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词抚慰心灵,让心灵栖息诗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瑰丽,擅用夸张、比喻等手法,题材多涉及山水、抒情与怀古。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作品千余首,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漫游金陵(今南京)之时。金陵是六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凤凰台相传为南朝刘宋文帝时(424—453),因“有三鸟翔集山间,状如孔雀,文采五色”,被视为祥瑞,遂建台纪念,名“凤凰台”。李白登临时,台已荒废,目睹古迹斑驳、江水东流,触景生情,借怀古抒发人生感慨与政治忧思。

诗句欣赏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篇以“凤凰”起兴,虚实交织:凤凰曾在此遨游,象征昔日的繁华与祥瑞;如今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水滔滔自流,形成今昔对比,奠定怀古伤今的基调。“江自流”暗喻自然永恒,人事变迁,蕴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聚焦具体历史:吴国宫殿的花草埋没在幽僻小径,晋代的权贵高士也已化作荒坟古丘。“吴宫”“晋代”代表六朝更替,“花草”“衣冠”象征荣华富贵与功名显赫,最终都被历史尘埃掩埋,强化了世事无常的悲叹。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转写眼前景:三山(今南京西南三峰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长江被白鹭洲分为两道水流。此句对仗工整,境界开阔,以自然的壮丽反衬历史的虚无,暗含诗人对当下山河的赞美与对人生渺小的思索。“半落”“中分”赋予画面动态感,展现李白擅绘雄奇山水的笔力。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直抒胸臆:“浮云蔽日”化用《楚辞·九歌》“浮云蔽白日”,喻指奸佞小人蒙蔽君主,致使自己报国无门。“长安不见”既写地理距离(金陵望不见长安),更暗指政治理想的落空,愁绪从怀古升华为对现实的忧虑,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有关故事
1. 与崔颢《黄鹤楼》的“较劲”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时,见崔颢题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作《登金陵凤凰台》刻意模仿其结构(首联借传说起兴,颔联写历史变迁,颈联绘景,尾联抒情),以同题怀古之作与之媲美。两诗并称“双璧”,成为唐诗中“借古讽今”的典范。
2. “浮云蔽日”的深意
李白写此诗时,正值唐玄宗后期,朝政渐被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把持,李白本人也因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浮云蔽日”不仅是即景之语,更暗含对朝廷黑暗的不满,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这种将个人失意与国家命运结合的写法,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怀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 凤凰台的象征意义
凤凰在传统文化中是祥瑞之兆,凤凰台的兴衰暗合王朝的更迭。李白借凤凰的“去”与“空”,暗示盛世不再、贤君难觅,与他追求理想、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形成强烈反差,使怀古之情更具感染力。

图片来自网络,有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