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抗美援朝女翻译在曼哈顿被一高个男子拦住:我是你的战俘

深耕红史 2025-04-14 06:22:35

1979年春天,曾是上甘岭坑道女兵的刘禄曾脱下军装,如今的她兼任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一职。彼时,她将陪同著名教育家,江苏省副省长吴贻芳参观她的母校。

刘禄曾回美国的消息传到她的老同学武明贤耳中,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为了欢迎老同学的到来,武明贤向她发出邀请,请她来自己在曼哈顿开的餐厅吃饭。

推开门,老友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互相打过招呼后,大家围坐,桌子上摆满了刘禄曾爱吃的菜肴。这顿饭,吃的是美食,品的是回忆,续的是情谊。

饭后,他们驱车来到当地的白罗克博物馆参观,碰巧遇上博物馆工作每月一次的聚会。当博物馆馆长得知刘禄曾是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客人后,便坚持要留她一同参加聚会。

馆长的热情让刘禄曾不好推辞,于是,她答应留在博物馆一同参加聚会。馆长非常重视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地主之谊,他还特地嘱咐在后厨忙碌的法国厨师,让他给刘禄曾做一道中国的扬州炒饭。

馆长的诚意让刘禄曾非常感动,席间,大家举杯互致问候,气氛十分热烈友好。

忽然,一位美国男子跃入刘禄曾的眼帘,他高个子,棕头发,蓝眼珠,高鼻梁,尖下巴。

刘禄曾忽然心中一动,觉得他十分面熟,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几乎就在同时,这位美国人也猛地注意到了她。

他大步穿过人群走上前来,拦住刘禄曾的去路,然后激动地问道:“请问你是中国人吧?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你的战俘!”

男子的话让刘禄曾愣住了,她的思绪瞬间飘回到28年的战场上。

这位男子是谁呢?他和刘禄曾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1928年,刘禄曾出生于上海,她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大上海一家知名银行的主管,家底殷实。刘禄曾有1个姐姐,2个弟弟,2个妹妹。

他们家的孩子全部就读于当时上海著名的美办中学,1947年,刘禄曾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与上海圣约翰大学齐名的东吴大学法学院读国际法专业。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毛主席和几位开国大将、元帅的带领下奔赴战场。

战争爆发后,志愿军鉴于与抓获的美国俘虏无法用语言沟通,对缴获来的战利品难以识别,他们急需一批翻译人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口语超乎常人水平的刘禄曾如愿以偿领到了宽大厚实,重达几斤的棉军装,成为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军工作部的英文翻译官。

1950年底,刘禄曾和其他22名被选拔出来的战地翻译,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顶着呼啸而过的美军飞机,冒着硝烟,来到一个叫“球场”的山区村镇,即俘虏管理团收容所所在地。

刘禄曾还没顾得上休息,便被要求阅读缴获的大量美军军事文件和宣传品,并将它们翻译成中文。

随着第五次战役的胜利,一批批美军俘虏被关押到这里。刘禄曾严格执行志愿军对待俘虏的纪律,但并非一味地说教,而是想尽各种方法,对美军俘虏加以教育、感化。

一个美军俘虏在接受审讯时哭哭啼啼,刘禄曾启示他:“你在美国有着自己的家,家里有着父母、爱人和孩子。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远渡重洋,冒着会牺牲的风险,跑到别人的国家,去杀害别人的父母,爱人和孩子?你忍心让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成为寡妇、孤儿和寡母吗?”

刘禄曾的话说进美军俘虏的心里,他确实想到了自己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人们,他们肯定还在家等着自己回去过圣诞节,为了能活下去,他很快就交待了问题。

一天,刘禄曾在战俘营里发现一位经常穿着拖鞋,整天没精打采,经常在牢房里走来走去的美军战俘,便专门提审了他。

一番审讯后,才知道这个战俘名叫詹姆斯·柏特纳,来自佛罗里达,是美军海军陆战第一师的士兵。

为了能让对方投诚,刘禄曾决定跟他话话家常,交个“朋友”。

“你为什么要来朝鲜呢?我听说你入伍前是在一家餐馆当洗碗工,为什么就想到要参军呢?”刘禄曾问道。

见对方态度随和,还是个女兵,柏特纳也敞开心扉跟她聊了起来:“我因为偷车,要被监禁,而他们告诉,只要你入伍,就可以免除,而且还可以得到很高的薪酬,所以我就来啦!”

柏特纳的话让刘禄曾有点意外,她没想到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让他参军的。

“偷车是犯罪,难道上战场杀人就不是犯罪了吗?”刘禄曾反问道。

“我们来这里是为了阻止你们侵略!”柏特纳说。

“那为什么这里的人民却紧紧地跟我们站在一起,而不是跟你们站在你一起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刘禄曾说。

刘禄曾的话明显让柏特纳一愣,他开始思考刘禄曾说的这番话,现实确实如她所说。

在柏特纳反思期间,刘禄曾也明白柏特纳在美国属于下层社会所迫的穷苦百姓,不然他也不会去偷车,这样的人是可以改造过来的。

两天后,这批战俘准备后送,突然一名志愿军报告刘禄曾,说有个高个子的战俘不听管教,昨晚不愿意出去背粮食。

之所以让这些战俘背粮食,是因为他们所有人的口粮要到10里外的后勤部去背。

战俘营突然增加了这么多战俘,粮食不够吃。于是,领导决定除了伤病员战俘之外,其他战俘都要参加背粮行动。

志愿军宽待战俘,但不是宽待无边,看管他们的志愿军战士吃的粮食都需要自己去背,这些战俘们有什么理由光吃不干?

所以便立下规矩,如果战俘不去背粮,当天就不许吃别人背来的粮食。

这个高个子战俘怎么可以公然违背军中条例,所以当刘禄曾得知此事后,立刻来到战俘营进行调查。

她赶过去一看,是柏特纳。他躺在床上不肯动,刘禄曾一摸,发现他额头有些烧,原来是真的病了。

刘禄曾急忙找来军医为他治疗,同时将情况报告给领导。战俘营营长特别批准柏特纳不用背粮,并在后送时,可以乘车不必走路。

当把这一情况告诉柏特纳时,他愣愣地看了刘禄曾很久,眼里溢出了点点泪花。

他明明是一个战俘,但却被刘禄曾真心相待,这位女军人对他的宽容从来不是嘴上说说,从这时候开始,柏特纳对我军正式改观。

后来,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战俘主动交待罪行,向我军报告他们所知道的军事秘密。

柏特纳被送到总部战俘营管理团后,刘禄曾还多次打听他的表现和变化,关心他的生活情况,直到1953年刘禄曾被派担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皮定均的英文翻译后,才同柏特纳失去联系。

等再次见面,已经是26年后了。

对方的一句“我是你的战俘”,让刘禄曾立刻想起当年在战俘营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刘禄曾激动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以朋友的身份在曼哈顿相会了!”

“是啊!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幸会!人类本来就应该这样友好往来!”柏特纳感慨道。

聊天期间,柏特纳邀请刘禄曾到自己家做客,但是因访美时间有限,刘禄曾只好拒绝他的邀约。柏特纳握住刘禄曾的手说:“没关系,等一有机会,我就带着全家去中国旅游,到时候,我就去看您!”

尽管那是一段不愉快的回忆,但是如今谈起来却别有一番意义。刘禄曾和柏特纳不打不相识的友谊,恰恰说明了中国志愿军的宽容博大和人道主义。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