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逢考必火”的时代,公务员招录考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冠以“国考”“省考”之名,吸引了无数青年的目光。
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考试万能”的神话中时,是否也应该冷静地审视一下,这“逢进必考”的制度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弊端?
一、单一评价标准:考试能否全面衡量人才?
在“逢进必考”的大旗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否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唯一标尺。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尤其是笔试,往往只能考察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和文字功底,而对于实际工作所需的组织协调、沟通交际、应急处理等能力,却难以全面评估。
此外,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还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一些考生虽然笔试成绩优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适应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弱等问题。
二、应试教育之殇:创新精神的磨灭
“逢进必考”的制度,无形中加剧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为了通过考试,考生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题海战术中,死记硬背,追求高分。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政府工作需求。
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不仅在于它扼杀了创新,更在于它可能让未来的公务员队伍陷入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三、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考试成本的隐忧
每一次大规模的公务员考试,都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从命题、印刷、组织考试,到阅卷、面试、体检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策划和大量资源支持。
而这些投入,最终可能只换来了少数人的成功上岸,大部分人则成为“陪考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是否真的符合效率原则?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公务员的在职培训、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上,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一次性的考试选拔?
四、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的缺失
“逢进必考”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务员队伍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
一旦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很多人便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升的动力,因为无论工作表现如何,只要不出大错,便能保住“铁饭碗”。
这种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的环境,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可能导致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活力下降。长此以往,我们可能面临的是一个僵化、保守、缺乏创新精神的政府机构。
要是不用考,你连报名的机会都不一定有
逢进必考,避免了暗箱操作,避免了滥竽充数,避免了跑官要官,避免了官员的依附关系,至少目前没有看到比这更好的晋升机制。行政机构本来就是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政令的机构,没有多少的自由裁量权,也不需要太多的自由裁量。如果每个行政部门都创新,行政条例不一,想想那是什么样子的局面!总之,公务员就不是一个创新的职业,他要的就是严谨,严肃,严格的作风,对党对国忠诚,对人民负责和清廉正直的品格!
公务员和事业编笔试都过不了,还说自己能力强?哪儿强?笔试,考数学语文逻辑判断加作文。60分水平,两科就120分了,即使卷到现在,140分进面试,平均单科70分就行。100分的卷子70分都考不上?不会就学,多刷题。笔试过不了还觉得自己厉害,厉害在哪儿啊?聪明和努力起码一个没占吧?
如果不是逢进必考,吐槽的只会更多
目前而言,考试是最公平的方式,
考试至少可以公平一点,如果直接面试,你又如何?
高考才是弊端!学生读大学、选专业,应当抓阄抽签,完全自费遵循“人的命天注定”。抓到足球专业,就进国家足球队,输赢无所谓。
一眼小编没考起,酸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洗洗睡吧
应规律大学生毕业三年不能考公务员,应到社会基层自我劳动锻炼,可到企业工厂农村部队或自我办厂建公司等锻炼后,方可考招公务员以使这些上岸者知道基层社会情况。
我是来看看评论是怎么教育小编的
就算招报比例为1:50,一次招录4000人,报名就有200000人,每人缴纳95元考试费,就有19000000元,近2千万元人民币,够不够?
那么请问,还有一种方式比现在更高效的吗
你个大聪明倒是说出个完美的办法呀,没办法那说个屁呀
你不知道985选调和高薪水年薪制公务员,不用笔试
那你的意思是——不考试?
你想得太多了。高层管理会没有办法?没有你聪明?不逢考必进你有什么好办法?如果不严谨考进,也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考试成绩并不完全代表工作能力。
科举已经上千年了,有利有弊
估计又是一个考不上的
令郎不会读书啊[呲牙笑]
啥意思,咱老百姓有个进体制内的机会影响到你了[得瑟]
如果取消这种考试,你连门都摸不着,除非你爸是李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