导演的《龙门客栈》。
算起来徐克比胡金栓低了一个辈分,两人都是武侠片领域的佼佼者,可是却走出了两种不同风格,还都是引领者。
胡金铨所处的时期正是老派武侠像新派武侠的转变期,胡导演最知名的作品《侠女》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动作潇洒,充满意境之美。竹林、轻功、政治迫害等武侠元素都是由此开创。
而在徐克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派武侠向奇侠转变时期,电影的整体风格更加飘逸和夸张。写意要比写实更加多。
所以在《新龙门客栈》中,人物谈笑风生间都是江湖的味道,而且是玩乐江湖。
电影聚集了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都属一线的大咖助阵,张曼玉更是奉献出一版经典的风韵犹存、泼辣蛮横的老板娘,直到现在依然无人可破。
在大漠孤烟的荒地,有一间孤零零的客栈,客栈老板娘名唤金镶玉,视财如命。一日沙尘飞起,店里来了几方神秘的客人,有东厂的朝臣,有江湖的侠客。
徐克特意刻画出的这般场景,将江湖气一下子渲染出来。摄影调度加剪辑也多明快干脆。
翻拍出来之后在豆瓣的评分竟然超过原版,再提《龙门客栈》时,许多人想的也都是《新龙门客栈》。
以上两部可以说是国内之间,文化氛围相同的一次翻拍,那接下来这两部则是跨国家、文化的一次成功翻拍。
比如香港电影《无间道》的翻拍作品,而且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马特·达蒙、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电影,这阵容,直接升级到顶级了。
大导演马丁翻拍国产版的《无间道》,这在当时是足够爆炸的新闻。
这位导演执导过《出租车司机》、《华尔街之狼》等诸多被影迷奉为神作的经典作品。
而当《无间道风云》出来之后,更是助其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导演的奖项。
对比刘德华与梁朝伟主演的《无间道》来看,港版的更加腹黑一些,将警察和黑帮互相勾结,敌对,阴谋陷害等环节融入其中,为警匪片树立新的模板。
而美版则更加写实一些,在港版中的很多细节设计被抛弃,权谋的点也在减少。
但是黑帮的残酷性与警局之间的关系冲突则升级为重点,更加黑暗残酷,也更像黑帮。
在人物刻画中,也抛弃了神般的人设,比如梁朝伟和刘德华在港版中一直是很酷的形象,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表现的镇定自若,云淡风轻。
连对话都有摸不到的一种酷劲,“给我一个机会。”
美版在天台上则是一句连一句的fuck,从神到人的过度,也让该片在IMDB拿到8.5的高分,这还是马丁·斯科塞斯擅长的黑帮片,没毛病。
回到国内,最佩服的要数这次翻拍,经典作品《十二怒汉》的国产版《十二公民》。
这部作品也拍了五六部了,每一部豆瓣评分都在8.0以上,1954原版和1957第一次翻拍版都拿到了9分以上佳绩,几乎是逢拍必神的作品。
原版故事是对一名18岁少年杀人犯的审判,西方法庭中的陪审团制度成为主要依托点,12个人就罪犯的犯罪行为进行辩论。
各种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在这一次集体辩论中,将社会诸多问题在一个狭小空间铺开,小制作,大格局的典范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
而国内版的翻拍最担心的也正是它的核心,评审团制度。汉化的《十二公民》将这场辩论找了个极好的点——老师给家长的课外作业。
虽说有些牵强,但在进入剧情之后,这帮人艺的老戏骨,真真的奉献了教科书版的演技。
几个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将剧本做了大量的中国式改编,地图炮,时代梗,阶层差异,文化差异,外乡人等多种中国问题加进去,真正的本土化。
影片几乎保留了《十二怒汉》的主要优势,比如狭小空间的封闭式人物交集,强逻辑的语言系统,不同人物看问题的方式和语言特点,还有从这其中带出来的社会问题。
以小见大的电影剧本核心。
这就是一次好的翻拍,翻拍的作品不用在于是不是文化差异过大,经典作品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也正是它的普世价值,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核心才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会有人喜欢它的原因。
如果只是拍它的布景,拍它的故事,那就真的是拙劣的模仿了。
今年《英雄本色2018》首当其冲,但愿能开个好头吧。
说好的英雄本色2018呢?结果被一句但愿能开个好头草草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