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谷雨”前后是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早稻栽插时间,大田种植开始了。“谷雨前,种早棉”,“谷雨”之后,棉花、玉米、大豆在南方也种植了。我们这边玉米已经出齐苗了,早大豆可以鲜食了。南方早稻全面开始栽植,不过如今农业生产已经是机械化了,在大田作业的是大型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插秧机一天顶6个人工的一天工作量,无人机撒肥、喷雾农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雨生百谷”,进入“谷雨”之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雨水偏多,但气温回升,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棉花可能在“梅雨季节”显蕾登峰,早稻在“梅雨季节”开始封行,玉米会插“梭子”放“天花”。所以“梅雨季节”不一定是坏事,是利大于弊的,农民大多利用“梅雨季节”蓄水灌溉。但“梅雨季节”是“主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要防大汛、防内涝,另外,还是要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南方小麦已经是灌浆了,再过一个月开镰收割。

“谷雨”节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频繁,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进入“梅雨季节”,雨水偏多,气候变暖。“谷雨”季节早稻全面栽植,南方玉米、大豆也开始种植,农事渐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育秧都是在育秧工厂育苗,不仅提前栽植,有利于晚稻栽植获得高产,同时减少了农民露天育秧风险,减少了农民劳动强度。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减少了用人成本,农民老谢用无人机撒水稻底肥,200水稻田,只用一上午时间。插秧机一天插六亩地,相当于6位人工干一天。气温回升、雨水偏多,有利于水稻发棵(分蘖),早稻缓苗期缩短,进入快速生长期。玉米出苗后,气温回升,土壤湿润,不缺水,不缺肥,生长也是很快的,所以“雨水”节气之后,农作物生长快速,杂草也生长快,此时要及时化学除草,玉米要追肥,早稻栽植7天后也要追施尿素。气候变暖农作物病虫害也较偏重发生,要对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花红铃虫、棉铃虫、红蜘蛛、斜纹夜蛾、病毒病加强防治。

春节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偏少,但没有干旱,只是沟渠干燥,小麦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发育良好,目前正在灌浆。农民说,小麦平均亩产量1000斤左右没问题的,比去年增加200斤一亩。今年土壤湿润,气温回升,病毒病比较少,农民对赤霉病防控2次了,目前赤霉病发生率不超过5%,算是比较理想了。南方气温回升快,小麦返青早,今年小麦成本降下来,产量增加了,而小麦价格上涨了,所以农民觉得小麦丰收在望了。今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9亿亩,总产量稳居1.4万亿斤,小麦丰收,对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早稻种植面积增加了,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7.9亿亩任务目标完成也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玉米、大豆、小麦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粮食价格上涨了,极大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如今都是规模化种植,种植大户们对今年粮食价格充满着憧憬。

“雨生百谷,万物逢时”,说的是“谷雨”之后,雨水偏多,万物生长,雨润大地。“谷雨”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经历三场雨之后,就成熟了。雨落麦黄,下一场雨,小麦就黄一点。所以小麦要及时抢收,防止“烂场雨”。“谷雨”之后,布谷鸟来了,长江水开始上涨,可能要防汛。雨水偏多,要及时排涝泄洪,防止农田被淹。“谷雨”之后,蓝莓、水蜜桃、西瓜开始上市,“五一”可以去农村采摘品尝品尝。“人到立夏边,走路要人牵”,“谷雨”之后,人体“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人显得困乏,所以要早睡早起,以清淡饮食为主,老人们要散散步,打打太极。有慢性病的人要按医嘱服药,不能太劳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