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5大主力谁的战斗力最强?有1支部队一共歼灭了日军3个师团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2025-03-31 19:00:52

八年抗战当中,根据对日作战的相关次数和战绩给出了一个五大主力的说法,这五支部队是在抗战期间跟日军作战次数较多、取得战绩靠前的五支主力部队。

这五支部队都来自于黄埔系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其中有一支部队跟日军有过三次惨烈的鏖战,计几乎全歼了日军三个主力师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国民党军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这五支部队,盘点他们的成名战有哪些,看看他们在与日军的作战过程当中能不能“对得起”五大主力这样的说法。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一)

首先就是国民党军的新一军,这支部队的前身来自于国民政府打造的税警总团。

当时的税警总团不缺钱也不缺后勤,执掌人是宋志文。

当初成立这支部队的主要目的就是缉私征税,在装备上也专门挑一些进口的武器装备进行配置,而且在训练方式跟战术方面比当时的黄埔嫡系都更加的灵活,在战术层面也比普通的黄埔嫡系要更为多变。

这就让这支部队出身较为“娇贵”。

在沪会战爆发之后,由于当时的军队比较稀缺人数不足,这支出身“娇贵”的税警总团也被派往战场直接跟日军作战。

但由于当时他的重火力方面不足,明显要落后日军的甲种师团,所以在这场战役过后税警总团也几乎伤亡殆尽。

直到1940年之后税警总团被正式改编成新编38师,由孙立人担任少将师长,这是新一军的前身,但是此时新一军并没有成立。

直到1943年之后新一军才正式的以新编38师为骨干,扩建成了新一军。

首任军长也并不是孙立人,而是黄埔一期的老资历将领郑洞国。

说到新一军的装备还有人员编制,基本上与国民党军的主力嫡系部队配置相同,但是新一军有一个优势:

因为比较靠近驻印军一带,在武器装备可以优先获得盟军的补充,而且弹药也是随便使用,其充裕程度是国内的抗战部队所不能比拟的。

在武器配置上,新一军配备一个105毫米的重型榴弹炮营,有12门大口径火炮,另外还配备了75毫米的山炮,而冲锋枪、轻重机枪更是配备到了排一级。

在火力方面,当时的新一军可以说是国民党军抗战部队当中的装备之冠。

就连之前的第五军也没有新一军武器装备那么“豪华”,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靠近兰姆伽训练基地,那里正是们盟军训练部队的主要场地。

说完新一军的装备之后接下来说一下新一军在抗战期间的成名之战,那就是仁安羌战役。

仁安羌这场战役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了,当时孙立人还不是新一军的军长,仅是新编38师的师长。

而在1942年春,日军第33师团开始将英军的一个师包围在了仁安羌一带,其中有大约七千多名英军士兵遭到日军的围困。

面对英军的求援,当时的第五军杜聿明作为远征军的高级将领他并没有同意,而孙立人则力排众议,他亲自率领一个团的兵力前去解救。

他率领的这个团大约只有1100多人的规模,但是面对日军两个炮兵联队以及大约两个步兵联队将近8000多人的部队,孙立人并没有跟他们硬碰硬的正面进行对战,而是采取了大迂回作战。

他命令两个营从侧翼进行迂回穿插,然后用105毫米重型榴弹炮群对日军的侧翼防线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日军根本就猝不及防,一时间阵脚大乱。

与此同时,新编38师配备的勃朗宁重机枪从侧翼以交叉火力网,将日军的增援部队牢牢地堵在了防线之外,日军很快就被突破,包围圈出现一个缺口,里面被包围的英军立马趁机突围出来。

日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1200多人,而新编38师113团仅伤亡两百多人。

这一战也是新一军的成名之战,打出了比较少见的一比六的战损比,可以说,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让孙立人在后来成为了新一军的军长。

新一军在完成了仁安羌这场战役之后,在1944年的胡康河谷战役当中又重创了被称为“丛林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

日军18师团作为日军的王牌部队,却被新一军不足1/5兵力的规模给击溃,成为了继仁安羌战役之后又一场战损比比日军要低的战役。

也正是因为这两场战役,新一军跻身为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并装备了全套的美械武器。

(二)

接下来要说的这支部队是新一军的旁支新六军,从之前对新一军战绩的分析来看,该军以税警总团扩编而来的新编38师是这支部队的主力。

但是类似的,新六军也是从新一军的主力扩编而来。

新一军在打出了名气之后,在针对日军作战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火力优势之后,他们决定将新一军当中的其中一个主力师分离出来并成立一支新的作战部队,这就是新编22师。

新编22师从新一军脱离出来之后以此作为骨干扩编成了新六军。

新六军的另外两个师也不是拖后腿的,实力同样上乘,因为这两个师来自于第54军,而54军这支部队又是18军的旁支。

新六军的三个主力师,其中一个来自于新一军,另外两个来自于第54军,战斗力也并不弱。

军长则是黄埔六期的廖耀湘,从该军的组成来看,这支部队出身就是黄埔嫡系的标准来建立的,后面又跟新一军一样也配备了全套的美械装备,同样在兰姆伽基地接受过系统化的作战训练,后面在和日军作战的时候其火力优势也是要强于日军的。

另外,由于下辖的三个主力师都是来自于黄埔系,他们在作战的时候能够灵活多变又可以依仗火力优势形成战术突击,给予日军以重创。

其中尤以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两次战役较为突出。

前面的胡康河谷之战是新六军跟新一军地合力之战,因为在十月份的时候,驻印军发动了反攻战。

这场战役新六军配合新一军的新编38师,以两个营的兵力对日军的步兵第55联队进行侧翼的突袭作战,说白了就是一场速度上的比拼。

日军根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新六军瞬间击溃。

而接下来的孟拱河谷之战才是新六军真正的一场成名之战:

当时日军的一个师团在前面构建了几道火力防线,而且他们还配备了重炮以及战车分队,并依靠身后的地形来阻击新六军的进攻。

可面对日军重兵把守的阵地,廖耀湘作为新六军的军长他并没有急着派出步兵去做冲锋增加伤亡,而是巧妙地在白天以炮火进行佯攻吸引日军的主力,在夜间则趁着日军没有防备派出大量的工兵部队,在日军的阵地跟前快速地挖掘战壕。

经过这番操作之后,新六军的工兵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一条隐蔽通道,等到日军发现的时候新编第22师的主力部队已经从这条通道到达了日军的后方了!

这让当时的日军第18师团完全来不及反应,他们没有想到廖耀湘的新六军居然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他们的后面,而且跟前面的主攻部队实行了内外夹击,让日军18师团损失了四千多人,就连他们的师团长都仓皇逃命。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廖耀湘被称为“丛林之虎”,而他也因为这一次的战役获得了嘉奖。

(三)

接下来要说的这支部队大家都听过,这就是第五军,号称“铁马雄狮”,而首任军长则是黄埔一期毕业的杜聿明。

第五军成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38年。

当时,新编第11军这支部队的首任长官为徐庭瑶,也是当时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就是以徐庭瑶的新编十一军扩编而来。

第五军成立之后由杜聿明出任首任军长,下面有两百师、荣誉第一师,还有新编22师,也就是新六军扩编的主力部队。

这支部队之所以获得关注,主要是他的装备在当时的军队来说是相当的“豪华”了。

他们配备了大量的T-26坦克和装甲车,成为了当时少数几支拥有装甲车的主力部队。

而且他们在后勤支援和机动能力上也是要超过当时的黄埔系部队。

具体包括两个战车团,一个汽车团,还配备了大约一百多门火炮。

拿这个装备跟当时日军的甲等师团做对比,其装备也是要超过对方的。

而且在人员的数量上,第五军下面的三个师,再加上军直属的各类作战支援力量,再加上炮兵、装甲车操作员等,一共有5.4万多人。

要知道,在当时的国内战场上,普通的一个军人数也就两万多人,而杜聿明的第五军已经相当于一个集团军的兵力了,其人数是普通军的两倍以上。

也正是因为有如此配置和人数,第五军被称为“铁马雄狮”。

说到第五军的成名战,就是昆仑关战役了。

在1939年的昆仑关作战过程当中。第五军在拥有精良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在火力上已经超过了当时日军的第五师团。

日军的第五师团被号称“钢军”,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当中就给孙连仲所部、还汤恩伯军团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而在昆仑关战役当中,日军的第五师团一个旅团跟第五军在昆仑关相遇了。

杜聿明当时并没有直接让步兵前去冲锋,为了减少伤亡,他新增了一种战术叫做“步炮协同”,这种战术在使用装甲车作为主力突击的同时,步兵是跟随着装甲车一起向前突进的。

杜聿明下令让麾下的三个主力师:郑洞国的荣誉第一师对日军的第21旅团发动了正面的强攻,然后以戴安澜的第二百师派出T-26坦克从中间对日军的主力防线进行突破,然后让邱清泉的新编第22师从侧翼快速的穿插迂回,并切断日军的增援部队以及后勤补给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第五军还配备了24门15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

这个炮兵团是第五军直属的部队,其火力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部队当中属于第一梯队,而国内的很多抗战战场上的黄埔系部队并没有装备这种口径的火炮。

日军在面对150毫米榴弹炮的火力压制过程当中,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挡。

日军第五师团虽然也属于精锐甲等师团,但是在第五军的装甲部队以及重型火炮的猛攻之下立即土崩瓦解。

其少将旅团长被击毙,四千多人被歼灭,当时被称为“昆仑关大捷”。

因此,第五军的成名之战肯定是绕不开这一次昆仑关战役的,而这一次作战也让日军首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战场上的绝望。

(四)

接下来要说的这支部队是第18军。

第18军是陈诚的起家部队,最先成立伊始可以追溯到第11师。

第11师也是18军的主力师,在北伐战争结束之后第11师的师长并不是陈诚,他只是一个副师长。

但由于陈诚跟蒋中正之间的关系,第11师后来的师长成为了陈诚。

而说到18军这支部队,是五大主力之中时间成立最早的一支部队。

早在1930年的八月份,国民党军就以第11师作为基础然后扩建成了18军,陈诚担任军长并兼任第11师的师长。

随着后来战事的不断发生,第18军以此作为机会不断的扩编部队,而陈诚则因为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官这一层的关系,他立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18军扩编成了大约七万多人、拥有近五个师的一个规模。

这样的一个人数和编制,在当时可以比得上普通的三个军的人数了。

在后来,蒋中正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暗中阻止了陈诚进一步对18军的扩编,但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时候,第18军下面仍然还有四个师的规模,人数也接近五万人了。

其中军长已经成为了保定系的罗卓英,而下面的四个师分别为第11师、第14师、第67师和98师,师长都是清一色的黄埔一期毕业生:包括黄维、夏楚中、霍揆彰等人。

后来18军被派往淞沪战场当中,跟日军精锐的甲等师团激战。

在这场战役当中,第18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关键时候军长罗卓英直接来到战壕鼓舞士兵作战。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鏖战当中,第18军伤亡了一万多人,但也同时歼灭了日军六千多人,在阻止日军登陆的过程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与此同时,该军下辖的旅长蔡炳炎、还有98师的宝山姚子青营等全都壮烈殉职。

罗店战役可以算作是18军的一个成名战。

还有人会说,18军在后面的石牌战役也打的不错。

那个时候的18军11师师长正是胡琏。

当然,在此之前在德安万家岭战役当中,18军也作为一支主力部队在侧翼阻击日军,这是黄维在担任军长的时候所指挥的一次作战行动。

而在石牌作战过程当中,18军的军长已经变成了黄埔二期的方天,而胡琏仅为一名师长,但在石牌要塞阻击日军13师团的猛攻并在此跟日军发生了惨烈的白刃战。

这一战,有效阻击了日军对于川渝后方的战略进攻行动。

18军在1945年还成为了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下辖的一支部队,在湘西一带跟日军作战,在军长胡琏的指挥下曾经在芷江机场附近跟日军有过交战记录。

(五)

最后一支部队则是第74军,这支部队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被称为“抗战铁军”,也是五大主力之中作战时间最长、参战次数最多的一次黄埔嫡系部队,因为这支部队被称为御林军,他最开始的起点就比较高,而他在抗战期间的战绩也比较突出,在三次作战过程当中就几乎全歼了日军三个师团!

74军的成立时间是要明显晚于18军的,因为18军在30年就成立了,而74军直到抗战爆发的时候才在淞沪战场成立。

王耀武的51师和俞济时的58师是当时的两个主力师,但是这两个师却拥有八个团的兵力,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是2旅4团制,一看到这样的编制就知道是黄埔嫡系部队了。

因为在当时前往淞沪战场的各路部队,当中大部分一个军仅有一万多人。而俞济时这支部队在成立之后下辖的团长、营长、甚至是连长全基本黄埔军校的毕业生。

再加上武器装备的优先补充,让这支部队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展示出了一定的战斗力。

而王耀武的指挥得当,让他们在罗店的一场夜袭战当中成功地挫败了日军,这件事情当时还登了报,王耀武以真名真姓出现在报纸当中,成为了他日后被任命为军长的主因。

74军的成名战分别为德安万家岭、德保卫战以及上高会战,但很多人都习惯性的忽略了,其实还有1945年的湘西会战。

在这四次战役当中74军都是作为主力核心部队与日军最精锐的师团进行硬碰硬作战,其中有三次以较高的伤亡代价几乎全歼了日军的三个主力师团!

1938年的德安万家岭,日军106师团被薛岳指挥的十万大军包围后,74军作为当时的黄埔主力被薛岳留了下来,并作为攻坚的主力部队在张古山一带布放。

在这一战的作战过程当中,58师几乎全军覆没,一万多人打到最后仅剩下不到五百多人,成功阻挡了日军的突围。

随后王耀武的一个旅也在这场战役当中伤亡惨重,再次挡住了日军的第二波突围行动,在歼灭日军106师团的过程当中,74军居功至伟,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此为其一。

第二次是在1941年的上高会战当中,日军的34师团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伤亡率高达70%,基本上被全歼。

根据战后统计,日军有15000多人被毙伤,都是74军在中路硬碰硬拼出来的。

上高会战74军作为绝对的主力部队,面对日军两个师团加上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围攻,他们分别从白茅山、官桥以及上高城三个方向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阻击。

这一战过后,该军也被称之为“抗战铁军”,而日军34师团一整个师团也几乎被全歼!

第三次就是1945年的湘西会战了。

74军作为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当中的先锋,首先就跟日军的116师团主力爆发了激烈的战斗,随后74军的57师在青岩、58师在武冈、51师在湘西的龙潭分别跟116师团的几个步兵联队作战,最终该军几乎以一己之力将116师团全歼,也成为了日军在湘西会战当中的一次梦魇。

除此之外,在1943年的常德会战当中,该军的第57师展现出了顽强的作战意志,以几乎全部阵亡的代价挡住了四万多日军将近半个多月的猛攻,也算是该军的一次代表战。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 2025-04-01 07:43

    我心中排名,74军,新1,新6,18,第5。74军(35部队)几乎打满全场,飞虎旗。新1,新6前身是税警总团→新38,新22师,虽然也剿灭日军多但有美式武器加持。最后两个的样本相比74少了很多,18军淞沪罗店,石牌保卫战有名,第5军昆仑关大捷,入缅大捷(包括同古)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