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1981年的春节格外寒冷。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年货,期盼着新一年的到来。而我家,却笼罩着一层愁云惨雾。米缸已经见底,揭开盖子,只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米糠,根本不够一家人过年。为了能让全家人吃上一顿像样的年夜饭,母亲无奈之下,决定带我去姥爷家借粮。
母亲和姥爷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当年,母亲为了嫁给父亲,不惜与家人决裂。姥爷是大队书记,他为母亲物色了许多条件优越的相亲对象,可母亲偏偏爱上了家境贫寒的父亲。姥爷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甚至放下狠话,不许母亲再踏进娘家一步。
母亲的执拗最终战胜了姥爷的反对。他们没有举办婚礼,只是简单地吃了一顿便饭,就算是成婚了。结婚那天,娘家没有一个人来祝福,姥姥想去,也被姥爷拦了下来。婚后的生活,正如姥爷所预料的那样,异常艰辛。一家七口人挤在一铺炕上,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爷爷患有哮喘病,奶奶饱受风湿病的折磨,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我出生后,母亲曾抱着我回过一次娘家,希望能缓和与姥爷的关系。姥爷并没有让母亲进门,反而将她赶了出去,并再次警告她,如果再回来,就打断她的腿。母亲含泪抱着我离开了娘家,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包产到户后,家里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第二年,老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家里的粮食再次告罄。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母亲只能放下自尊,再次踏上前往娘家的路。
“家里有粮食不假,但是不会借给你,谁让当初你不听我的话,非嫁给这个穷汉子。” 姥爷见到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
“你不借就是不借的,还翻旧账干嘛?”母亲也不甘示弱,和姥爷吵了起来。
眼看借粮无望,母亲失望地抱着我转身离开。走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给全家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走到半路,突然听到有人在后面喊:“翠兰,你等一下。”母亲回头一看,是大舅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
“翠兰,你不要和咱爸一样,他那个倔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不,你前脚刚从家里离开,咱爸就把我喊了过去,让我把这个交给你。”大舅说着,从兜里掏出五十块钱塞到母亲手里,“咱爸说了,明天让我赶着马车把粮食给你送过去。”
听到大舅的话,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像决了堤的洪水,奔涌而出。她明白,自己错怪了姥爷这么多年,在姥爷心里,其实一直都牵挂着她。
大舅的出现,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母亲的心。五十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它代表着姥爷对女儿的关心和爱。第二天,大舅如约而至,赶着马车,将满满一车的粮食送到了我家。那一刻,我看到了母亲脸上久违的笑容。
这个春节,虽然过得清贫,但因为有了姥爷的这份爱,显得格外温暖。多年以后,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亲情。姥爷的严厉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柔软的心。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女儿的爱。
这段往事,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亲情,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
那么,您认为,在处理家庭关系和亲情关系时,沟通和理解究竟有多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