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好用但危险?中消协提醒:谨慎使用,当心钱包被掏空

小豆评科技 2025-03-29 20:12:55

只要自己从网上买过东西的人,应该对“免密支付”都不陌生。

免密支付,顾名思义,不需要输入密码就可以直接完成付款。用起来非常方便,年轻人甚至觉得这是科技带来的便利。

不过,中老年人一般相对谨慎一些,对“免密支付”持一定的质疑态度,如果不用密码就能扣款,万一手机丢了岂不是很危险?

一些平台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喊出了“你敢付,我敢赔”的口号,如果用户因为免密支付出现了钱款被盗刷,平台会进行赔付。

平台的这种兜底宣传,让大众放松了警惕。同时,手机一般都有锁屏密码,即便丢了也还有道安全屏障。再加上各大平台都在千方百计地推行“免密支付”,在购物支付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弹出对话框,隐性诱导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开通。这样一来,“免密支付”一时间成了普遍现象,大家也就都习以为常了。

不过,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那么,免密支付到底安不安全,平台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让大家开通?如果有风险,我们该如何主动防范,或者事后补救?

1

【中消协提醒:谨慎使用】

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称,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

盗刷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苹果手机用户)时风险激增。若他人获取您的账号或设备,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

二是免密支付的额度虽然设置了支付上限(如1000元以下),但一般都是单笔上限,如果被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三是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盗刷交易通常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App订阅)完成,或者在机主凌晨熟睡时段完成,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

2

【如何主动防范?】

为降低钱包被盗刷的风险,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首先,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

大家可以登录自己常用的购物平台看一下,是否开通了“免密支付”,如果开通了建议关闭。如果确实需要免密支付,建议绑定一个余额有限的借记卡,一旦被盗刷,损失可控。

第二,强化账户的安全保护。包括:设置高强度密码并注意更换,避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防止账号被恶意登录;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如无需通过账户进行应用购买,可禁用相关功能;谨慎使用公共Wi-Fi,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网络钓鱼或数据截取。

第三,养成定期对账习惯,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关注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发送的扣款短信,发现不明消费立即核查。定期检查订阅服务,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

3

【如何事后补救?】

如果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首先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通过银行客服、支付宝或微信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阻止后续扣款。

其次,留存证据并投诉。保留盗刷记录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向支付平台投诉。若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4

【平台为何极力让大家开通免密支付】

“免密支付”最大的特点在于,提高了支付效率,缩短了支付过程,可一键完成支付。

高效的支付,意味着成单的效率增加了,同样的时间可以完成更多的交易。同时,避免了传统支付流程中因为密码错误、网络延迟等问题可能导致的交易失败。

用户的决策时间也被压缩了,在支付过程中因为反悔而取消购买的机会变成了0。尤其是在抢购、限时优惠等场景下,免密支付可以让用户快速购买支付,完成冲动消费。

因此,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免密支付可以实现“以效率换收益”,好处多多。

此外,一旦把免密支付与自动续费功能相结合,这意味着平台不需要用户确认,就可以自动从用户账号里扣款,续订一些付费功能或项目。如果用户没有查看扣款通知的习惯,或者短信扣款通知被手机系统当垃圾短信拦截了,这些续费就会一直扣下去。

免密支付还被当作信用卡来用,用户直接免密支付,后续给平台还款就行了。这样的免密支付,可以帮助平台巩固和扩大其在支付市场的份额,甚至成为拓展金融业务(如信贷、理财)的入口。

总之,“免密支付”对平台来说是一件好事儿,不过如果将其滥用的话,将会导致用户信任的流失,长远来讲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消费者来说,有利有弊,需要平衡便利与安全的关系。年轻用户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谨慎使用,老年用户建议关闭。

0 阅读:0

小豆评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