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看似平常的一天,89岁高龄的陈云同志却收到了一封不平常的信件,他当时正在喝茶晒太阳,看到这封信的内容后,他直接坐了起来。
在这封信中,提到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就是林彪。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他们都知道林彪的故事,那件事情后,许多人都不愿提起这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像是敏感词。
当看到写信的人提到了林彪,让已经快退休的陈云又惊讶又开心,他已经很久没听过这个名字了。
他当年与林彪共事过,知道林彪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指挥的战争几乎都大获全胜。
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林彪做过的错事也是真实存在的,如此一来,陈云陷入了沉思。
信件来源(谁写的,让洪学智去编辑)陈云知道,有关林彪的事情一旦拿出来提,势必会引起众人的关注,他顾不上多想,将信又重新看了一遍。
对方提到林彪曾经带领的第四野战军,这支军队一直是强大的战队,对方希望都能够为林彪撰写战史,其实也是为了四野战军的战士们。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战争结束后,各个军队都编撰了战史,这是对战士们的认可,也是为了后辈能记住他们的贡献。
但林彪带领的这支战队,因为林彪一个人的过错,导致没有编撰战史,当年他们在前线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战士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云看到了写信人的名字,叫“黎明”,陈云瞬间知道了这个人是林彪的长女。
黎明原本的名字叫做林晓霖,虽然是林彪的长女,但她并没有受到林彪的宠爱。
主要原因是当时林彪和妻子感情上出现问题,而随着她的出生,林彪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她,她的成长环境也不好。
林晓霖出生后便随母亲前往苏联,因此她也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后来她母亲有了爱慕的人,想改嫁,但林晓霖的存在就像是“拖油瓶”,她母亲就把她送到了林彪的身边。
林晓霖刚来中国,一切都是陌生的,连中国话也听不懂,反之别人也听不懂她说什么,就这样,林彪也不是很待见她,再加上战争,母女两很陌生。
更悲惨的是,当时林彪已经有了妻子,并且有孩子,继母看见她也极其厌恶,继母经常挑拨离间,导致林晓霖的生活非常艰难。
当时她来林彪身边的时候是10岁,在忍受几年这样的生活后,她考上了大学,自此之后,她仿佛和父亲脱离了父女关系,谁都不惦记谁。
后来林晓霖的生活里再也没有提起父亲林彪,然而林彪或许没有想到,多年后他不待见的女儿会替他、替他的军队说话。
据林晓霖回忆,当她看到四野军队的战士们被无视,她非常心急,她一直想为他们说话,但一直找到机会。
后来林晓霖想到了陈云,他曾经也是四野的重要领导,曾在部队立下汗马功劳,陈云深知那一段历史不该被磨灭。
实际上,林晓霖猜得一点都没错,陈云是真真切切与林彪经历过那些战争,对于四野军队的战功没有被记录下来,他也一直在心里琢磨着。
看到林晓霖的来信,陈云知道是时候站出来了,随后他拨通了洪学智的电话,让他来撰写历史,那么洪学智又是谁呢?
1913年洪学智出生于安徽金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是我军现代后勤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
洪学智算是比较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因此经历了很多战争,也见到了社会的发展,战争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并指挥了渡海战役,解放海南岛。
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无数战士前往前线作战,洪学智也参与了战争,当时任职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
1955年9月,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77年任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1980年1月,他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1988年9月27日,75岁的洪学智第二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新中国历史上,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仅洪学智一人。
另外,他还是当时17位上将中年龄最大、排名第一的上将。1990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这份信是林彪女儿在1994年写给陈云,当时他已经将近九十岁,没有精力和体力去完成这件事情,陈云这才想到了洪学智。
洪学智与陈云一样,都是老同志,在党组织上有一定的话语权,再者就是洪学智参与了战争,对四野的历史非常的熟悉,撰写起来比较容易。
然而刚听到这话的洪学智非常震惊,那么他对于撰写又是什么态度呢?
陈云在做了一番心理斗争后,将洪学智喊了过来,洪学智也好久没见他了,想着是对方想和自己叙叙旧,因此高高兴兴地就来了。
两人见面后,脸上皆是笑容,边握手边询问着近来的情况。
在寒暄了一会后,陈云便拿出了那封信交给了他,洪学智看后皱起了眉头。
陈云表示:“事情已经过去23年了,国家始终没有给四野军队一个战功,我觉的倒是可以编撰,这样才对!”
洪学智附和道:“的确是,战功不该被磨灭。”
陈云见他这么说,便直奔主题了:“编写四野战史的工作我希望你去办,这样我也放心。”
洪学智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他说:“首长,不是我推辞,事情过了这么多年,很多战士都去世了,而且原来的战场也发生了变化,做起来不容易啊!”
陈云又何尝不清楚其中的艰难,但他知道洪学智是最合适的人员,最后洪学智答应了,保证道:“我一定完成任务。”
然而随着编撰历史的进程,历史一幕幕再次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回忆战争当撰写工作正式开始做的时候,洪学智才知道有多难,他与另外二十多位四野的将领的不分昼夜地查询资料,期间许多资料丢失的丢失,残缺的残缺。
面对这样的问题,洪学智亲自前往战争发生地寻找蛛丝马迹,到了地点后发现,许多地方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他们只能挨家挨户地询问,试图多得到一些消息。
然而洪学智知道,如果他不坚持的话,那么这段历史可能真的被遗忘,他不愿战士们有遗憾,那可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
后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了轮廓。
四野的战斗力十分彪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战争的初始。
1945年,日本人战败退出中国,蒋介石却开始作妖了,他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妄图发动内战,刚开始将目标放在了东北地区。
之所以是这里,是因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十分雄厚,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党便开始抽调部队北上,以阻止蒋介石的军队。
蒋介石听到消息后,有点小瞧我军,因为他们军队的装备比我们先进,但他却不知四野军队的厉害,后来他也不得不重视这一直军队。
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经历。
四野开始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里非常寒冷,战士们人人都穿得很厚,还戴上有“耳朵”的狗皮帽子,这样不仅能护住头部,还能护住耳朵。
随着战争的打响,蒋介石的军队也逐渐知道他们的模样,有一次敌人在茫茫雪地上看到了一排排的狗皮帽子,瞬间知道这是四野的军队,随后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而这边根本没开枪。
此后这件事情也一直被流传,可见当时四野军队的称号有多响。
除此之外,四野军队是一支“神一般”存在的军队,所到之处必然让敌人胆战心惊。
1948年,数十万的四野部队开拔南下,开始进行下一场战役。
然而当驻守在密云的傅作义听到消息后,急的直跺脚,对方还告诉他四野军的特点,那就是那顶狗皮帽子。
挂了电话后,傅作义和手下说:“坏了,这是东北野战军南下了。”
思考片刻后,他大喊:“快把我驻扎在张家口的部队调回来。”
其实他的这只军队也非常强大,但奈何干不过四野,最后这些军队在来的路上被四野消灭了。
在解决完这里的战争后,四野的步伐没有停止,继续南下,最后在海南都看到了他们的身影,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强大,一路南下,战战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至于他们为何如此强大,除了因为自身强大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装备的先进,他们从东北发家,当初日本人占领东北,在当地建立了许多企业。
这些企业后来发展的都很好,能自行生产装甲车等很多工业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李彪依旧带领军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林彪于1971年坠机身亡,机上无一人生还,此后很少有人提起林彪。
后来洪学智表示要编写关于四野战史的时候,许多四野战士都非常感动,甚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甚至有人去战友的坟上去告知他们:四野没有被忘记,四野终于要编撰战史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洪学智开始写有关林彪的事情,发现很多人对林彪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并不都是辱骂林彪。
功是功,过是过在1994年,尽管国家已经是焕然一新的画面,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经历过战争,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也明白一个好的指挥员对战争的重要性。
了解林彪的人都说,他是个话很少的人,甚至被人们称为“花姑娘”,但一谈到军事战争,林彪就像打了鸡血似的,能一直说。
曾经林彪与毛主席谈论战局,两人意见不同,林彪说了一些话,毛主席当时没有反驳,后来却一个人生闷气。
毛主席都曾说林彪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胡奇才作为林彪的战友,他曾公开站出来为林彪说话。
胡奇才是湖北红安人,1914年出生,小时候在私塾读过书。
1931年,胡奇才加入了共青团,又在一年后正式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胡奇才参与其中,林彪是指挥员,随着这场战争的胜利,胡奇才打心底佩服林彪的指挥能力。
到了9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高峰期,记者非常喜欢采访红军将士,询问一些战争时期的事情。
有一次,有一个记者问胡奇才:“如何看待辽沈战役,有人说即便没有林彪,这场战争也能打赢。”
胡奇才听后非常生气,对记者说:“这谁说的,瞎胡闹,我亲身经历过辽沈战役,我想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那场战争中,林彪元帅要顾虑很多,对面的国民党部队也都不是吃素的。”
“但当时就是在林彪的带领下才能赢,我方伤亡最少,这是林彪的功劳,这是历史的事实,谁都不能改变。”
记者毕竟是记者,他继续问道:“可林彪犯过大错误。”
“功是功,过是过,虽然他有错,但是不该抹杀他在战争年代的功绩,我们可以去从来两方面来评判这个人,我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林彪,辽沈战役的走向尚未可知,现在人什么都不知道,还瞎说,我胡奇才尊重事实,永远不会的说假话。”
听到这里,记者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1997年7月3日,胡奇才因病去世,享年83岁。
除此之外,还有人也曾替林彪说话,这个人就是黄克诚。
当初在新中国刚建立后,就有人提出编写一部新中国的综合性百科全书,这本书讲述主要讲述战争以及发展过程,其中包括抗美援朝、自然灾害以及十年特殊时期。
1978年开始,国务院组织专家和学者开始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
编写这本书非常不易,因此整整写了好几年,直至1984年12月,初稿才出,负责撰写的主编带着编写好的军试卷送审稿来到了玉泉山,想听一下黄克诚的意见。
当时黄克诚的职位是中央纪委第二书记。
黄克诚认真地看着军试卷送审稿,然而在不久后发现了问题,文章中虽然又提及林彪,但写的内容非常少。
关于别人的内容有好几页,但关于林彪就几页,他认为这样不行,他叫来了主编们一起商议了关于林彪部分。
黄克诚表示:“共产党人办事从来就是实事求是,林彪在“九一三”中所犯下的错误的确是事实,但他在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也是事实,我们可能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人。”
黄克诚还说:“咱们共产党人要对历史负责,在编著这些有重要意义的书籍时,要非常严谨。”
编辑在听到了黄克诚的话后,开始重新编写林彪部分,也让后辈们真正了解到了林彪。
对于这个人,历史上依旧有两种看法,但我们非常感谢林彪当年做出的贡献,我们也非常尊敬他。
1998年,《第四野战军战史》出版,很多还在世的将领及老兵都内心激动,纷纷买来自己看,实在不识字的,也会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读给他听。
唯独遗憾的是,提议要编撰这本书的陈云,在1995年离开人世,他没有看到这本书的问世,但洪学智没有辜负陈云的期望,不惜辛苦将这本书写了出来。
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这些后辈了解到了真正的历史。
对于林彪,我们只能说“功是功,过是过”,在此向他们表达最真诚地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