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梁担忧的现象:贺晓龙如何利用饭圈思维操控球迷?

潮汐手稿 2025-03-11 15:01:38

是什么让一位功勋教练在全国两会上公开痛斥一位网络评论员?

是什么让一群原本热爱国球的球迷变成失去理智的“攻击者”?

贺晓龙,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乒乓球评论员,如今却成为了刘国梁委员口中“煽风点火的自媒体大V”。

他究竟是如何在网络时代构建起自己的“骂战经济帝国”,操控球迷,并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

贺晓龙精准地抓住了部分球迷的心理。

他深知一些人对现行乒乓球体制和官员心存不满,也洞悉了部分极端饭圈粉丝对王楚钦、孙颖莎等明星球员的过度追捧。

他利用这些情绪,将一些体育话题歪曲解读,刻意制造矛盾,贩卖仇恨,从而吸引了大批流量。

有了流量,变现就变得轻而易举。

贺晓龙开通付费直播,发展会员订阅,甚至提供“有偿代骂”服务,非法敛财数额惊人。

他将简单的体育争议转化为非黑即白的阵营对立,例如将王曼昱粉丝对奥运单打落选的不满,引导为对陈梦的攻击。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贺晓龙创建了名为“贺圈”的粉丝社群。

这个圈子鱼龙混杂,既有刘国梁、孙颖莎、王楚钦、陈梦的黑粉,也有樊振东、王曼昱的拥趸。

在这个封闭的社群里,贺晓龙不断强化“我们vs他们”的敌我意识,让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在这种氛围下,粉丝们为了维护群体认同,主动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拒绝理性讨论,甚至容不得任何不同的声音。

他们变成了贺晓龙操控的“行尸走肉”,被裹挟着参与到一场又一场的网络骂战中。

贺晓龙的操控手段,也反映出一些粉丝的心理需求。

他们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投射到网络世界,通过攻击他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贺晓龙提供的“代骂服务”,恰好迎合了这种“付费复仇”的畸形心理,让粉丝们在情绪宣泄中找到了归属。

国球乒乓球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其中不乏对体育管理层的决策,如选拔机制和商业改革,持有质疑态度的群体。

贺晓龙便利用这一点,以“揭露黑幕”为幌子,将自己塑造成正义的化身。

例如,他将市场化改革的弊端全部归咎于刘国梁,却对商业化带来的积极成果只字不提。

刘国梁在两会期间的痛斥,正是对这种网络乱象的担忧。

他呼吁大家警惕网络煽动者,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贺晓龙的所作所为,不仅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环境,也加剧了乒乓球粉丝圈层的撕裂,让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在一片喧嚣之中。

贺晓龙的“乒乓球骂战经济”之所以能够得逞,也反映出部分球迷容易被煽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跟风站队,理性最终让位于情绪。

他成功地将支持自己与支持樊振东、王曼昱,以及反对刘国梁、孙颖莎划上了等号。

原本应该就事论事的讨论,变成了非此即彼的站队,被煽动的网友只会反复质问:“你就告诉我刘国梁是不是李铁第二,你就告诉我王曼昱有没有被打压!

“贺晓龙现象”的本质,是互联网流量经济与饭圈文化结合的畸形产物。

他利用公众情绪和平台规则的漏洞,实现了非法牟利。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名誉,也污染了网络空间,更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样的乱象,我们该如何引导健康的粉丝文化,如何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如何净化网络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0 阅读:104

潮汐手稿

简介:潮汐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