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人被誉为千古一帝,但是其都做过一些惹人非议的事。如同秦始皇的暴政,让无数百姓生活困难;汉武帝的性格偏激,好大喜功,注重军事,忽视内政,以致于民不聊生;唐太宗则是靠杀兄弟上位,和晚年时做过一些荒唐事;而宋太祖和李世民差不多,李世民是杀兄上位,他是灭旧主造反上位。
但上位后的赵匡胤怕自己的部下也学他造自己的反,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但唯独放过一个人,也恰巧就是这个人夺了他的江山,那你知道他是谁么?
黄袍加身成了帝要想了解“杯酒释兵权”之后的漏网之鱼,就要先了解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不是通过正常手段夺得的皇位,而是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这也是他后来“杯酒释兵权”的原因。
当时的五代十国,是一个混乱时期,群雄割据,每个人都想坐一坐那个皇位,因此兵变的也不少。后周的统治者柴荣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去世前把手握军权的张永贵免职,提拔自己的心腹赵匡胤上位,哪曾想最后就是这个心腹背叛了自己,颠覆了后周的江山。
说起柴荣还算贤明的君主,但是其命短,在本应大展宏图的时期去世了,以至于让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继位。可柴宗当时才七岁,一个幼子,又有谁会服他,甘心听他调遣呢?
于是各地的节度使都有了自己小心思,暗中聚兵图谋造反,其中也包括当时的赵匡胤。
当时正值柴宗继位的第二年,在符太后和小皇帝的带领下,群臣都在皇宫内吃饭,以此来共度新年,哪曾想歌舞刚准备上,就有士兵来报,说边境告急,敌国入侵。
符太后和小皇帝当时就慌了,忙派心腹大臣赵匡胤前去领兵抗敌,而如此正好遂了赵匡胤的心思,随即就带兵出发。
来到陈桥当晚,赵匡胤决定大军在此休整一夜,晚上趁着众人喝的大醉,他的弟弟和赵普就联手策划了一个政变。
第二天白天,众将士直接将准备好的黄袍强行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大喊拥护其登基称帝。这让赵匡胤骑虎难下,于是就挥军回了都城,逼的小皇帝禅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也就是北宋。
但是这一切真的都是巧合么?其实不然,后来都是赵匡胤的谋划。
首先就是在大年期间外敌入侵,让赵匡胤得以带兵出京城,但这一切太巧了。
据《宋史》记载:“在赵匡胤起兵后,契丹和北汉军队就撤了。”
他们怎么会来的那么巧,又走的那么巧。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赵匡胤派人谎报军情,为了自己能带兵出都城,因为在都城内有人制约,一切行动都不方便进行。
第二种说法就是赵匡胤提前和鲜卑和北汉军沟通好了,让人帮忙演一场戏。但是无论哪种,都和赵匡胤有关。
毕竟赵匡胤何许人也,怎么可能在战前喝的酩酊大醉,还对自己部下所作之事一无所知?从后面“杯酒释兵权”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谨慎的人。
因此这一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赵匡胤本来就知道此事或者此事就是在他的默许在进行的,好给自己造反找个理由,不至于那么难看,毕竟臣子弑主传出来会影响英名。
还有就是黄袍和诏书,黄袍乃至黄色的衣物在当时那个社会下都是属于“违禁品”的,因为黄色是皇帝的象征,也是皇家专属,寻常人家不可能得到。睡一觉第二天醒来黄袍就准备好了?还正好合身?这未免有点离谱了。
由此可见赵匡胤是通过掌权而后起兵造反的,得位不正这是因。
终是杯酒释了权而有因必有果,果就是当了皇帝之后的他也怕自己的臣子会出现这种这种情况,毕竟先例摆在这里呢,因此也就有了后面的“杯酒释兵权。”
此事发生在建立宋朝后不久,当时的他还没有过分怀疑当年拥护自己登基的将领、老兄弟们。只是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毕竟他自己之前就是禁军统领,而后又采取了一些别的集权措施,并没有对兄弟们下手。
但是很快这一切都因为一次谈话而改变了。
赵匡胤为了不想让自己辛苦建立的宋国也成了如之前其他国家那样的短命王朝,就找来曾间的“老部下,老兄弟”,现在的大宋宰相赵普问截教措施。
这赵普是个文人,同时也是个聪明人,早就知道赵匡胤会问这个问题,所以提早就准备好了应对措施。
从兵、权、钱三方面入手,简单来说就是把地方的权力分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军政分家,然后断其财政,由中央直接补贴,只足够其生活的军饷,没有多余的钱去招兵买马,这样就能防止地方割据。但是中央这群人,怎么解决,也就是兵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赵匡胤自然知道赵普想说些什么,但是终归还是念及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同意。
赵普为此曾多次力劝赵匡胤,最终赵匡胤被赵普成功说服了,原因无他,只因为赵普说的有道理,是为不可控因素。
当时赵普大概说的是:“您信这些兄弟没问题,有交情,但是您也了解他们,他们有呐个是良将之才,能驾驭如此多的兵马呢,他们没有反意,但是他们的部下呢?要是强行给其穿上黄袍,那时又该如何是好?”
赵匡胤一听有道理啊,于是也就坚定了决心。二人就着如何和平的解决这个问题商量了许久,最终研究出来了“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赵匡胤宴请一众高级将领,其中多为之前跟随其造反的那群人,仔细观察下就会发现这群人清一色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文臣一个没有。
众人一直从晚上喝到了深夜,半夜赵匡胤起身说道:“没有诸位,我也当不上皇上,如今是身为皇帝,却没有以前快乐,还时常夜不能寐啊。”
诸将领闻之此言皆是不解:“陛下这是为什么,如今天下已定,您是九五之尊,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赵匡胤看着坐在下位的诸将领说道:“这皇帝之位不想做,可是将军之位有人要做啊,要是哪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强行加再你们身上,到那时你们如何是好?”
众人闻听此言顿时脸色大变,酒也醒了大半,都慌忙跪倒在地:“臣等绝无二心,还望陛下给尔等指示一条明路。”
赵匡胤顺势说道:“人生苦短,何不趁着剩下的时间多积累一些钱财做个富家翁,逍遥一生呢!”
众将领此时也反映了过来,急忙跪倒在地谢恩。
于是第二天这些将领就纷纷请辞,卸下了军权,回乡去了。而赵匡胤也没有太过苛刻这些老兄弟,给与这些人一笔不菲的“退休金。”
本以为做了这些,赵匡胤就认为高枕无忧了,没曾想他放过了一个最应该放过,同时也最不应该放过的人。
竹篮打水一场空此人就是赵匡胤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一直是赵匡胤的追随者,为建立大宋出了不少力,赵匡胤对自己这个亲弟弟还是比较信任的。因此在发生“杯酒释兵权”事迹后,赵光义不仅没有被卸去兵权,还一路被提拔,给予其更多军权。
这也是因为当时赵匡胤进行集权,把权力都控制在赵氏宗族的手里,而赵光义这个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自然是无比信任的。
除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初期的赵匡胤在继承权上犹豫不决,他的几个儿子们尚且年幼,他不想自己辛苦建立的大宋江山成了如同之前诸国一般的短命王朝,于是就有意培养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给予其诸多权力。
本来赵光义对此是很开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匡胤的儿子们慢慢长大,后期的赵匡胤就继承人的问题改变了想法,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于是提出了迁都的计划,但后面在赵光义和众臣的力劝下放弃了这个想法。
至于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赵光义也是心知肚明,从赵匡胤对其态度的转变就可看出,他已经没有心思扶持自己了,迁都就是为了撤出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重新提拔一波亲信,好设立太子,解决继承人问题。
于是赵光义就打算先发制人,在一个晚上,赵匡胤离奇死在了自己的寝宫之中,而后凭空多了一份传位自己弟弟赵光义的诏书。
赵光义至此夺了赵匡胤的江山,做了大宋的第二位皇帝。有人认为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之手,有人说是死于劳累。至于历史究竟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只能从现有资料中隐约能看见赵光义的身影。
结语千古一帝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帝,终是杯酒释了权,百般谋划成枉然。
赵匡胤虽然是靠造自己主子的反,才当的皇帝,可是这掩盖不了赵匡胤的伟大,结束了长达上百年的割据状态,统一了中国,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以至于后世出现繁华大宋的局面。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