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奇郑忠:将命运弯成一道彩虹

徽记大兴 2024-12-17 14:13:51

1998年初夏的一天,正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学习的郑忠,突然接到深圳朋友的电话,电话那边兴奋地说:“我在新华书店看到吴冠中大师的自传,封面和封底用的是你的画。”郑忠听了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几天后,郑忠和同学去三联书店,一进门看到“本周畅销书排行榜”是吴冠中先生的自传《生命的风景》,封面正是自己创作的《惊蛰》系列版画之一,封底赫然印着:封面版画郑忠。回忆当时的情景,郑忠说:“幸福来得太猛烈,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后来他受约去拿样书和稿费,北京文艺出版社文艺部主任王晖告诉郑忠,吴老想见见他。见面时,吴冠中拉着郑忠的手热情交谈,评价他的作品“画得很好,唱腔单纯!”并嘱咐他:“有了新作,再来北京见我。”

吴冠中先生是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也是二百年来首位入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中国人,他的作品总成交额高达17.8亿元,仅次于齐白石。彼时,年轻的郑忠得到吴冠中大师的首肯,这成了他艺术创作中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更是他在通往艺术殿堂中不断笃定前行的澎湃动力。

郑忠的艺术之路,是一次次超越自我的追求与突破。几十年来,他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行走,不断将独特的艺术理念注入作品中。他不仅在版画和水墨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极具个人风格的综合绘画语言。

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的郑忠,在人生的早期开启了一段独特而充满挑战的海军潜水员生涯。1979年至 1985年,他成为海军某舰队潜水员。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强大的意志力,还为他的艺术创作埋下了伏笔。郑忠回忆,在海底潜水,压力除了来自大气,还来自孤独。其他潜水员总是害怕,会不停地跟上面的人讲话,而郑忠则在海底利用幽暗的光线观察海藻、珊瑚、鱼类,观察神奇的大自然,那是老天给他的艺术启蒙。

作品名称:海韵系列之十八

尺寸:69x68cm

材料:宣纸、彩墨

创作年代:2024

1985年退伍后,郑忠在同年考取南通师专美术系。毕业后,他分配到县城丝绸印染厂做工程师设计丝绸图案。

工厂的流程先是选定画样,之后小批量生产,再送去广交会订货。画样的设计十分重要,决定了工厂生产的命脉。当时郑忠并没有学习印染设计的背景,需要把美术系的所学在图案上进行转换。他订阅了十多种杂志,苦心钻研流行色和趋势。工厂对设计师的要求是每月画十张画稿,他每月画一百张,从中挑选出十张。一番全力以赴之后他迅速上手,画稿入选率很快便高达80%以上。

回想起这段经历,郑忠十分感慨,这对他日后乃至今天在创作上对色彩感觉的理解都依然有很大的帮助。当时他每月都会收到总公司寄来的世界名模大展的图片,在中国的美院设计系仍处于摸索阶段时,他因为中国丝绸设计的优势而先人一步地了解到国际色彩的趋势,且较早地进入到当代艺术的国际领域。

为了业务的精益求精,1991年他在南京艺术学院报名参加美国西东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版画家廖修平先生主讲的“现代版画研修班”习得综合版画的技术;次年,他在浙江美院版画系举办的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大卫・西维伯格主讲的铜版画研修班学习铜版技术;接着在江苏省版画院的研修班进修了水印木版。丝网版则是在工厂任职期间研究丝绸印花时无师自通。

1990年,郑忠的作品《序曲系列》被寄往日本,意外地入选了神奈川国际版画双年展,此次入选为郑忠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更让他对自己的艺术思维有了全新的信心。获奖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个性化的表达,逐渐摆脱固有的艺术形式。

从神奈川回归后,郑忠逐步向版画领域深入。在他看来,版画不仅是一门技法,也是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他开始大胆地将丝网材料、各种介质与版画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他尝试利用印花工艺中的“瑕疵”作为创作手段,将理性控制与自由发挥融入画作中,赋予作品丰富的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这种尝试使得他的作品在传统的“版画”定义之外,融入了新的艺术语言,即他独创的“综合绘画”风格。这种综合绘画手法,打破了版画的传统形式,使画面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舞台般的效果。

郑忠的创作无疑是大胆而冒险的,但也正是这种“无畏”,使得他在中国版画界获得了独特的地位。二十余年来,他不仅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等重要典藏的作者之一,更在中国版画领域树立了自己的风格。然而,郑忠并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2008年,郑忠开始重新摸索新的道路,转向水墨创作。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对新的表现形式的渴望。

那时候,在深圳观澜版画村,郑忠每天有在村口菩提树下打坐的习惯。有一天,正在打坐时,他收到一位长者发来的信息“观水有术焉必观其澜”,这句话让他陷入了沉思,也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开始思考如何将水的痕迹通过媒介转移到纸上。于是,他开始用水墨创作,通过涂抹、转印、滴印等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将版画的技巧融入水墨创作中。

水墨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刚做水墨的时候,郑忠也听到了很多质疑声音。但他并没有被这些质疑所影响,而是通过研究大量的当代水墨资料,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他不断探索,将自己在版画创作中的经验和技法与水墨表现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水墨”风格。

作品名称:谷音系列之一

尺寸:180x97cm

材料:宣纸、水墨

创作年代:2009

备注:郑忠水墨画处女作

2017年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郑忠作品

郑忠的水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气韵流转、境生象外。他将着力点落在对水墨气韵的经营上,同时将中国传统中境生象外的抽象美时代化,充分发挥了水墨与宣纸碰撞所产生的墨色意象,凸显抽象的气韵,摈弃一切具象的元素,将传统水墨追求气韵生动的精神极简地保留了下来,凝集成了抽象的艺术语言。

在创作过程中,水墨在纸张上偶然形成的特殊纹理,被他巧妙地融入作品的整体构图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元素。这些偶然出现的墨渍、纹理等,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质朴和纯真。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带着自己诞生过程中的神秘印记。

他的作品也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这些非人工因素促使观众思考艺术创作中人类与自然、意识与潜意识、控制与失控的关系。在郑忠的作品面前,我们不禁要问,艺术到底是人类完全自主的创造,还是应该有更多自然、偶然因素的参与?这种思考触及艺术哲学的核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和定义。

郑忠的艺术之路可谓硕果累累。他循着上天赋予的人生经历,将潜水员、美院学子、设计师、工程师、新产品开发负责人、发明家、版画家、美院任教等多种身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视角。从1997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隆重推介开始,他的作品便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外各类重要展览中。1991年,他的作品《序曲系列》入选日本神奈川国际版画双年展,为他的艺术生涯带来了重大突破。此后,他的作品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崭露头角,如2000塞浦路斯郑忠版画展、赫尔辛基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周)展览等。

在国内,郑忠的作品也备受瞩目。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西安美院美术馆、北京可创艺苑、北京希尔顿酒店、森林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2021年“沧海颂”中国海洋画作品展中,他的《云梦沧海系列》引起了收藏界、美术界及大众的热议与好评。

作品名称:海韵系列之八

尺寸:138x34cm

材料:宣纸、彩墨

创作年代:2019

备注:2019年郑忠北京个展作品

郑忠在国内外获得的奖项众多。1993年,他获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全国五届三版展两展银奖、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中国第二届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1996年,获第13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丁绍光奖全国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1999年,获中国版协颁发的八九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中央美院颁发的年度优秀作品奖;2011年,获(法国巴黎)国际版画、水彩画原创作品大展入选奖;2012年入选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艺术家邀请展暨高峰论坛;2017年获《收藏投资导刊》颁发的“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奖”,《谷音系列之一》入选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2019年获中国(济南)国际抽象艺术展金奖;2020年《云梦系列之一》入选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2022年获 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中国书画艺术展”金奖;2023年获“东京2023・第十六届国际书画大赏展”银奖;2024年郑忠水墨画获第17回日本国际书画大赏展“国际艺术奖”。

这些展览和奖项不仅证明了郑忠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市场上走俏,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还被塞浦路斯共和国总统收藏,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收藏家的高度认可。

文脉之光系列之十九局部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郑忠的艺术创作对中国绘画艺术如何走向现代具有典范意义。正如学者吴啸雷所言“水本无色,光韵使之成彩;水本无状,气息使之成形。”中央美院美术史论系博士、中国著名美术批评家殷双喜将郑忠的版画视为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之痕,认为他的作品“尽精微,致广大”,在精微的细部表述中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审视。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评价他的作品“展卷即觉满纸太和烟蕴之气扑面而来,动人心魄。透过作品,我忽而觉得,站在我面前的郑忠,既是艺途上孤独的旅者,又是不惧探索之难的斗士。”

郑忠成长于解放军这座大熔炉,创造过海军工程潜水最长时间纪录。退役后,他考上大学,先后担任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版画家、水墨画家、作家、诗人等多种角色。他以独特的生命历程与心灵体验,历经三十九年的砥砺前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郑忠标签”。回顾郑忠的艺术之路,他用几十年的执着和信念,构筑起一个充满探索与创新的艺术世界,把本该一片坦途的命运主动弯成一道绚丽的彩虹,他的艺术生涯,从丝绸设计到版画,再到现代水墨,一步步跨越传统边界,在“无知者无畏”的精神驱动下不断前行,不仅是对个人艺术探索的记录,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诠释与拓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