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萨克斯坦议会下院传出一个引人深思的消息:一读通过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领土保卫法》修正案。这份法案为哈国防体系引入了两个新概念——"自卫队"和"志愿军"。这看似普通的法律修订,背后却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按照法案内容,在戒严或战时状态下,地方军事当局可以组建自卫志愿军。所有符合年龄要求的哈萨克斯坦男性公民,无论是否在动员范围内,只要自愿,都可以加入这支部队。他们将承担保护人口密集区、防御重要设施、建设防御工事、执行疏散任务等职责,必要时还可编入正规军参与作战。
为什么哈萨克斯坦要在此时推出这样的法案?答案其实很简单:有了乌克兰的前车之鉴,哈萨克斯坦不得不未雨绸缪。
要知道,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共享着7500公里的陆地边界,这是仅次于美加边界的世界第二长边界线。但与和睦相处的美加不同,俄哈关系可谓暗流涌动。直到去年8月,双方才达成边界划分的最终文件草案,但至今仍有30%的边境线没达成共识。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靠近俄罗斯的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聚集着将近300万俄族人。这让人不禁想起乌克兰东部的情况:在俄罗斯的暗中支持下,当地也曾长期存在分裂倾向。如今的哈萨克斯坦显然不想重蹈乌克兰的覆辙,生怕俄罗斯哪天以"保护俄族同胞"为由,在自己身上重演"特别军事行动"。
回顾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基辅之所以失去克里米亚,在顿巴斯战争中节节败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事准备不足,战斗力也相对低下,不如俄罗斯支持的乌东民间武装。而哈萨克斯坦此时组建志愿军,明显是吸取了这个教训。
其实不只是乌克兰,看看2008年的格鲁吉亚,再看看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遭遇,几乎所有与俄罗斯有领土纠纷、且境内有大量俄族人的国家,都经历过与莫斯科的正面冲突。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哈萨克斯坦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
虽然目前俄哈关系表面和睦,托卡耶夫政府也一直在维持与克里姆林宫的平衡,但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哈萨克斯坦显然不能有丝毫松懈。
有意思的是,这项法案强调的是"志愿"性质,而不是强制性征召。这种设计颇具匠心:一方面可以凝聚民众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又不会过分刺激俄罗斯的敏感神经。毕竟,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明智的做法是既要准备"雨伞",又不能高调到引来"暴风雨"。
托卡耶夫的这步棋,可以说是既审慎又务实。他深知,在与强大邻居打交道时,既不能示弱,也不能冒进。组建志愿性质的自卫队,既能增强国防实力,又不会过度刺激对方,可谓是把握住了分寸。
当然,任何防御性措施的效果,最终都取决于执行的力度。希望这支即将组建的志愿军不会像某些国家的民兵组织那样沦为摆设,而是能真正成为保卫国家主权的重要力量。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完全寄托在他人的善意上。