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再造“金”招牌!这次要在新能源领域动真格了

石油Link 2021-03-30 16:30:08

石油巨头多了新身份。

氢能   中国石化  能源巨头

共1600字|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文 | 江南

在氢能领域,没有一家国内企业比中国石化更具有发展的底气。

01、千座加氢站

提起中国石化,大多人率先想起的便是四处可见的加油站。在国内超过十万座的加油站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国石化。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加油站中,隐藏着几座同时拥有加油、加氢功能的独特的加油站——油氢合建站。

而就在这寥寥无几的油氢合建站中,却蕴含着中国石化的一门新生意。

近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正在着力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其中明确表示,计划到2025年在国内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1000座加氢站的数量,从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无疑是一次极具规模的投入。

截至2021年底,我国建成的加氢站数量仅有118座(不含已拆除)。尽管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之下,不少企业纷纷表示计划在国内建设加氢站,但如此大规模地布局加氢站的企业仍然屈指可数。

那么,中国石化作为一个传统的石油巨头,为何会对加氢站乃至氢能行业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呢?

自根源出发,则与中国石化固有的产业链密切相关。

事实上,氢能产业与石油产业有着重合度较高的产业链,传统石油产业中的主要环节,都为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基础。

于中国石化而言,其下游强大的炼化能力是国内氢源的重要来源。

目前,中国石化的氢气年产量超过350万吨,是国内氢能生产环节的“隐形冠军”。除去炼化生产所需的必备产能外,中国石化的氢气产量依旧十分乐观,这也正是中国石化将氢能产业提高到重要位置的首要底气。

中国石化的氢气多来自于工业副产氢,但目前,国际上公认,工业副产氢的产品纯度很难满足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需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于这一点,中国石化近年来展开科技攻关,去年中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投产,生产氢气纯度高达99.999%,完全满足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

除了上游生产环节的优势之外,中国石化在氢气储运中环节,实力也处于国内顶尖水平。

作为氢气储运技术的一种,国内氢气长输管道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建成的3条几十公里的氢气长输管道,均来自于中国石化。

此外,中国石化在石油储运过程中的经验,也将为此后完善氢能产业中游环节提供有效的借鉴。

在氢能产业的下游,即加氢站建设环节,中国石化则可依托遍及全国的3万多座加油站及建设运营经验,开展油氢合建站、加氢站的探索实践。

建设一千座加氢站的背后,中国石化在氢能产业链的布局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中国石化曾表示,未来要努力成为国内第一大氢能巨头。

如是,中国石化的目标并未止步于固守“石油巨头”这一金字招牌,而是正在向“氢能巨头”这一新目标迈进。

02、氢能“出圈”

在发展氢能产业上,中国石化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派”。

自2019年7月,中国石化在广东佛山建立了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了诸多氢能项目。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石化将承担起为冬奥会提供氢气供应的任务。到3月中旬,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已累计向北京及周边市场供应燃料电池氢气超20吨,为冬奥会氢气供应打下基础。

无独有偶,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另一热土广东,中国石化广州石化已经向粤港澳大湾区累计供应高纯氢近40吨,目前日最高供氢量超过1000公斤。

事实上,青睐氢能的石油企业并不在少数。

国内另一石油巨头中国石油,同样也已经在氢能领域开展布局。

注册专业化的氢能公司、与氢能企业展开合作、规划建设加氢站……短短一年,便成为了氢能领域的又一重磅玩家。

而放眼国际市场,几大石油巨头更是不约而同地吹响了进军氢能产业的号角。bp、壳牌、沙特阿美、道达尔等均已行动,在氢能领域展开不同的探索。

可以说,今年以来氢能产业的火爆程度,可以用“出圈”来形容。

但“出圈”的背后,也有着产业新生时代所必然存在的隐忧。

居高不下的各环节成本、违背“低碳清洁”初衷的氢气来源、缺乏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产业标准等诸多问题摆在面前,成为了一座又一座阻碍产业发展的大山。

但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原副总经理曹耀峰表示,“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未来能源,发展氢能恰逢其时。”

如果能解决成本、来源等一些系列问题,氢气将足以与油、气相争。

当下,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和环境保护压力,寻找可替代的清洁高效能源至关重要。

毫无疑问,氢能,将成为未来多元化能源时代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一万亿级的新兴产业中,也必将诞生一众新的“能源巨头”。

1 阅读: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