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楼市持续下行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曾几何时房产被视为最稳妥的投资品,但市场正在强势扭转这一认知,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对房地产的投资策略。数据显示2024年1-9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38.8%,市场成交量持续萎缩。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期。
·1、早在2018年房地产市场最火热时,李嘉诚就敏锐地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预测未来5年内房地产行业将面临大洗牌。这个预测当时并未引起太多人重视,但李氏家族随后开启的大规模抛售资产行动现在看来却是一步妙棋。

看看当下一二线城市房价普遍出现明显回调,上海核心区域房价从巅峰时期的9万元/平方米跌至6-7万元/平方米,跌幅超过30%。深圳部分区域的豪宅项目降价幅度甚至达到40%以上,这种跌势在二三线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许多城市的房价已经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
·2、资产缩水困境。对于那些持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来说,资产正在快速缩水。很多人曾经认为多买几套房子就能确保财富增值,但市场正在无情地粉碎这种幻想。有些投资者甚至还背负着高额房贷,面临着"负资产"的风险。

房价下跌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变革,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萎缩,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收紧以及年轻人婚育观念的转变都在重塑着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
业内专家张明(化名)表示:当前的房价调整并非短期现象,而是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征。未来房地产市场将更注重居住属性,投资属性会逐步弱化变现难题。二手房市场的困境尤为明显,上海、成都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5万套创下历史新高。

即便业主们不断降价,成交周期依然在持续拉长,很多房源挂牌半年以上都难觅买家,市场流动性明显下降。北京某房产中介小王透露:现在客户砍价都是几十万起步,有些总价超过1000万的房源买家一口气就要降价200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购房者的议价能力空前强大,而且他们普遍持观望态度,认为未来房价还会继续下跌,持有成本攀升。物业费、维修基金、水电费等各项支出在通胀压力下不断上涨。一些高档小区的物业费已经突破10元/平米/月,加上房屋维修、装修更新等支出,持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每年要支付的固定成本相当可观。

更重要的是房产税试点范围可能扩大,这将进一步增加多套房产家庭的负担。
·3、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明显的分化,优质学区房和核心区域的改善型住房仍然具有一定的抗跌性,而部分远郊和配套不完善区域的房产则面临更大的价格压力。购房群体的变化,新生代购房者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90后、00后们更注重居住体验和生活品质,不再盲目追求房产数量,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人发展、教育提升和生活享受上。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也在影响着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走向。

·4、面对当前市场形势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合理配置资产,建议将资产分散投资于不同领域,包括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评估自身债务状况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降价出售部分房产来降低负债率,提升职业竞争力,开拓多元化收入来源,增强抗风险能力。关注政策变化,把握市场机会,在市场调整期寻找潜在的投资机会。
·5、政府正在采取多项措施稳定市场,包括优化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发放购房补贴等。但这些政策更多是着眼于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而非刺激投资投机需求。

·6、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型,从"房住不炒"到"租购并举",政策取向已经非常明确,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理性,投资回报将更多地取决于租金收益而非资本增值。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首要任务是调整心态,理性看待房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位置,房子的居住属性终将回归,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的模式难以持续。在这个转型期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做好风险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新常态。

当前的市场调整虽然给部分家庭带来挑战,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调整有助于建立更加健康的房地产市场生态。关键是要理性看待当前的市场变化,做好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在保证基本居住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向多元化投资转型。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成熟理性,投资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放弃以往那种依靠加杠杆快速套利的投机思维,回归到对居住需求和租金收益的理性判断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这轮市场调整中站稳脚跟,为家庭财富的长期稳健增长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