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临鄱阳。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庐山之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地貌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它还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典型地区,享有“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四周围绕的群峰之间散布着道道沟壑,重重岩洞,条条瀑布,幽幽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
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由于断层块构造形成的山体多奇峰峻岭,所以庐山群峰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像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山地四周虽满布断崖峭壁、幽深涧谷,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起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是盛夏季节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
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两者的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中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匡庐瀑布天下奇庐山的沟壑涧溪中,分布着许多瀑布。这些瀑布各具特色,百态纷呈。其中著名的有三叠泉瀑布、开先双瀑、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玉泉、王家坡、简寂瀑等20多处瀑布。
三叠泉瀑布
“匡庐瀑布,首推三叠”。在庐山九叠谷中,有一股飞泉顺三级台阶奔腾而下,折成三叠,又名“三级泉”。因元代画家赵子昂为三叠泉题了一首名为《水帘泉》的诗,后人亦称之为“水帘泉”。三叠泉发源于大月山,泉水由五老峰背侧奔泻而下,注入龙潭,流向鄱阳湖。瀑布形若奔马,声如洪钟,其一级落于磐石,激水四散;二级散而复聚,潆洄直泻;第三级汇为巨瀑,直挂龙潭。三级落差155米。《纪游集》一书描绘三叠泉说:“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散珠喷雪,真天下绝景。”
开先双瀑
指的是马尾泉和黄岩瀑,因两瀑在山南开先寺附近而得名。双瀑均发源于大汉阳峰,同源异流,顺崖悬挂,直泻青玉峡中,后又汇入鄱阳湖。马尾泉由于水势湍急而崖口窄险,开束喷散,分成几十缕,好像马尾一样,若遇狂风吹拂,则水散珠碎。明代学者桑乔描绘道:“忽飘入云际,如飞毯匝,瞬息万状。”黄岩瀑布在马尾瀑布之西,当冬天来临,泉水极少,循崖流下,涓涓好像一条红线;春夏水势泛滥,从高空倾泻直下,垂帘达1000米,气势宏伟壮观。诗人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写的就是这条瀑布。
石门涧瀑布
早在2000多年前的《后汉书·地理志》上写到:“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之后的《水经注》更具体阐明:“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耸,其状若门。”这就是在庐山史书中记载最早的瀑布—石门涧瀑布。石门涧瀑布流于龙潭,水量极富,天池、铁船两山并峙如门,瀑布就从中破门而泻,响如惊雷,声闻数里。其势如白龙出涧,银涛飞谷,极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庐山时,专程考察石门涧瀑布,写道:“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黄龙潭与乌龙潭
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在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乌龙潭原由3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像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谷中有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乌龙时常争斗,引动山洪暴发,周围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后来,彻空禅师云游至此,运用法力将二龙分别镇在黄龙潭、乌龙潭中。至今乌龙潭上方的巨石上还镌刻有“降龙”二字。
庐山与中国山水文化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也由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一位新加坡学者这样评论道:“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彩。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明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从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庐山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也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的两大华章,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彩,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即第一次以山水为画面的主体和主要表现对象。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纸墨为载体,开始了对山水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此说亦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
庐山与第四纪冰川庐山在10亿年前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史,它记录了地球的地壳演变史,承载过地球曾发生的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巨变:海陆的轮番更替、地壳的缓慢沉积、气候的冷热交替、生物的生死嬗递、燕山运动的山体崛起、第四纪冰川的洗礼等等。庐山是存留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山体:大坳冰斗、芦林冰窖、王家坡U形谷、莲谷悬谷、犁头尖角峰、含鄱岭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门涧冰坎、“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条痕石等等。
大约在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庐山才成断块山崛起。在300万~1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中,庐山至少产生过3~4次亚冰期。每个亚冰期长达数十万年,气候严寒,降雪量充沛,产生了冰川。每次冰川都对宏伟的庐山进行一番雕饰。亚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炎热可达数十万年,冰川消融,流水涓涓,庐山四周断崖瀑布林立,泥石流不断产生,使庐山变得险峻而秀丽,成为天下名山。早在30年代,李四光就在庐山大月山西侧发现了大坳冰斗群,在汉阳峰之东发现了五乳寺、鼓子寨冰斗群,后来又在仰天坪之北发现了黄坳冰斗群。这些古冰斗群海拔标高约为1200米,代表了古雪线高度。
在雪线之上的山岭西侧,常有冰斗及冰窖分布。冰斗中的粒雪集聚到40米以上时,底部便开始形成冰层,冰层不断地向后扩展挖掘,最终形成前边有个冰坎的冰斗。芦林古冰窖的所在地,是庐山上储冰的场所。外观形态与冰斗相似,但比冰斗范围大得多,高度也稍低一些。由于冰斗、冰窖不断向后扩展挖掘,使山岭越变越窄,犹如刀刃,此种山脊称为刃脊,以大月山、含鄱岭最为典型。若山岭四周围都布满冰斗及冰窖,山岭就会变成孤立而陡峭山峰,此种山峰在冰川地质学上称为角峰。从含鄱口南望,所见的犁头尖、太乙峰就是两个典型的角峰。庐山的王家坡是典型的冰川U形谷遗迹。
U形谷中流动着的冰川厚度一般都大于60米,巨厚的冰层中冻结着各种大小不同的岩石块,可将U形谷中的岩块砂土搜刮一光,全部卷入冰流之中,久而久之U形谷底变得又宽又圆。由于冰川前进的速度时快时慢,所经过的岩层有硬有软,又由于冰川的挖掘作用,自上而下会形成冰阶、冰盆相间出现。王家坡U形谷中的碧龙潭就是一个冰阶伴一个冰盆的地貌类型。
望江亭与东林寺之间的剪刀峡是冰川套谷遗迹,即在前期形成的U形谷中又套出了一个后期深而窄的小U形谷。冰川有时沿山坡下溜,可将山坡磨得又光又陡,上面还常有一些冰川擦痕,此种山坡称为冰溜面或冰坡,小汉阳峰之西的金竹坪就是冰坡遗迹。当冰川沿U形谷溜到山脚时,常挖掘出一些洼地,使冰川加厚屯积,此种洼地称为盘谷。盘谷前常有一道山梁形的冰坎,冰坎的一端有个出水口,另一端还有个风口。
冰川屯积后可爬越冰坎变成冰汛或冰伐流向山前平原。流动着的冰川,由于中心与两侧的速度不同,冰川中冻结的岩石块与U形谷中的岩石之间必然会产生磨擦。与软岩石相擦时,软岩石上常会出现一头深一头浅的“钉头鼠尾”状条痕或擦槽,此种条痕称为冰川条痕或冰川擦槽。在锦屏山、大校场、张家老屋、青莲寺等地,都曾发现过极其珍贵的冰川条痕。当两种岩石硬度相当时,岩石的接触处便会形成磨光面,被磨光的岩石块称为熨斗石。携带大量岩石块的冰川前进受阻时,会产生颤动,常使硬而脆的岩石上形成环弧状新月形擦口,这种擦口称为冰川擦口或环痕石,在庐山地区最为常见。
冰川前进中,当碰到生根的矮小的基岩阻挡时,可从上面爬过去,而且会将迎着冰川的一面磨得又矮又光,而背面则相对陡而粗糙。冰川融化后,这些被冰川爬过磨过的基岩,尤如伏卧的羊群,所以称为羊背石。当冰川碰到比冰层高的小山包时,就不能翻山而过,而是被山劈成两半。冰川可将迎冰川的一头山包磨得又陡又窄,另一头相对较宽,冰碛物常沿宽的一头后方堆积。待冰川消失后,远远看去,山包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鼻子状,称为鼻山尾。鄱阳湖中心的大姑山(鞋山)就是冰川遗迹鼻山尾。冰川流到山脚下的平原后,由于地势变低气温升高,逐步进行融化,其中冻结的大小石块及沙土互相混杂堆积,此种堆积物称为冰碛泥砾。冰川中携带的巨型岩块在冰化后堆叠在一起叫冰台或冰桌,西谷的飞来石就是巨大的冰桌。
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显著的地质特色,同时兼具景观奇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地质遗址,使得庐山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名山。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