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常有同学向我们诉苦说名词解释太难准备:“从现在开始备考,该记哪些名词解释?”
但其实最近的新传小春晚,就能够帮你了解一些新传学术前沿概念,在新传保研中,都答题学术感满满!

所以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15个新传小春晚的前沿理论,让大家在保研中对答如流,轻松应对打下坚实基础!!!
人工非智能人工非智能是指那些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劳动,因其鲜为人知而被称为“幽灵劳动”。它主要承担客体信息传递与智能行为实现的角色,构成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运行以众包劳动与外包劳动为主要模式。人工非智能的出现是源于“人工智能二进制协议”与人类智能之间不兼容的矛盾。
因此,人工非智能其实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一个短暂的“混合态”,其本质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后,由于新的生产资料尚未成熟,资本为保证剩余价值攫取而吸纳的剩余劳动。而人工非智能之所以“幽灵化”,是宏观上资本的“脱实向虚”和数字主权的缺场、中观上职业承认机制的结构失衡、微观上堆栈层级的用户界面遮蔽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真题:
人工智能对网络传播的影响(简答,华中科技大学334,2021)
人机共生(名词解释,四川大学334,2023;名词解释,苏州大学440,2024)
ChatGPT新的影响与挑战(论述,广州大学学硕,2024)
人工智能趋势大热,说明你的“冷”理解。(论述,厦门大学703,2024)
《新莱茵报》《莱茵报》在德国民主思潮涌动和革命浪潮兴起时担任了当时的舆论中心,致力于揭示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抨击普鲁士的官僚制度和政治措施,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因此也一再受到统治阶级的压制和反动报纸的攻击,最终于 1843 年被查封。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确实是德国第一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报纸,因此也被恩格斯称为“德国现代期刊的先声”。
相关真题:
新莱茵报(名词解释,苏州大学334,2024)
简述《新莱茵报》的办报思想和特色(简答题,重庆大学440,2022)
简述《新莱茵报》的历史贡献。(简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440,2023)
符像符像是指数字符号的象征浓缩,通过研究武汉疫情初期的6个短视频,揭示了数字痕迹的两类形态:原始视频遗迹和变体碎片。这些视频记录了疫情下的感人瞬间,展现了人们的韧性和忍耐,其叙事能力和传播技术叠加,具有表演特征和剧目化潜能。
研究者从微博文本中识别相关信息,追溯短视频的生命周期,包括流传、驯化和经典化三个阶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和互动,构成了数字符像事件的多模态记忆实践,最终短视频可能成为公共记忆中的一部分,或是稍纵即逝,或是刻入以感动为主基调的公共记忆。
相关真题:
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异同(简答,重庆师范大学334,2023)
人类基本符号的概念和作用(简答,辽宁大学440,2024)
视觉传播(名词解释,四川大学334,2022;名词解释,四川大学334,2023))
社会开源情报相关真题:
调查研究为什么是选题立论的前提(简答,兰州大学334,2021)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简答,武汉理工大440,2021)
越来越多学者使用互联网调查的原因,以及互联网调查的优缺点(简答题,中国人民大学824,2023)
地图新闻地图新闻就是利用地理信息、基于地图来组织融合报道的形式。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定位技术,地图新闻可以非常便捷地伴随用户的移动而灵活变化,提供精准服务。“地图新闻”产品采用全矢量非切片技术,可以提供时空运算和一张图展现能力,既可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地图服务,又可以定制用户的专属地图,加上AI智能算法,能够使内容和位置进行智能匹配,完成用户画像的算法并进行精准推送,运用技术能力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
相关真题:
地图新闻(名词解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34,2023;名词解释,郑州大学851,2023)
机器工蜂在算法实验中,作为幽灵劳动的“人类工蜂”,与物联传感器类的“机器工蜂”,展开大规模的数据采集,补足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中央大脑系统接管一切,控制员工劳动过程,评价员工绩效考核,生成一种比泰勒制“铁锹实验”更严密的技术治理术。技术升级并未带来人的解放,反而出现电子圆形监狱式的全景监控,引发“技术升级”与“劳动降级”的悖论。从“铁锹实验”到“算法实验”,算法成为控制王座上的“蜂王”,人则沦为算法系统抽象化的“工蜂”性工具人。
相关真题:
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问题,真正做到技术向善(论述,北京交通大学440,2023)
对算法推荐的看法 (简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34,2021;简答,云南大学813,2023)
算法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其影响与对策讨论(材料分析,长安大学334,2022)
论述个人与算法的关系。(论述,西北政法大学334,2023)
数字游民具体而言,数字游民聚集空间具有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倾向于聚集在同类人群中,故建立起具有身份认同的社交关系;同时在空间中的互动也产生了新的社交关系。社交关系的孕育中指向游民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生活愿景,又促成了以自身生活、工作需求与技能作为资源与当地资源产生置换与再生产,从而完成游民空间的再生产。
相关真题:
数字游民(名词解释,重庆大学440,2024)
多项式生命其一,在非人类一端,那种具有智能,生长性,能动性的人工生命,与自然生命一样值得尊重;
其二,在人类一端,数字基因综合了“模因”“技因"“思维因子",参与复制,繁衍和演化“新人”;
其三,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多项式生命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生命集,亦即人与拟人,人与非人,现实与虚拟.生与死相互交织的生命;
其四,对于人类群体而言,多项式生命观的意义是“见众生”尊重任何形态的生命,并崇尚生命间的互利共生;
其五,多项式生命观是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生命纲领,它致力于扩展人,也致力于团结生命。
陌生人与边缘人陌生人:齐美尔认为“陌生人”与本地人最大的不同在于“陌生人”在空间上的二重性:在物理空间上接近,在社会空间上疏远。身处本地人群体之中,但是不属于本地人群体。而导致这种二重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陌生人”具有的空间流动能力。也就是说,“陌生人”离我们不太远也不太近。可见,“陌生人”与我们的关系的意义,在于这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特殊关系,这使得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互动。
边缘人:1928年,帕克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的老师关于“陌生人”的论述。帕克在《人类的迁徙与边缘人》一书中指出,“边缘人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是文化混血儿,边缘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人群中,并亲密地分享他们的文化生活和传统。他们不愿和过去以及传统决裂,但由于种族的偏见,又不被他所融入的新的社会完全接受,他站在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的边缘,这两种文化从未完全互相渗入或紧密交融。”
相关真题:
分析社交隔离对社会交往方式和大众传播的影响。(简答题,北京大学(区分方向)334,2021)
短视频对人际传播和社会交往的影响(论述,四川外国语大学440,2023)
另类媒体起源于19世纪西方左翼运动中青年和学生对“校园媒体”的使用,后来这种反抗主流媒体的新兴媒体形式被称为“另类媒体”。
另类媒体在内容上补充主流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发声的平台,以政治时事、兴趣爱好等内容为主;在组织机构上,另类媒体独立于政府和市场,采用横向而非垂直领导的组织方式,非盈利、志愿、捐款等形式运行;在受众上,强调贴近但不迎合受众,内容生产核心权利依然属于另类媒体。另类媒体属于威廉斯口中“去专业化”、“去资本化”、“去制度化”的民主沟通媒体。
相关真题:
网络暴力治理中新闻媒体的责任(简答,四川大学334,2024)
论述新时代中国媒体的社会功能,题目自拟,写一篇2000-3000字的论说文。(论述题,中国传播大学,334,2021)
新闻世界“新闻世界不是纯粹的主观世界,也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也不同于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而是经由新闻生产传播和接受之后形成的一个针对同时空个体或群体的一种主客观相融合匹配的世界。客观世界的真实与存在是新闻世界的物质基础,而同样价值观和意义载体的文化观是新闻世界的黏合剂。”
在此概念范畴内,新闻世界并非指向纯粹客观世界或纯粹主观世界,而是兼顾了事实的客观呈现和认知的主观建构性的双面向,并经常随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对其认知的改变而处于变动之中。这个世界实实在在地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主客观世界在实践中可以互相得到改造的本质关系,“主体的人通过新闻世界的构建和修正,强化或改造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建构和增强人的主体性”,“新闻世界的主体以个体的人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同频共振的主体人群”。
元新闻话语2016年,卡尔森发表《元新闻话语与新闻业意义》,将元新闻话语视为“可以被定义为评估新闻文本、新闻文本的生产实践或是接受新闻文本条件的公共表达”。通过强调新闻业的变化属性、情景属性以及关系属性,并将新闻业行动者与非新闻业行动者、新闻业内外的地点以及话题视为其组成部分,这样来看,元新闻话语主要是由话语发布的场所、主题和行动者三部分来组成的。
卡尔森认为元新闻话语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场或者是受众,即话语发布的场所。受众不能与“场”分开,因为“场”会影响受众如何解读信息,而受众是谁又取决于“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部分是话语的主题。话语主题可以是单个的,这意味着它涉及一个特定的事件,也可以整体的,这意味着它涉及整个行业,从个体到整体都可以进行分析;
第三个组成部分包括构成话语的行动者,行动者可以是记者,也可以是受众,行动者并不是唯一的。
相关真题:
新闻生产中需要权衡的主要因素(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440,2023)
从多元行动者角度,谈谈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简答,华南师范大学610,2023)
人机耦合“耦合”一词来源于物理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智能化时代,万物互联,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人成为人机复合的智能体,人机协作新态势则如同这之间具有无数作用的网络一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联合。
在新闻生产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选题策划、采编和把关阶段发挥作用,凸显了主体耦合、文本耦合和权力耦合,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促进了人机协同。在新闻分发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对话为中心,实现技术界面耦合;以算法为逻辑,为用户精准适配推荐,提供多样化信息来源;以情感为导向,形成新闻品牌社区,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情感卷入,建立趣缘共同体,加强了人机互动。
相关真题:
请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看法(论述,厦门大学440,2021)
谈谈chatqpt对人机关系的影响(简答,暨南大学440,2024)
对人机文明的认识(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824,2023)
数字巴别塔数字交往化使得人的日常生存全面依赖于同一个虚拟场域,但彼此之间,对各自的内容、立场和观念却总是难以理解。这种表面连接,实则离散甚至冲突的机会,被杜骏飞起了一个称呼叫做数字巴别塔。
数字巴别塔起因有多种:首先是桑斯坦指出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以夸张扭曲的形式不断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那些就是事实的全部。而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使用自动化系统为无数用户做出个性化决策的算法选择产生的“过滤气泡”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影响。最终导致网络巴尔干化——网络空间分裂为无数不同兴趣的子类,领域之间的“裂痕”导致了人群之间的差异。
相关真题:
回音壁效应(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440,2021;名词解释,华南理工大学334,2022)
简述回音室效应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简答,重庆大学440,2024)
智能算法新闻导致信息茧房,会降低人们的社交能力。(辨析题,湖北大学334,2022)
数码情感它涵盖了虚拟世界中利用大数据、超级算力和大语言模型等技术构建的、可以实现自我循环升级的底层情感算法系统。这一系统通过“情感个体化”过程,为多种数字个体形态,包括数字真人、数字拟人和数字仿人,提供获取、识别、理解和表达情感信息的能力。在元宇宙中,数码情感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交互动的需求,更是为了数字个体的身份认同、自我表达、文化创新、艺术表演以及哲学思考等活动提供基础。这意味着情感算法系统使数字个体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并服务于元宇宙,促进人机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相关真题:
结合具体实例或现象,试述数字媒介时代“情感劳动”的特征(分析,暨南大学440,2023)
数字人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论述,北京师范大学334,2023)
媒介行业如何拥抱元宇宙?(案例分析,武汉理工大学44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