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之间为了分出个胜负,进行了各种竞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空竞赛了。
那么你们知道这两个国家谁赢了吗?
斯普特尼克1号,前苏联研制发射的第一颗地球卫星
美国恐怖的航空事故2003年2月1日,美国航天局发射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于空中解体,最终导致7名宇航员被瞬间汽化。
“哥伦比亚”号是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飞机,自1981年到这次事故前,它已经执行了27次飞行任务。
201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开启了为期16天的飞行任务(STS-107任务)。
哥伦比亚号的最后一次起飞
“哥伦比亚”号出现异常21点44分时,“哥伦比亚”号开始进入大气层,此时陶瓷阻热瓦开始升温,但是6分钟之后,当它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的时候,左侧起落架的温度出现异常变化,随后机身的温度也开始上升。
不多时,控制中心开始失去与“哥伦比亚”号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的联系,随后左侧胎压数据也消失,最后彻底与宇航员失去联系。
十几分钟后,电视上出现相关报道,据报道,“哥伦比亚”号在空中解体,在空中拖过一条白烟。
随后搜救队伍对解体的碎片和宇航员展开救援,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当时拍摄到的航天飞机解体瞬间组图
这次航空事故,给美国的航天飞机事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和巨大的损失。
据了解此次飞行任务与往常涉及空间站建设的任务不同,基本是为了在太空上进行科学研究任务。
在太空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当时7名宇航员被分为两组,一共完成了涉及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大约80项实验。
可以说他们为科学研究献上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更加可惜他们的牺牲。
火星探测漫游者勇气号上的哥伦比亚号纪念标记
“哥伦比亚”号事故的原因谈及此,我们需要了解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据调查,“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表面的一块隔热材料脱落后,击中了它的左侧机翼,才导致机翼温度异常最后造成事故。
在机身外装置有陶瓷阻热瓦,当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后,保持前段向上40°的仰角,可以使得这些陶瓷阻热瓦车,感受飞机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所有热量,但是这也需要保证陶瓷阻热瓦在机身外保持完整的情况。
隔热泡沫撞击事件,砸的位置位于机翼前缘附近
不知情才是遗憾NASA高层表示,当时他们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隔热材料的问题,但是很多人认为,即便如此也应该知晓它的受损程度,以此来避免之后的事故。
据了解,美国国防部在知晓情况后层主动想NASA建议,用军用卫星近距离查看损害程度,然后对其记忆受损情况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然后前后8次都被那NASA婉拒,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事。
在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哥伦比亚”号解体前,宇航员在舱内最后的活动。
虽然在舱内警报器响起大约1分钟后,7名宇航员就已经失去意识等待死亡。
正在复原的哥伦比亚号残骸
航空事业需要更加谨慎航天飞行本就是一项高危职业,宇航员的性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保证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挑战者”号发生事故以后,美国就已经减少航天飞机的使用。
航天飞机自身其实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仅机身耗费的成本高,而且在上面进行的各项科研实验的成本也高,在一定程度下,并没有很大的必要。
航天飞机的构造图
人类在进入太空时代后,先后将500多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其中有20多名宇航员牺牲。
这些事故的发生,也在督促技术的进步,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索宇宙,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任何在航天事业中奉献光热的人们都是人类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