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间谍论持续升级!官媒点名批评,胡锡进提醒违反法律!

小菲有点烦 2025-04-26 13:01:04

4月22日,董明珠再次连任,当这个消息在网络上传播的时候,董明珠的一些“不良”言论引起了网友热议,尤其是她提到的“间谍论”,将一众海归一船打翻,官媒对这件事情也做出了相关的回应,点名批评,就连胡锡进也提醒,这样的说法是违反劳动法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董明珠的“人才论”为何踩中舆论雷区?

4月22日,格力电器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这次的会议通过了董事会换届选举,已经71岁的董明珠再次连任,开启了第五个三年任期,这件事情在网络上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不过这还不是引起公众“愤怒”的原因。

要知道董明珠向来以“敢说敢做”的风格著称,但这一次,她的发言显然越过了公众容忍的底线。4月22日,在股东大会上,她明确表示格力“只培养国内高校人才”,并直言“海归派可能有间谍风险”。

尽管她强调“思想年轻化”和“创新能力”是选拔人才的核心,但这些正面表述完全被后半段的争议言论淹没。事实上,企业根据战略需求制定用人标准本无可厚非。华为早年也曾以“土狼文化”培养本土团队,但从未将“排斥某一群体”作为宣传标签。

董明珠的问题在于,她将不招海归与间谍风险强行绑定,用缺乏依据的猜测给整个群体贴上负面标签。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逻辑,不仅违背常识,更触动了社会对公平就业的敏感神经。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番言论的背景恰逢海外人才归国潮。据统计,2024年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人数突破80万,许多人在科技、金融等领域成为中坚力量。

董明珠的“间谍论”无疑给这一群体泼了冷水,甚至被网友调侃,从管理学角度看,企业偏好自主培养人才并非新鲜事。日本企业如丰田、索尼,长期奉行终身雇佣制,通过内部晋升体系打造忠诚度极高的团队。

但这类策略的核心是聚焦优势,而非排斥外部。董明珠的言论却将两者混淆,她将国内培养与海归无用对立,忽略了人才多样性的价值。

官媒怒批“背离常识”,争议升级为公共事件

事件发酵后,新京报率先以“背离常识”为题刊发评论,直指董明珠的言论落后且危险。文章强调,企业用人自主权不能成为歧视的借口,间谍风险存在于所有群体,而非海归独有。格力完全有理由解释“本土培养更适合企业文化”。

但董明珠却选择用“间谍论”制造对立,这种“扣帽子”行为既无逻辑,也无格局。官媒的犀利批评为事件定下基调,也将争议从企业层面拉升至公共政策领域。

董明珠的发言中,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例如她主张人才不以年龄资历论高低,重视创新与责任心,这些观点确实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逻辑。

但问题在于,她将不用海归与防范间谍强行绑定,把复杂的人才选拔简化为非此即彼的站队游戏。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论断,本质上是一种有罪推定。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各地政府为吸引海归推出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这种言论不仅伤害海归群体的职业尊严,还可能被国际舆论曲解为中国企业对全球化人才的排斥。

《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格力作为上市公司,公开宣称绝不用某一群体,相当于在招聘公告上写某省人勿投。董明珠或许想强调“本土化战略”,但表达方式却让企业陷入违法争议。

紧接着,多家主流媒体跟进发声,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并未全盘否定董明珠的贡献。作为格力的“铁娘子”,她带领企业从年营收百亿跃升至千亿规模,其管理能力有目共睹。

胡锡进“补刀”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议,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发表长文,将讨论推向新高度。他承认董明珠“领导格力成绩斐然”,但严厉批评其言论“触碰法律红线”。根据《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企业公开宣称“不招某一群体”已涉嫌违法。

胡锡进进一步指出,董明珠的“间谍论”存在两大硬伤,一是缺乏事实依据,二是损害国家形象。如果每个企业都因可能有间谍而排斥海归,谁还敢回国效力?这一反问戳中了问题的核心,在全球化竞争中,人才流动本是常态,而“闭门造车”式的用人策略只会削弱企业竞争力。

尽管格力尚未公开回应,但舆论压力已让其陷入被动。有分析认为,这场风波可能影响格力未来的人才引进,甚至波及品牌声誉。

更有网友整理出“海归间谍”数据,根据国家安全部公开信息,2020-2024年公布的间谍案件中,仅有不到5%涉及海外背景人员,远低于公众想象。

这场争议也引发企业界的反思,答案或许藏在头部企业的实践中,阿里巴巴推行混血团队战略,将海归精英与本土骨干混合编组,既避免文化冲突,又激发创新。

腾讯则设立全球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合作攻关,这些案例证明,包容性策略不仅能提升竞争力,也是应对舆论风险的安全牌。

董明珠的“间谍论”激起网络上的热议,企业当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但当这种选择演变为对某一群体的污名化时,便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决策,而是社会价值观的博弈。

从钱学森到施一公,海归人才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从华为到腾讯,顶尖企业的成功也离不开全球化人才布局。或许,这场风波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让全社会重新审视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道理,人才的价值,从来不由出身决定。

这场风波的结局尚未明朗,但它无疑给所有企业上了一课,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企业家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唯有坚守法律底线、尊重人才价值,才能在舆论场和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信源

新京报——“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 |新京报快评

“海归派里有间谍”!董明珠称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胡锡进:这是身份歧视,哪个群体里都可能有间谍——金融界2025-04-24

71岁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赞成票率达100%:将再干3年——鲁中晨报2025-04-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