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延安第一美女与她洋面孔的丈夫合影,两人笑容很甜

星红岁月本人 2024-12-24 16:27:41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4年,号称延安第一美女的周芳菲,时年24岁。她身着一身白色连衣裙,面带笑容,身体微微向洋面孔的丈夫倾斜。而旁边的外国人叫马海德,时年34岁,他一身蓝黑色衣服,搭配一件白色内衬,显得很有精神。

此时此刻,两人已经结婚4年了。婚后的感情特别好,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当初谈恋爱时并不被周芳菲的亲友们看好。那么,最后因为什么事,让两个不同国家的男女走在了一起呢?

周芳菲出生于1920年,15岁时为逃避包办婚姻跑去了上海。经友人介绍,周芳菲加入了中国“左联”领导的话剧艺术供应社。期间,周芳菲与已经走红的蓝苹同台演戏,每月能拿到300大洋,日子过得很惬意。

1937年战火烧到了上海,周芳菲跟随艺术供应社辗转抵达昆明。因周芳菲是活跃的左翼人士,很快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注意。1939年,地下党组织派人与周芳菲取得联系,劝她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同年8月,周芳菲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

周芳菲是南方人,初来陕北很快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加上对故乡的思念,导致她整夜不能寐。为了缓解身体的不适,周芳菲敲开了医务室的门,接待她的是美国大夫马海德。周芳菲对马海德的初印象很深:胡子拉碴,但很帅气。除了高鼻子大眼睛之外,和久经沙场的红军战士没啥两样。

这期间,周芳菲和马海德慢慢地熟悉起来。1940年除夕,马海德到周芳菲的住处约她出去散步。尽管两人认识一段时间了,但对马海德的邀请,周芳菲开始仍感到手足无措。正在犹豫时,她想起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周芳菲感到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的邀请,就一口答应了。两人散步途中,马海德从他的身世谈到他献身中国革命的抱负,谈得很真挚。周芳菲被深深地感动了。临告别前,马海德对周芳菲表达了爱意。据悉,马海德在陕北已谈过两次恋爱,但因为他是外国人都告吹了。那么这一次周芳菲会答应他吗?

周芳菲去找自己的亲朋好友商量,结果得到的都是不同意的说法。有好朋友劝她:“嫁给一个外国人,很不靠谱吧,说不定他随时会抛弃你。”有亲戚反对说:“千万不能嫁给外国人,你不怕别人议论吗?”

周芳菲很矛盾,一夜一夜的失眠。她想到马海德早已同边区人民结成了一体,平时人们都称他“马大夫”;看病的时候没人想到他是外国人,都把他当作一个战士,为什么当他寻求爱情时会遇到这么多的阻碍呢?周芳菲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既然有共同的理想作基础,民族和血统的不同,不该成为阻力。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周芳菲终于作出最后决定:接受马海德的爱情。马海德高兴坏了,赶紧找到当时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要求组织批准两人的结合。很快,结婚申请就批下来了。

婚后的生活很简单,周芳菲回到鲁艺继续学习,马海德还是在医疗战线上忙碌。那个时候,两人只在每个周末见一面。尽管日子过得很艰苦,但周芳菲和马海德都感到生活过得很充实、快乐。

后来,两人生了个儿子,取名“周幼马”。周芳菲习惯叫丈夫“马”,马海德称呼妻子“妹子”,两人孩子的名字就是“一匹小马”的意思。本来是一对不被看好的爱情,结果两人过得非常幸福。马海德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好医生,而且是模范丈夫,他对周芳菲非常体贴。

每当两人有了矛盾时,马海德总是敢于做自我批评。虽然两人讨论政治、历史、文艺上各有各的见解,但在所有大的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总是一致的。1988年,马海德患癌症去世,享年78岁。次年,周芳菲捐款3万美元,成立了“马海德基金会”,担起了丈夫未完成的麻风病防治事业的重担。

他们两人的爱情,正如邓颖超所说的那段话:“真挚的持久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因为相互的全面的了解,思想观点的协和,不是短时期能达到的,必须经过相当的时期才能真正了解,才能实际地衡量双方的感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