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龙头暴雷!四年造假161亿,坑害13万百姓,套现金额无法估量

娱圈狙击手 2025-03-19 06:18:39

文|娱妮啵啵

编辑|娱妮啵啵

如果不是李嘉诚卖港口的事件太大,想必这几天被大家议论的一定是东方集团。

东方集团爆雷了,4年造价160亿的事情败露了,随之牵扯到的是13万普通老百姓。

让人不禁感慨羊毛果然出在羊身上。

3月17号,东方集团股票正式停牌,加上3900万元的罚款,这都意味着东方集团垮台在即。

那么,13万人打水漂流的投资该让谁负责呢?

说起东方集团,就不得不给它戴一个东北首富的帽子。

其实际控制人张宏伟在此光环之下,事业水涨船高。张宏伟的崛起到堕落,依旧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套路。

“诚信起家”

张宏伟是干施工队起家的,他带着一个小团队,从农村闯到了大城市,团队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了50个人。

因为张宏伟带的团队,做的活仔细,收价合理,很快便攒下了名气以及创业的基础。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行各业都在起步。

张宏伟就是占了这个便宜,一下子冒出了头。

在1983年,张宏伟接到了某个办公楼的工程,在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

办公楼建好以后,建筑行业里的人都关注到了张宏伟,因为他“七天一层楼”,加上张宏伟创新的事后付款,很多人都因此钦定张宏伟给他们盖楼。

1988年,张宏伟靠诚信起家了,东方集团闪亮登场。

让人没想到的是东方集团不盖楼,只卖农产品。

1993年,东方集团上市。

短短五年时间,张宏伟是如何做到的。

只能说是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创造时代。

“巨贪养成”

对于自己的起家之路,张宏伟依旧恋恋不舍,他知道里面的利益有多大。

于是在1999年,张宏伟斥了2.3亿的巨资在哈尔滨开设了建材超市。

这是一家一站式采购齐全的超市,一下子吸引到了很多顾客。

靠着实业挣钱,原本就是一个企业家脚踏实地挣钱的道路。

但对于短时间内成为巨富的张宏伟而言,他已经不满足于“物换钱”的简单模式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张宏伟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也就是虚拟产业金融。

一时之间,张宏伟口袋里的钱更多了。

因为他投资的很得当,在所有行业刚刚开花的年代,张宏伟的投资几乎都有正向的反馈。

张宏伟成了很多非实体企业的股东、张宏伟的投资遍布各大行业。

这是他身价成千上万倍翻涨的体现。

张宏伟手中的老本营东方集团,一夜之间成了资本。

东方集团当年便可以插手农业、石油、金融、港口交通等众多重要行业巨头。

这些行业都是来钱快,而且是利益空间非常大的行业。张宏伟进入这些行业,最直观果子的便是身价倍涨。

“堕落”

张宏伟说过,资本经营就是滚雪球,钱能生钱。

他的话在行业里非常响亮,对于普通的股民而言,这些话更是犹如圣旨一样,让他们信服。

东方集团的确让人相信,因为这是一个现金流多达169.42亿港元的集团,根本不可能出现经营危机。

加上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陷入了泥沼之中,唯独东方企业的身价一直在涨。

股民们不跟着东方集团喝汤,才是傻子。

在资本的簇拥之下,在股民们的信任之上,张宏伟成了名副其实的首富。

2018年,他登上了胡润百富榜,当时的身价就有340亿。

单张宏伟个人而言,能有如此价值,已经够了。

可是,张宏伟不知足。

在他的带领之下,东方集团开始以诚信来挖最后的金子。他们的对象自然是信任他们的股民。

在这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募资,如果是个人集资,法律定他为违法犯罪。

如果是上市公司募资,法律定他为投资。上市公司之所以容易爆雷。

就是因为双标二字。

根据数据显示,东方集团在2009年到2019年胃口是越来越大。

例如2016年这一年,东方集团募资到了86.1亿元,这些钱都投向了房地产行业。

如果不是疫情爆发,各行各业的生意都进入了惨淡经营,想必东方集团吸金的能力,会越来越厉害。

东方集团最厉害的在于“高比例质押融资”、“名誉担保”。

这两个办法都是险招,是任何一个企业不会轻易下的棋,除非该企业想卷钱跑路。

果然,东方集团很快便爆雷了。

2024年6月18号,东方集团传出消息,声称16.4亿元的存款被冻结。

25号又说还不上75万元的工程款。

这两个金额对于东方集团而言都是毛毛雨,为何会出现问题呢?

从数据来看,东方集团在2020年到2023年依旧是有收入的,4年的营业收入加起来有161.3亿元。

唯一的可能性是东方集团这四年的收入都是造假的。

他们为了让股民们继续信任他们,继续投钱,因此的造假。

这一场资本骗局一下子便天下大白。

张宏伟本人被罚款1000万,以及终身不得进入证券市场。

这样的处罚对他来说,同样是毛毛雨。唯一悲惨的只有信任东方集团的股民。

在这不得不让人质问一句,审计去哪里了?东方集团的审计机构大华,多次给东方集团开绿灯,是不是也应该遭受惩罚?

一个企业在卷钱跑路之前,不可能没有苗头,对于“长牙带刺”案例遍地都是的中国市场,为何相关部门没有得到教训跟经验。

手握巨资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控制人跟负责人,为何每一次都能够全身而退?

现在有很多股民迅速的开启索赔,想必他们投进去的钱肯定追不回来。

不然,润这个字就没人写得出来。

大企业说爆雷就爆雷,最后不过是个人罚款以及企业罚款,但他们所得完全可以覆盖被罚掉的钱,这一现象足以说明,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有相当大的漏洞。

这些漏洞更是在提醒股民们投资需谨慎。

0 阅读:12

娱圈狙击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